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去世后,继续对张兰和汪小菲言行“中立”是可耻的

360影视 2025-02-09 19:20 3

摘要:大S去世后,我们已经刊登过一篇悼念文章大S的四个本命年:“我必须找回我自己,你们也是”,本想本着“还逝者宁静”之心,不再言语。可是,近期张兰和汪小菲等人的所作所为,实在太突破底线,让人匪夷所思。

大S去世后,我们已经刊登过一篇悼念文章大S的四个本命年:“我必须找回我自己,你们也是”,本想本着“还逝者宁静”之心,不再言语。可是,近期张兰和汪小菲等人的所作所为,实在太突破底线,让人匪夷所思。

如果继续对其言行保持“中立”,作为一个公众平台,我会觉得自己没有在应该发声的时候发声,会有羞耻之心。于是,我提起笔,写了下面的话。

就在今天(2月8日),欣喜地看到,抖音官方平台也做了立场鲜明的表态:对张兰和汪小菲在大S去世后引导舆论、博取流量、消费逝者的行为予以驳斥,并果断地封禁了他们的账号。随后,微博官方平台也跟进,对张兰账号的直播权限予以封禁。

我对这种社交媒体账号的“封禁”行为,一般是不太支持的,担心会妨碍言论通畅,不过,这次我举双手支持,也感谢这些平台没有袖手旁观,继续“中立”。

张兰和汪小菲的账号虽被禁,但事情未必到这里结束,围绕他们言行孰是孰非也还在争论中。张兰本人对此也表态说“不认同,不接受”。所以,我想我这篇文章,应该还不算过时。

大S是因为生病去世的,但大众对大S过世的心理是复杂的。这应成为探讨整件事的起点。

大众对大S的复杂情感,既有去世年龄和原因的缘故,更与她过世前几年的遭遇不无关系,一段失败的、鸡飞狗跳的婚姻,显然严重地消耗了她的能量。

大S去世后,我的好几个朋友都从这个角度谈了对大S的怜惜,有几个我的来访者,也主动提及对大S去世前遭遇的同情。

这是一种社会普遍情绪和认知:大S去世前几年的婚变和失败婚姻,对她的伤害很大。而这一点因为大S过早离世,尤其增加其人生的悲剧底色。

所以,这何尝不是一种程度的郁郁而终呢?

因此,大S去世之后,是不能因为汪小菲和张兰在法律上和大S已经没有关联,所以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相反,正是因为他们是当年乃至现在的局中之人,更需要小心谨慎,“好自为之”。

我认为,他们最好的做法应是,作为婚姻问题的当事人,能够表达歉意,能够有恰当的“弥补”之举。婚姻出现问题,至少不能说自己完全没有过错吧?

再退一步说,如果觉得自己“没错”,那么既然已经没有了法律关系,也就是与自己无关,那就学会闭嘴,不要沾边,也是一种态度。

然而,他们母子的“剧本”竟然是这样的:

汪小菲马上更换了黑色头像,然后连夜飞奔台北。

一下飞机,就在媒体面前哭丧着脸,哀哀戚戚地表示,希望大家讲大S的“好话”。(可是,这些年讲她“坏话”的人,都是你们母子!至少源头是你们啊!)

再然后,他在台北街头,在那个雨夜,冒雨行走。

再然后,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说“我还想你”……

这一系列的“弥补”的顶峰之作,便是那个造谣的“包机”事件:

我出钱,给大S“风光,体面的回家”……

这一系列的操作,好像是想顺着大众的心意,展示自己的好形象,以及好像在努力“弥补”自己的“过失”。

可是:

1、他们似乎太想被大家看到,所以整个表达都很戏剧化。

如雨夜奔走,已经被人揭露,本来车已经开进停车库,然后看到记者,又跑出来,专门走了一圈。

是啊,下雨天,自己又有车,为何要专门下车,跑一段呢?

这不是为了让人拍,又是什么呢?

