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理性的激荡之作!深度剖析final D8000DC/DC Pro旗舰平板耳机

360影视 2025-02-09 05:05 3

摘要:许多人或许并不知晓,final 的历史能够回溯至上个世纪的 1974 年。在那一年的某个清晨,当黑胶唱头上的针尖滑过《德九》唱片的纹路时,彼时的高井金盛先生毅然决定以一间索尼专营店开启自己的“音响匠人”生涯。最初,高井金盛社长专注于最为顶级的动圈唱头与升压唱放

许多人或许并不知晓,final 的历史能够回溯至上个世纪的 1974 年。在那一年的某个清晨,当黑胶唱头上的针尖滑过《德九》唱片的纹路时,彼时的高井金盛先生毅然决定以一间索尼专营店开启自己的“音响匠人”生涯。最初,高井金盛社长专注于最为顶级的动圈唱头与升压唱放的探究,不久之后,又开始与日本 Molex (世界头部金属零件制造商)携手合作,致力于耳机与扬声器作品的研发,直至 2009 年,“Final Audio Desigh”正式登场。

此后的情节,想必大家已然极为熟悉。当数字音频的浪潮开始席卷全球之际,全新的 final 却转身投身于基础声学研究的广阔海洋。他们诚邀前索尼技术研究所所长领衔,组建了由声学工程师、神经学家乃至数学家构成的 final-LAB。很快,这群“声音炼金术士”便察觉到了传统耳机的“致命弊端”:左右声道在颅内的“虚拟缝合感”。于是,我们极为熟悉的“沉浸式拟真目标曲线”应时而生。设计师们期望通过设计契合这一曲线的耳机,最终达成在耳道内搭建微型音乐厅的可能,让帕瓦罗蒂不再被困于脑颅穹顶,而是屹立于三米开外的舞台中央!

在 final-LAB 的“显微镜”中,传统动圈振膜的宿命清晰展露:分割振动所引发的谐波失真,恰似老式胶片上的噪点。而 final的平板振膜能够使线圈与基板完美契合,这致使整个振膜表面的震颤愈发均匀,绝非仅边缘颤动,进而达成了全频段极低的震动失真。

然而,问题亦接踵而至,欲使面积与重量皆更为庞大的平板振膜更优地进入工作状态绝非易事。为获取更出色的声音呈现,多数平板振膜耳机无奈采用更为繁复且沉重庞大的磁体系统,这不但阻碍了单元工作时气流的自由扩散,还大幅增加了耳机的重量。final的设计师们对此全然无法接受,他们渴望打造出声音特性绝对自然、失真近乎消弭的顶级平板耳机。

在这般设计思路的驱动下,全新的环形漩涡线圈被装配于初代旗舰 D8000 平板振膜耳机之上,这极大地提升了线圈的灵敏度,这种优秀的设计思路其实在雅马哈的平板振膜作品上亦有展现,而final与雅马哈在这项技术上拥有深厚且良好的合作关系。只不过,仅有这样的特别线圈布置形式并不能实质性的提升平板耳机的声音表现,final还有更关键的重要艺能,那就是同心圆造型磁铁与 A.F.D.S 空气阻尼系统等独家技术。在这一系列的特别设计之下,有史以来失真最低、声音表现最为鲜活的平板振膜耳机终于问世。final D8000 的出现,在 HIFI 头戴耳机圈引发了颇为可观的热议,直至今日虽已停产,但它依然受到众多发烧友的持续追捧。九段曾经撰写过这只耳机的首篇中文深度评测,感兴趣的小伙伴可搜索我在 18 年发布的文章。

基于 final D8000,final的设计师在后续的时光中又推出了多款搭载独家声学技艺的平板振膜作品。直至 2024 年底,我们终于迎来了这一经典型号的最新换代升级之作:final D8000 DC/D8000 DC Pro。

尽管仍被称作 D8000,然而 final 全新推出的两款产品皆添加了 DC 后缀。DC 的命名源自古典乐术语“da capo:重返乐谱初始”,而final的粉丝们更愿将其译为“重启动人乐章”。DC 与 DC Pro 这两只耳机的定位皆为旗舰,有所不同的是,前者被称作“乐享”,采用黑色粉雪涂层,乃是参照 final-LAB 最新“模拟味”目标曲线调音的作品。而后者被称为“洞察”,采用银色阳极氧化机身,其是依据 final-LAB“高解析”目标曲线进行设计的。仅从命名,我们便能知晓前者更倾向于日常音乐欣赏,而后者则更契合追求高解析或是专业用户的喜好。

不过,虽说调音取向存在差异,但两只耳机的内部主要声学硬件结构是一致的。全新的 D8000 DC 系列耳机与老款最大的差别从外观来看,便是单元外壳拥有一圈密集的透气孔,同时耳罩厚度部分有着显著的提升。在官方介绍中,最吸引我的是 D8000DC 首次搭载羽级一体蚀刻空气振膜,其极致厚度仅 15μm(约为人类发丝直径的 1/5),并通过光刻工艺与蚀刻线圈精密结合。根据官方的数据,全新振膜的重量相较传统动圈单元减轻 68%。同时,蚀刻技术的加入取代了传统平板振膜使用线圈粘合膜片的陈旧技术,新的技术使振膜的结合点受力更为均匀,且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形变失真。

