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谈 | DeepSeek不需要“中间商”

360影视 2025-02-09 23:10 2

摘要:春节前后,随着DeepSeek火爆出圈,自媒体乃至官媒公众号竞相推出《我问了DeepSeek……》《DeepSeek锐评……》《Deepseek眼中的……》等“采访体”文章。这些对话看似新颖,本质却是信息存量的重复堆砌,并未提供多少有价值的增量。这一现象值得警

——DeepSeek系列谈之一

□刘大山

春节前后,随着DeepSeek火爆出圈,自媒体乃至官媒公众号竞相推出《我问了DeepSeek……》《DeepSeek锐评……》《Deepseek眼中的……》等“采访体”文章。这些对话看似新颖,本质却是信息存量的重复堆砌,并未提供多少有价值的增量。这一现象值得警惕。

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AI生成内容(AIGC)的泛滥则进一步加剧了互联网“信息熵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媒体的责任是输出高质量的、有创意的、经过深度思考的内容。然而,无论是“教你用DeepSeek赚百万”的割韭菜教程,还是像流水线一样速成的AI生成文章,都是对训练数据的概率缝合——它们依赖统计相关性而非因果逻辑,缺乏原创性的思考与创造。当媒体把DeepSeek当做流量密码,大量发布AI生成内容,不仅让自身沦为AI的搬运工、复读机,也让公共话语空间被同质化低质内容占据,这无疑会加剧网络信息泡沫,与媒体“筛选真相、生产洞见”的使命背道而驰。

DeepSeek的颠覆性,不仅在于其性能比肩GPT-4,更在于它通过开源与低成本实现了技术平权。正如业界指出,DeepSeek打破了传统AI领域的资本与技术垄断,让普通用户无需依赖“中间商”,即可直接向AI提问,调取知识、获得答案。既然技术门槛已被拆除,AI成为触手可及的工具,媒体“代用户提问”的行为,就显得多余和可笑,更是对公共资源、公众注意力的浪费。

面对AI的冲击,作为专业的内容生成者,媒体要做的,应该是超越普通用户,努力作出更深入、更有益的探索,而不是满足于问答式的生成和搬运;应该是超越工具属性,让AI为我所用,进行思想生产与价值提炼。例如,在内容创作上,借助 AI 分析用户的兴趣偏好、行为习惯,挖掘潜在的新闻选题,打造个性化的专题报道,进行深度的舆论剖析;在内容传播上,借助 AI 构建传播模型,预测不同渠道的传播效果,优化传播策略,实现内容的精准触达;同时,在AI生成内容使用中,推动标注、审核、版权等行业规范建立,加强公众的AI素养教育,帮助普通用户用活、用好AI。

DeepSeek引发的AI生成热潮,既是技术赋能的产物,也是内容工业化的缩影。其背后反映的,不仅是AI能力的跃升,更是信息爆炸时代人类关于效率与创意的博弈。在这股浪潮中,无论传统媒体或自媒体,从业者都要重新锚定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不要重复AI能做的事,要做AI做不到的事——用人类的洞察、良知与创造力,在信息洪流中打捞真知,在技术狂热中坚守理性。唯有如此,才能避免“AI生成繁荣”沦为“内容泡沫破灭”,才能避免媒体沦为AI的“中间商”和“打工者”。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