“包机”事件现在被证实是假的。

当然,由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其实本来就很差,小S一方又怎么会跟他去商量这件事,让他出钱呢?谁都可以出这个钱,但就是不可能是汪小菲。

但是,如果是真的,即是汪小菲掏钱的话,也不应该是汪一方捅出来,由自己表扬和肯定自己啊。这种事,只有小S他们说出来,是汪小菲做的,才不会让人怀疑真心。

然而,就是这样的事情,他们也用有人传话然后正主“点赞”、“推荐”的方式,有意无意让大家接受这个是他“包机”的讯息。

就像一场接着另一场的廉价表演!


2、这些看似“弥补”的举动,对当年的伤害于事无补。

更重要的是,对大S在这段婚姻中遭遇的种种伤害,以及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责任,他们依然只字未提,似乎就想通过这些举动掩盖过去,让人们不去“计较”,只记住“自己的好”。

大S活着的时候,没有听到任何的道歉,没有获得弥补,现在她去世了,她是听不到了、感受不到了,但是她还有家人在,还有关心他们这些是是非非的人在。

即便是人道层面,还是可以继续道歉的,对当年婚姻中自己的疏失,对自己没有及时说出口的道歉表达歉意等等,这至少说明还有点悔过之心。

而这对于认为大S郁郁而终的人们来说,也是一种回应。

当然,就像我之前说的,即便不愿意悔过,也可以什么都不说不做,这才是符合常理的逻辑。

那么,现在这样又不能真心悔过,又好像要表达一点什么,最终目的是宣誓自己多么重情重义,给自己脸上贴金,这算是什么意思?

在我看来,就是我想伤害你就伤害你,想对你好就对你好,这种“变色龙”般的态度,毫无半点真情实意。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张兰和汪小菲这次,纯属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咎由自取。

其实,他们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都好过现在的“结局”,也不至于引发众怒。

那么,他们为何那么愚蠢地“高调”,那么夸张地“表演”呢?

我认为,是有其内在逻辑的,站在他们的立场,有其“合理性”

在与大S婚变之后,张兰和汪小菲自身的事业和公众形象,其实是建立在“反大S”基础之上的。

他们一直试图告诉公众,这段婚姻中,汪小菲才是付出比较多,是被伤害的那个人。

而张兰作为母亲,是一个帮助这个脆弱的、被欺负的儿子对抗对面坏人的“大女子”,是值得很多人学习的好母亲。

必须坦率的说,他们这个故事说的不错,很多人真的相信,甚至至今都没有怀疑过。

但是,有一点,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他们,都会同意:

他们经营的事业,其实是建立在他们与大S的各种纷纷扰扰之上的,而且,正是张兰等人,不断地在用这种纷纷扰扰维系这股对他们的“流量”、“关注”、“好感”。

比如,张兰在各类直播中,对大S及其新婚丈夫的调侃,并卖“软饭”“绿茶”等,这些内容现在也能搜到。

这其实和正常的商业行为没多大关系,就是用了双方的矛盾吸引人,以“下单”表示对他们的支持。

而这一立场,在大S还活着的时候,他们屡试不爽,甚至可以是一张隐形的“广告牌”。

但是,大S去世了。

“反大S”的基础,开始岌岌可危。

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有基本底线的。再怎么看一个不顺眼,也不至于在别人刚去世的时候,就去说别人的坏话。这是违背基本人伦的。

因此“反大S”这个大旗,他们举不起来,或者不能再继续如法炮制。

相反,如果一旦公众对大S的悼念和同情,变成大S是“受害者”而他们是“加害者”的话,这将直接逆转他们的基本盘,而之前建立的商业逻辑基础,也将不复存在。

这恐怕是他们最担心发生的事情。

因此,他们认为,自己必须“高调”,必须“表演”,要让更多人看到,其实自己才是“好的”那一方:

大S现在的家属不好(他们不肯出钱),我是好的(我出钱)。

我不介意你生前种种(历数大S现在家属的各种不是),我多么宽容大度(我在你死后,不介意你生前种种,还是对你多么好)。

如果这些都能“落实”,让人“相信”,那么他们之前打下的基础,将在大S去世之后,成为另一个比“反大S”大旗更高的站位,继续存在下去。

另外在这个叙事中,即便大S不在了,他们也还有新的“敌人”可以拿来作为攻击对象,即大S其他的亲属。

只要他们占据那个“道德高点”,那么这种商业逻辑,将继续在大S去世之后,稍加改动,就还能继续存在下去。

所以,他们很难低调。

可惜,这次他们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因为大多数人并不傻,是能分清孰是孰非的,是他们把大家当傻瓜看待,以为还能继续忽悠。