源自初代 D8000 并大放异彩的 A.F.D.S 空气阻尼系统在这一代新品上进一步获得升级。final-LAB 借助 LDV 激光多普勒测量系统分析新振膜的震动特性,精准匹配全新的空气阻尼算法。同时,由于 D8000DC/DC Pro 的声音有所不同,它们配备的气动控制板也经过了别样的设计,以此为依托,设计师在 D8000DC 振膜表面实现非牛顿流体气膜,利用空气粘滞效应实现精准制动,从而实现在振膜剧烈运动时空气分子形成动态缓冲层,如同给狂奔的野马套上隐形缰绳,大幅减轻重量的新一代 A.F.D.S 系统能够进一步降低气流失真,进而将新耳机的 THD(总谐波失真)压制在 0.05%以下。

我们深知,传统平板耳机的磁体布局犹如拥挤的地铁车厢,磁感线相互推挤产生峰谷畸变。而全新 D8000DC 搭载了比老版本设计提升超过 170%的超大开孔率环形磁体,这套磁体系统仿若精心设计的立体交通枢纽,钕磁铁呈同心圆阵列排布,令磁通量均匀度提升至 92%,高频段相位失真降低 3dB。对比老款 D8000,磁体系统的升级使我在聆听绫户智绘的爵士吟唱时,能够清晰地感知齿音与气声的过渡如丝绸滑过冰面般顺滑,而老款则无法做到。

DC 与 DC Pro 在声音表现方面究竟存在何种区别?我尝试对两只耳机进行盲听,使用 Accuphase 旗舰 SACD DP750 播放阿格里奇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专辑,此乃一张首版菲利普金线满银首版。我发觉两只耳机的声音差别极易分辨,在 D8000DC 之下,您能够轻松觉察“阿姨”演奏时呼吸的温热,而 DC Pro 则会令您更易留意到每一只琴键的跃升以及助手翻谱的次数。

“乐享”仿若陈年的单一麦芽威士忌,其中频温暖,且富有高级的色泽渲染。聆听 Bill Evans 的钢琴触键,听者仿佛能感受到裹着天鹅绒般的质感,而声场边界似乎更为模糊,恰似印象派画作的光晕般弥散开来。毋庸置疑,这只耳机更适配胆机,例如 Goldenwave GA10,此时“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的高潮段落铜管声部不会撕裂耳膜,而是化作灼热的气浪扑面而来。

“洞察”则更似实验室级的蒸馏水:109dB/mW 的灵敏度搭配京线镀银导体,仿佛能够还原出录音棚母带上的电磁底噪。您甚至能够在 Hans Zimmer 的电子交响中清晰感知合成器的精确脉冲,比上研究混音师的操作手法与音轨设计之精妙就在眼前,DC Pro 就如同在耳道内投射全息声谱图一般纤毫毕现。然而,就音乐欣赏的角度而言,九段个人并不钟情于这一风格,但我不得不承认它的素质极高,无人能与之比肩。

戴上 D8000DC,通过 Accuphase C2900 前级耳机口驱动,聆听 1959 年的《Kind of Blue》,那些原本隐匿于磁带底噪之中的细节,诸如迈尔斯·戴维斯小号活塞的油膜摩擦声、保罗·钱伯斯贝斯琴颈的木头震颤,纷纷从时光的罅隙中自然地涌出。我蓦然发现新一代 final 旗舰的另一重要特性,即驱动难度的降低。似乎无需特别大功率的设备,素质足够优良、音乐性有所保障的前端,便能让这只新旗舰“风生水起”。

拿出 HIBY R8 与 Astell&Kern SP3000m,为 D8000DC 换上 4.4mm 平衡耳机线,您能想象一只售价高达三万余元的顶级平板耳机竟能被随身播放器出色地驾驭吗?不得不惊叹于声学技术与 final-LAB 的设计功力。虽然能够察觉到这样的搭配下声音的完整度以及大动态下的气势与细节有所缺失,然而可贵的是,这只耳机的“模拟味”被完好地留存了下来,温润且顺滑,高频独特的色泽与日系旗舰那迷人的音色似乎更为凸显了一些。

对于像九段这般刚刚回归音箱系统的发烧友而言,如果您只想在手中保留一两只耳机来应对深夜静谧时光的话,这只不怎么苛求前端就能给予“模拟味”十足听感的旗舰平板耳机应当是当下非常值得一试的。倘若您手中还有一台声音可靠的电子管耳放,那大概率您会钟情于这只“好听”的作品。

final一直有一个叫做「PROJECT-X」的未来世代概念项目,全新的 DC 系列实则就是这一项目的最新成果。虽然它们是基于 D 系列开发而成,但 final 似乎重新审视了 D 系列的设计,进而开启了全新的发展进程。并行双旗舰的设计,使得每一只耳机的受众皆能畅享更为极致的音乐表现,而众多 final-LAB 最新研发成果的助力,更是让新的 DC 系列的声音素质再度登顶耳机之巅。尤其是九段最为钟爱的这只 D8000DC,final 凭借这套价值 3 万多元的“声学仪器”,向所有发烧友昭示了所谓“模拟味”绝非技术缺陷的遮羞布,而是对物理定律更深度的驯服!

来源:曾经是九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