弥勒这2地,富了!美了!

360影视 2025-02-09 20:46 3

摘要: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云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云南确定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擘画了云南发展的美好蓝图。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云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云南确定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擘画了云南发展的美好蓝图。

十年来,弥勒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通过全域创建、文化融合和产业带富举措,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画出了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同心圆”。

东山镇将军寨社区、西三镇法依哨村小组就是典型代表。

东山镇将军寨社区:“搬”出幸福新生活,“迁”出美好新希望

弥勒市东山镇将军寨社区,是脱贫攻坚时期红河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成立于2019年,集中安置各民族群众600余户。5年来,群众安居乐业,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越过越红火。

将军寨社区:服务群众促就业,外出务工把钱赚

春节期间,将军寨社区外出务工的各民族群众纷纷回家过年,社区比往常热闹了许多。

【东山镇将军寨社区居民 张天才】:搬迁前,我们生活的村子,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年到头也赚不到什么钱。搬来社区以后,我们小组的人全部去打工,出去只要不闲着,都能挣到钱,比以前好多了,生活安心舒心。

【东山镇将军寨社区居民 张世亮】:搬迁以后,小孩上学的问题也解决了,生产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我们出去打工,收入也有保障,交通也很方便,有钱了买辆车,想去哪就去哪。

自社区成立以来,将军寨社区持续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围绕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持续做好群众就业、人居环境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服务群众。

【东山镇将军寨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杨宏兵】: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们着力做好引导群众外出务工。截至目前,社区居民在省外务工的有500余人,省内州外务工的有600多人。外出务工收入相对稳定,社区居民主要就是依靠就业来增收。

将军寨社区:多措并举,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5年来,东山镇党委政府多措并举,确保产业有发展、增收有途径、致富有保障,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基础设施完善,群众生活更方便

搬迁到将军寨社区的47个村民小组中,整村搬迁的8个村民小组原居住地处于地质灾害区,群众生命财产时时受到威胁,离集镇远、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发展严重受限。搬迁到配套功能齐全的社区,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

走进社区,数百栋独具民族特色的两层楼房,靓丽壮观;宽阔平整的柏油路四通八达,小轿车直接开到家门口,惬意满怀;宽敞整洁的文化活动广场,歌舞升平;崭新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教育、卫生、人社等服务窗口,一应俱全。彝、苗、回、壮、汉5个民族居民互帮互助、亲如一家。

幼儿园、小学、中学就在家门口,孩子们上学更方便了。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人数比搬迁前多出了几倍。社区居民王彬欣喜地说:“搬迁前,因为路途遥远,我们村的孩子要到7岁才能读书,现在4岁就可以送幼儿园了。”

“以前有人生病需要人扛马驮、马车拉,因为路途太远,常常耽误治疗。”看病难曾经是东山镇很多偏远村组群众心中的痛,而现在,东山镇卫生院近在咫尺,社区养老院也即将投入使用。社区居民何存珍感慨地说:“救护车随喊随到,生病也能及时得到治疗。”

积极引导群众增收,生活有“钱景”

近年来,东山镇因地制宜,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引导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社区种植业遍地开花,逐渐培育出了铁头白、桃子、李子、雪莲果、人参果等多个支柱产业。同时,加大对少数民族村寨的产业扶持力度,群众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此外,东山镇党委政府在确保有劳动力、有技术、有烤棚的农户分配到烤烟栽种合同的同时,结合实际将小产业到户扶持资金入股到集镇周边的规模养殖场、农贸市场和种植基地,增加群众收入,确保搬迁群众生活有改善、发展有前景。

在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社区居民有的搞种植,有的搞养殖,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做起了生意……各家各户都摸到了增收的门路,日子越过越红火。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宏兵介绍:“这些年,小汽车已经成为居民的生活必需品,60%以上的家庭都开上了小汽车。”

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摆脱贫困后的将军寨社区居民,物质生活蒸蒸日上,文化生活精彩纷呈,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社区各族群众正携手阔步向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奋进。

西三镇法依哨村小组:打造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

近年来,西三镇法依哨村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环境,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游、乡村文化游,让游客住下来感受自然风光,静下来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法依哨村:上下齐心,乡村和美