曾几何时,很多人还是很相信张兰,认同她是个优秀的女企业家,是一个能干的母亲。

也许,她曾经是。

但是这次的事件中,她显然有严重的道德问题。不能因为她过去取得的成就,以及爱孩子这个立场,就模糊掉这一点。

谁不是别人的孩子?因为你爱自己孩子,别人的孩子就要遭到伤害,这个道理又在哪里呢?

当然,我们也要设问:

他们今时今日可以这样捏造、表演,又怎知当年他们和大S的纷争中,不也是如此这般作为呢?

他们当年所获得的那种支持,并转为企业的利益,其正当性又有多少呢?

3 不要被“亲生父亲”“亲生奶奶”的简单道德判断框住

在大S的悲剧中,我认为目前最应该关注的是,大S和汪小菲所生的两个孩子。

年幼丧母,当是人生最悲哀的事件之一。

此时此刻,没有什么事比关心、照顾好这两个孩子更加重要的了。这也是,也应该是汪小菲和张兰要放在第一位去做的,而不是说说而已的。

我看到,有不少舆论表示,要把孩子接回来,让汪小菲和张兰照顾,因为他们才是亲生父亲、亲生奶奶。他们也是在这个立场上,更加支持汪小菲母子的。

我不同意这个看法。但我理解这些网友看法背后朴素的道德逻辑:

1、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总认为孩子要跟着最亲近的人。

既然妈妈不在,那么在世血缘最亲是父亲,跟父亲一家有何不妥?

然而,最亲近的人,未必是最合适的人。

血缘上的亲近,也不代表是情感上的亲近。

2、很多人是善良的,总以为人总不会对亲近之人造成伤害。

然而,我作为心理咨询师,听过、看过许许多多这样悲剧性的原生家庭故事,亲生父亲、亲生母亲、亲生奶奶爷爷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并不少见。

话说回来,为什么说汪小菲和张兰不适合照顾这两个孩子呢?

先不论他们之前的矛盾如何,但考察他们在大S去世之后的种种表现,我并没有看出,他们在事发后站在孩子立场处理问题,他们只是忙于自己的“表演”,在镜头前“做好人”、“说好话”,没有顾及孩子此刻的心情和感受。

孩子此刻需要的父亲,应该是一个能够安抚好他们的情绪,能够让他们放心,即便母亲走了他能够好好爱他们的父亲。

而一个在镜头前痛哭流涕,在雨夜下跪不起,忙着情绪“崩溃”的父亲,是给不了孩子这些的。

你都要“崩溃”了,孩子怎么办?他们的情绪谁来照拂?

这就不是一个父亲,在孩子母亲去世的档口应该有的表现,即便内心悲痛,都不会如此展现,何况还“广而告之”,生怕别人不知道。

所以,即便他不是表演,也是没有顾及到孩子的需要,只是一味满足自己。

而张兰作为奶奶,宁愿和直播间的“粉丝宝宝”在一起,照顾他们的情绪,边呼吁大家要支持企业、多下几单,也没有飞到真正的宝宝们身边,去照料两个孩子的身心。

孩子看到奶奶是这样的表现,又会作何感想?

当年,英国戴安娜王妃突然离世,她和查尔斯的两个孩子也很小,这和当下大S突然离世多少有一点可比性。

而且,他们一家和戴安娜的关系,也不怎么好。

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即便做得有许多不妥当之处,但是他们都是坚定站在孩子这边,以陪伴孩子为主。

我记得,英国女王是放下一切事情,专门飞到孩子身边,陪伴他们度过那个难熬的周末。

这大概才是一个奶奶会做的事情。


综上,我们又如何能相信,汪小菲这样的亲生父亲、张兰这样的亲生奶奶,会仅仅因为血缘关系亲近,对两个孩子好呢?

网友们,千万不要把孩子往火坑里推!

