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校友悼念黄旭华:30年不回家令人感动,他是我们的楷模

360影视 2025-02-09 21:46 3

摘要:公开资料显示,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原海丰县),祖籍广东省揭阳市,1945年至1949年就读于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极目新闻记者 张奇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2025年2月6日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月9日,在黄旭华母校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木兰船建大楼内,前来献花吊唁的有该校不同学院的师生,也有社会各界人士。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内悼念黄旭华的横幅

母校挂起横幅悼念

公开资料显示,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原海丰县),祖籍广东省揭阳市,1945年至1949年就读于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市民王亚林献花缅怀

黄旭华去世后,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师生第一时间发起了追思活动。据上海交通大学消息,黄旭华在校就读期间,参加了进步学生社团“山茶社”。2月8日上午,该校徐汇校区的山茶社纪念碑前,师生手持鲜花表达追思。

2月9日中午,极目新闻记者来到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在木兰船建大楼门前,黑底白字的横幅传达着师生们的缅怀之情,“我们永远怀念您,敬爱的黄旭华学长”“一路走好”。黄旭华题写的“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的院名石,正立在横幅不远处。大楼大堂内,正播放着纪念黄旭华的片段。

木兰船建大楼一楼的院史馆黄旭华院士专题展前,“长征一号”核潜艇模型摆放在中央,模型下方,摆满了数朵菊花。还未到学校开学时间,校园内学生看着稀少,但陆续有已到校的学生前来献花缅怀。

上海交大博士后王森缅怀黄旭华

师生称黄老先生是楷模

“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这是黄旭华在“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上发言时的壮语,也成为不少上海交大学子对这位老学长最深的印象之一。

2月9日,前来向黄旭华献花的既有船建学院的师生,也有来自学校其他学院的学生。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后王森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本科也是船舶专业,从入学起就听说过黄旭华的事迹。在王森看来,作为“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这一领域有着巨大贡献。

“黄老先生从国家刚成立的时候,就参与核潜艇事业的发展,隐姓埋名30年不为人知,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对我们这一辈人是很大的激励。黄老先生是我们的楷模。”王森说。

2022级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李雨萱告诉记者,她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就听说过黄老先生的故事,在中国船舶719研究所参观时,也深切感受到黄老先生为核潜艇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希望能用之后的学习,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海交大电信学院2021级博士生徐阳

来自交大电信学院的2021级博士生徐阳刚回到学校,便立刻前来悼念。徐阳说,他听过黄老先生说过的“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老先生30年没有回家,一直坚持自己的事业,为国奉献。他觉得,黄老先生的经历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激励,作为当代青年,要学习黄老先生默默无闻为国家作贡献的精神。

上海交大校友曾晓东与家人一起献花悼念

在现场,记者还遇到了前来悼念的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曾晓东。曾晓东说,他是学校1987级机械工程系的学生,1992年毕业后留校,十余年后离开学校自己创业。作为后辈,他对于黄旭华的经历很是感动,“为了研究30年不回家,不能和家人见面……作为后辈看了很受感动。”

上海市民王亚林曾偶然间看过黄旭华在《开讲啦》中的演讲,听到黄旭华当年在艰苦条件下潜心研究核潜艇的经历,对他十分敬佩。虽然她自己不从事船舶相关专业,但黄老先生的奋斗精神曾经一度给了她学习的动力,现在也一直激励着她。

来源:极目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