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儿性别紊乱,秃鹫肾衰竭,这个杀手还要制造多少生态灾难?

360影视 2025-02-09 22:48 2

摘要:药物本是为健康保驾护航,但也存在另外一面: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药物归类为新兴污染物,并强调根据“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检测与消除这些污染。

图源:pixabay

导读:

药物本是为健康保驾护航,但也存在另外一面: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药物归类为新兴污染物,并强调根据“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检测与消除这些污染。

14年前,法国的一些钓鱼爱好者在维尔托莱耶地区的多尔河垂钓时,意外地钓起了一些“不同寻常”的鱼——它们出现性腺肥大、腹部肿胀的形态异常[1,2]。这一现象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法国环境部也因此接到任务开始调查,随后确认形态异常的鱼儿竟是“雄雌同体”。

污水处理厂下游的野生鱼出现腹部肿胀和其他异常。图片来源:D. Gonseau/Nature

研究人员发现,鱼儿性别紊乱的奇异特征可能与附近一家跨国制药巨头的工厂有关。在这家工厂的下游的野生鱼( Gobio gobio )种群中,多达60%的鱼儿都变成了“雌雄同体”。相比之下,在污水排放口的上游,这种特殊的鱼儿却只占了5%。上下游的差异之大,令人咋舌。而且,生活在工厂下游的雄性鱼血液中含有异常高的卵黄蛋白含量——这表明其生殖健康受损。

繁殖遭遇困境的 鱼 可能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警报器”,预示着其他物种或遭遇类似的危机。进一步的分析帮助调查人员找到了河水中的“罪魁祸首”——地塞米松 (一种类固醇化合物,抗炎和免疫抑制剂 )、螺内酯 (一种利尿剂,也能阻断雄性激素的作用) 和坎利酮 (也是一种利尿剂) 这三种药物污染物。它们在水中的浓度达每升10微克,对于生物活性物质来说,该浓度非常之高。

关于废弃的活性药物成分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 API) 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这个故事只是冰山一角。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原本用来挽救生命的药物,正在给这个地球的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SAIXIANSHENG 全球江湖告急:药物污染物潜入水系

在一项2022年发布的大规模研究中 [3], 遍布全球的 70 多位研究者在104个国家的1052个河域检测到61种不同药物,经过测量,43%的取样地的药物含量超出了安全的生态阈值。某些地方的水域甚至混有多达34种活性药物成分。

该研究中,检测到药品浓度最高的区域是制药厂排放口、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区以及人口密集的城市附近。浓度较高的污染物涉及人群中广泛使用的药物 [3] ,包括对乙酰氨基酚 (退热药) 、二甲双胍 (降糖药) 、非索非那定 (抗过敏药) 、磺胺甲恶唑 (抗菌剂) 、甲硝唑 (抗菌剂) 和加巴喷丁 (止痛药) 。

目前,大多数药物的长期毒性作用、存在状态及其在环境中的归宿仍待深入探索,然而,德国环境署 [4] 明确指出,市场上约有10%的药物存在潜在环境风险。

其中部分药物,如激素、抗生素、抗抑郁药、抗炎药和止痛药、β受体阻滞剂和抗癌药物,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即便是微量的活性药物成分或其混合物,也可能干扰野生动物的生长、身体功能、外观和行为,并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抗抑郁药氟西汀 (以百忧解等品牌出售) 能伤害雄性孔雀鱼,影响其繁殖;而避孕药中的激素则导致鱼类种群“雌性化”并崩溃;废水中的精神类药品还能改变野生鱼类的行为和摄食行为。

此外,广泛使用的抗生素作为杀菌剂,排放到环境中后,会成为促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压力源,让细菌更容易产生和传播抗药性基因。

那么,这些原本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的药物,是如何进入环境的呢?美国环境部 (EPA) 网站指出,除了药厂排污,药物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系 [5] 。

首先,人类排泄物是药物进入环境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服用的药物部分未被身体吸收,而是通过排泄进入废水系统。其次,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也含有药物,这些渗滤液即使经过废水处理厂处理,药物仍可能残留并排放到地表水中。另外,直接将过期或废弃药物冲入市政下水道,也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

面对这些“不速之客”,全球的污水处理系统却显得力不从心。大部分市政污水处理系统通常不具备去除活性药物成分的能力,只能去除 常规污染物 ,例如悬浮固体和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化合物。而且,一些药物因其抗生物分解性更难从废水中去除,最终导致含药废水流向江河。2021 年的一项分析显示,全球至少48%的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就流入生态系统。