有不少网友似乎是站在打工人立场,表达对张兰和汪小菲继续搞直播的理解:

因为他们要养很多员工,而这些员工需要收入,员工是无辜的。

张兰自己也是以这个理由,表达不满:

说自己身后是企业,是8000个员工,是8000个员工家庭。

我认为,这些员工如果此时不与他们划清界限,那么也算不得无辜。

主要理由是:

当一个企业的运行逻辑,主要是以炒作家庭矛盾、没事就制造热点来提升关注度,甚至把这一点作为与其他同类“品牌”的重要区分度,那么,这个基础本身就有问题,赚到的钱本身也是带着“血”的。

而在大S去世之后,还继续这么干,而不是专注品牌和产品本身,就更让人觉得恶心。

这种经营模式和营销手段,本身就不应该允许存在。我们应该呼吁有关部门对这种营销模式进行应有的惩处。

赚钱并不可耻,但是需要是赚那些合乎伦理道德的钱,不能没有底线。

一个被社会推崇的成功企业家,首先应该成为这方面的示范,而非因为无所不用其极赚钱并且竟然能够赚到,而成为大众膜拜的对象。

作为员工,如果继续支持这种以家庭纠纷炒作换取流量和利益的做法,那么作为这种模式的“受益者”,承受反噬的“苦果”,也是咎由自取。

当下,确实工作不好找,但是不能因为工作不好找,钱不好赚,就去触及做人的底线,就去无底线支持这种没有底线的做法。否则,和那些xx园区的员工,又有何区别呢?

张兰和汪小菲账号被封之后,作为他们手底下的员工,最明智的做法,是要尽快和他们切割清楚。

之前,可以说是“被骗”了,被张兰“大女主”光环蒙蔽了,但是,现在还继续和他们在一起,支持他们的做法,那接下去别人就会对你的人品或智商打问号了。

这种榨干(前)儿媳妇最后一点剩余价值的“恶婆婆”、“坏丈夫”,往往是那种无脑短剧才会出现的夸张剧情,没想到当剧情映入现实,会是这般模样。

此时此刻,那些夸张剧情,变得更有实感。短剧的编剧大概也想不到,真实生活有时候远超自己的想象力。

让人感到难过的是,让大众看清“真面目”,让这些人受到惩罚,所付出的代价竟然是大S的离世。

这和短剧中不少主角的“悲惨”结局也极其相似,不能不说是另一大悲哀。


为何我们要到人去世了,才开始意识到恶?

为何我们要到人去世了,才开始对恶进行反击?

这让我反思所谓的“中立”立场。

过去,对这种家庭事务,对两方的“对垒”,很多人,包括我,往往是不表态作为一种表达的态度。

一方面是觉得“反转”多,另一方面是觉得事不关己,何必与人起争执。

所以,当大S自己站出来,表示对张兰等人用网络制造这些声浪的不满,希望有关平台能够介入的时候,平台没有发声,保持“中立”。

很多人,包括我,即便知道张兰等人多有夸大其词,也对其言行不满,但也保持了“中立”。

而这,是大S本人最后一条微博的诉求,她至死都没有看到这条诉求获得回应,只看到了大家在“中立”。

谁曾想,当我们表示“沉默”,反而让一方变得更“大声”,乃至觉得可以凭借这一点继续横行。

大S用生命提醒我们:

不及时说出口,可能就没有机会说了。

而你我沉默的“中立”态度,只会让坏人更加猖狂,让好人受欺负。

生活不是短剧,有很多“重生”,可以回到“那一天”,开始重新开始,让坏人付出代价。

大S的遗憾,以及我们没能及时反对张兰和汪小菲的做法,也不能重新来过了。当然,纵容他们的平台,也有不小的责任。

封号做得很好,但还是来的晚了一些。至少对大S来说,太晚了。

因此,我想借此机会,对自己,也呼吁大家:

不要在不该沉默的时候沉默,不要为了所谓的“中立”态度失去了做人的立场。

这不仅是告慰大S,更是对我们自己的道德救赎。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听过许多人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500小时,人际整合取向,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历史人文、社会心理学、哲学思想史。

来源:一杯咖啡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