依托交通区位、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和生态环境等优势,西三镇党委政府带领村组干部精心编撰村庄规划,梳理村庄土地、文化、自然资源等要素,盘活村民闲置宅院,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

坚持不搞大拆大建、尊重村民意愿、留住乡愁记忆、村容整洁美观的原则,党员干部先行示范,带动58户村民主动推、主动让,为村庄腾退公共空间,完成进村道路扩宽,村内主干道雨污管网、青石板铺设,让村庄干净起来、美丽起来、文明起来。

法依哨村:“五方共建”,互融互促谋发展

法依哨村探索实践“政府引导、集体主导、村民参与、人才助力、企业运营”的乡村共建模式,以艺术乡建,重塑乡村乡土文化。

西三镇与中国著名诗人海男、叶德庆,自媒体博主蓝天学长,昆明理工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法依哨村规划建设“天际流”“海男书画院”“昆明理工大学乡村振兴服务站”“博主之家”“综合培训楼”为代表的文创研学教育基地。

2024年,法依哨村举办云南省联合设计下乡活动、乡村音乐节、文化交流节、读书分享会、“村跑”等活动10余场次,打造集文艺创作、文化交流、教育研学、特色民宿、田园旅居、直播等于一体的乡村新业态,吸引10000余人集聚法依,带动8户农户发展餐饮、家庭销售,帮助6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拿“薪金”,人均增收8000余元,直接带动法依哨村增收5万余元、辐射带动蚂蚁村委会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

积极引入“归田居”、洛阳宿联文旅、蚂蚁森邻露营公司等企业,依托蓝天学长“博主之家”,探索“村民+生产+直播+销售”的产销新模式,通过开展直播带货活动,推广特色农产品,带动村民就业创业,实现“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华丽蝶变。

法依哨村:多业态发展,“村庄五有”促振兴

在有效盘活集体资源、资金、资产的基础上,法依哨村通过土地出租、房屋出租、就近务工、企业经营等形式,做精文艺创作展览、旅居研学交流、乡村旅居度假、乡野休闲运动等多种业态,形成村民收入有保障、集体增收有渠道、人才助力有抓手、企业发展有平台、组织引领有阵地的“农文旅、康播带”经济发展新格局。

如今的法依哨,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村庄青山环抱、村内青瓦白墙、村外风景独好,成为了文人墨客旅居度假、休闲创作的绝佳之地。

【西三镇副镇长 者怡】:下一步,法依哨村将持续聚焦文化,生态、人才优势,建设集书法家、画家、艺术家、作家等为一体的大家村落,打造“农文旅、康播带”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村,实现旅居村的全面发展。

弥勒市:民族团结,硕果累累

多年以来

弥勒市不断巩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

擘画民族团结和谐、边疆繁荣稳定蓝图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结出累累硕果

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画出了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同心圆”

西三、朋普等集镇改造

面貌焕然一新

打造西三老寨、五山舍姑……

等美丽乡村示范点22个

建成西三镇民族文旅

商业休闲观光综合体

可邑村、花口村2个少数民族村落

成功打造为云南省旅游名村

以及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

打造阿细跳月民族节、阿细祭火节

爱佐爱莎艺术节、阿哲女子祭龙节……

等民族节庆品牌

彝族阿细说唱《阔子款呢阿哔哔》

入选“百合花”2021云南省曲艺展演

获2022年云南文学艺术奖

竹园红糖、彝族刺绣

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袁家骅:阿细人的“诗生活”》

入选复旦版大学语文教材

民族文艺展演、篮球邀请赛

斗牛、摔跤等文体活动频掀热潮

脱贫成果持续巩固

全市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

家庭人均纯收入1.51万元

收入过万率达99.21%

全市涌现出东山镇、西三镇可邑村

红河卷烟厂、太平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

西三中心小学、弥阳街道城关社区

小寨清真寺等一批叫得响

有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品牌

2021年弥勒市成功创建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先后创建国家级示范单位2个

省级示范单位27个

州级示范单位119个 示范家庭600户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3个

……

来源:弥勒广播电视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