SAIXIANSHENG 印度秃鹫之殇:药物污染的生态灾难案例

事实上,现实比想象中更为严峻。活性药物成分污染物不仅让水生生物深受其害,就连陆地与天空的生灵也难以幸免,直接或间接地暴露在含有废弃药物的环境中。

如果药物干扰了某些动物的繁殖,食物链上的捕食者就会面临饥荒;如果药物激发了某些动物的攻击性,生态竞争就会变得更加残酷。整个生态系统就像一张紧密相连的网,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物种数量的急剧下降,甚至灭绝,而这一切,都可能成为人类生存的潜在威胁。

其中,印度秃鹫的遭遇,成为了生态灾难中的“经典案例”:

1994 年,印度农民开始给牛和其他牲畜服用一种名为双氯芬酸的药物,以缓解疼痛、炎症和其他症状。双氯芬酸是一种非甾体药物,对人类和牲畜安全有效,但对秃鹫却极具毒性。因食用含有双氯芬酸残留的死牛,许多秃鹫发生肾衰竭而死亡。

之后的十年之间,秃鹫的数量骤降,它们的腐尸清理功能也随之消失,导致牲畜尸体堆积,野狗和老鼠等食腐动物数量激增,进而带来更多危险的病原体,包括狂犬病。同时,这些动物的食腐效率低下,牲畜尸体只能自然腐烂,进一步污染河流和水体,造成大批当地人的死亡。

研究人员查看了1994 年之前印度 600 多个地区的健康记录,发现那时的人类死亡率平均约为每千人 0.9% (这一死亡率数值代表了秃鹫栖息地的常态水平 )。到 2005 年底,那些曾是秃鹫栖息地的地区,人类死亡率上升了4.7%,而非秃鹫栖息地的地区保持 0.9%不变。进一步分析显示,印度秃鹫的骤减导致每年平均超过 10 万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694亿美元。2024年10月,《美国经济评论》报道了这些分析结果 [6] 。

印度政府于 2006 年禁止使用双氯芬酸,但该禁令并不足以控制住该药物的使用,秃鹫的数量短期内也很难恢复。

SAIXIANSHENG 解决药物污染的手段:污染处理与绿色制药

2020年,全球药品使用量达到4.5万亿剂次,并且仍在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正在迅速推动药物使用量的增加。目前,全球范围内使用的处方药、非处方药和兽药约含有4000多种活性成分。制药行业每年生产10万吨由各种合成化学物质构成的药物活性成分,涵盖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尽管药物的疗效和患者安全受到严格监管,但其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迫切需要全世界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人类药物归类为新兴污染物,并强调根据“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检测与消除这些污染。

如何有效地达成此目标呢?一方面,需要开发更有效、更经济的废水处理方法,确保在废水排放前去除其中的药物成分。另一方面,药物开发人员应在整个药物生命周期内采用“良性设计”方法,设计能在人体排泄后迅速、完全分解的药物。这意味着药学家需要改变药物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7] 。

技术上,包括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在内的多种方法可用于从废水中清除药物。臭氧处理不仅能有效降低废水中多种病毒的数量,还能减少其他可能影响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污染物浓度。目前,仅有少数国家 (如瑞士) 实施了大规模的废水三级处理系统。由于成本高、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高以及缺乏监管实施和执行,先进废水处理技术的普及率预计仍然很低。

其次,设计并制造“更绿色”的药物,从源头上消除废弃药物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2024年6月,《自然-可持续性》刊发的17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合著的相关文章指出,虽然“绿色制药”已经被公认具有环保益处,但在实践中面临很多挑战 [8] 。比如,需要更多的研发时间和资金投入,包括对新材料的筛选、合成和评估等;某些药物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结构或性质,可能难以进行绿色设计。此外,相关法规和政策体系尚不完善,可能缺乏足够的激励措施来推动绿色药物的发展。

在政策方面,世卫组织已对可能影响公众健康的排放物进行研究并制定全球标准。在此背景下,2023 年发布了题为“世卫组织关于药品生产废物和废水管理的指导”的文件。欧盟已将制药污染纳入《水框架指令》的优先物质清单,并开始资助“绿色制药”技术研究,同时强制实施药物废物回收计划。中国已引入《化学合成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21904-2008) ,该标准对化学合成类制药企业的废水排放进行了详细规范,同时也在推动药品集中回收试点。

总的来说,解决活性药物成分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多方协作。其中,科研机构应全面探究药物在环境中的归宿、长期毒性及其生态影响,为制定科学应对策略提供有力依据;政府和企业应加强监管和推动环保技术的应用,确保药物的生产和使用更加绿色可持续;公众则需提升环保意识,通过合理用药、正确处置废弃药物等方式减少污染源头。

来源:东窗史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