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人物】从京山永漋走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明高

360影视 2025-02-09 21:03 3

摘要:张明高,国际著名的电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电波事业,对对流层散射传播进行了持久而卓有成效的研究,他提出的《全球适用型对流层散射传输损耗统计预测方法》被国际电联命名为“ zhang 氏方法”,作为国际标准在全世界使用。从20世纪90

如今,人们常常谈及5G、卫星、飞船、空间站,谈及电子战、信息战,而这些都离不开一项关键技术:电波传播。

提及新中国电波事业的发展壮大,尤其是走向国际舞台的历史进程,张明高这个名字不得不提。

张明高,国际著名的电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电波事业,对对流层散射传播进行了持久而卓有成效的研究,他提出的《全球适用型对流层散射传输损耗统计预测方法》被国际电联命名为“ zhang 氏方法”,作为国际标准在全世界使用。从20世纪90年代起,他先后主持了国家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发和区域频谱管理等重大工程项目,又相继创立和修正了多项国际标准,均被国际电联采纳。

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孙玉这样评价:“他奠定了中国在电波传播科学领域的理论基础,代表了中国在他所从事的科学领域的最高水平和地位,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将站在他的肩膀上继续前进,他书写了中国电波传播研究这个专业的历史。”

聪颖少年磨难多

张明高1937年11月15日出生于京山市永漋镇的一个叫龚家垴的村庄。他的祖父是当地有名的裁缝,带了很多徒弟,生意兴隆,家道殷实。他小时候曾看见祖母床底下的一个坛子装了很多钱,估计足够开一家榨房。张明高的父亲叫张坤延,学名“显炎”,因为家道殷实,小时候念了正规的官学,除了四书五经外, 还接受了新的教育,包括算术、英语等。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秀才”,平时以务农为主,农闲时做些小生意,把当地榨房的食用油用牲口驮到外地去卖,然后带回大米、洋布和土特产。由于精打细算,一家人生活无忧。

与其他农村孩子一样,张明高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爬树、捉鸟、打鼓泅(方言,游泳)、捉鱼、赛跑、摔跤,一天到晚,快乐无忧。摔跤是张明高最喜爱的活动, 他从不和比他小的孩子比,专挑那些年龄比他大、个子比他高的男孩进行挑战。 心想,要是我把大个子打败了,那才叫厉害!他在村里张姓家族中辈分较低,常常受欺负,但别人很少占到便宜。

张明高6岁那年开始上私塾,农忙时就留在家里帮大人做农活。这样一直读到10岁。刚启蒙时,当地一些老先生经常考一些比较古怪的算术题,比如鸡兔同笼问题、木马板凳问题、井深测量问题,张明高总是答得比其他小朋友快。乡亲们都感到惊异,背地里议论说,这孩子将来不得了!

还有一次,姨爷爷来到张明高家做客,姨爷爷戴了一副眼镜,不小心弄掉了一只镜片,想装上去怎么也装不上去,一家人急得团团转。张明高想了想,打来一盆温水,将眼镜架放在温水里泡了一下,然后镜片很轻松地就装上去了。姨爷爷摸着他的头说真聪明!

正当张明高无忧无虑,自由快乐地成长的时候,一场突发的变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家居住的龚家垴村处于京山市最南端,离天门很近,离潜江更近,这是一个“三不管”的地方。解放前两三年,这里土匪十分猖獗。在天门、京山、潜江一带,大、小土匪几十股,抢掠烧杀,横行无忌。张明高的父亲连续两次遭土匪抢劫。

第一次,当土匪出现的时候,和父亲一起做生意的同伴四处逃散,父亲也跑,结果土匪偏偏盯上父亲,穷追不舍。为了逃命,父亲一边扔钱一边跑,钱扔完了,土匪也不追了。

张明高10岁那年,父亲第二次被土匪抢劫。仓惶慌乱间,父亲从驴背上栽下来,头栽进了脖子,从此,父亲一病不起。顶梁柱突然坍塌,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不仅断了经济来源,还需要大量的医药费用。看到父亲遭受痛苦折磨, 母亲整天辛苦忙碌,张明高心里不是滋味。作为长子,他再也无法安心读书,主动回家挑起了生活的担子。

张明高生活在棉产区,农忙的时候体力活比较重,他和母亲一起锄草、犁地、 摘棉花、拔棉梗。年幼的张明高深切地领略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滋味。 棉产区的忙月都是在最酷热的季节。一连几个热天,正当三伏,他和母亲下地干活。一到正午,赤日当空,空气像凝固了一样,一丝风也没有,人就像在蒸笼里蒸, 黄豆般大小的汗珠从头上、身上滴到地上。每当回忆起这些儿时的记忆,张明高说:“这种滋味,我一辈子也不会忘。”

农闲的时候,张明高不用母亲吩咐,拾粪、割芦苇,不停地找事做。张明高记得,那两年,他拾的粪非常多,把家里一个很大的粪坑全部装满了,还在地面上弄了几个大粪堆。第二年,家里的庄稼长得特别好,棉花产量也增加了,收成特别可观。冬天,他冒着凛冽的寒风渡河在几里路远的芦苇荡割芦苇。一个冬天下来,11岁的张明高割的芦苇竟然把整个房子的墙壁都换了一茬。

从天天舒舒服服上学堂读书到天天辛辛苦苦下地干活,这样的落差非常大, 小小年纪的张明高饱尝了人生之艰辛。但是,这样的遭遇并没有给张明高带来多大的心理影响。从10岁起,他一干就是4年,这四年的生活让张明高完成了从童年到青少年的过渡。家庭的变故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促使张明高开始学会独立自主、直面困难。尽管拾粪、割芦苇这样的农活很辛苦,但张明高却从“收成更好了”、“房子墙壁焕然一新”这样的成果中感受到了成功的满足和快乐。这样的体验为张明高此后的人生积蓄了乐观向上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14岁的张明高终于再次获得了进入学堂学习的机会。

低上过几年私塾的张明高准备读小学四年级,但老师把他安排到了五年级。由于高年级学生较少,加上教室比较紧张,那时一般是“复式班”。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被安排在一个教室里上课。五年级学生上课时,六年级学生自己做作业;六年级学生上课时,五年级学生做作业。

好学的张明高,不仅学习五年级的课程,六年级上课的时候他也听讲。当时, 永漋小学设置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等。张明高的作文和算术非常优秀,其他成绩也都比较均衡。

上了半个学期以后,六年级的学生要参加小学毕业和初中升学考试了。这个时候,还在上五年级的张明高,向老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他也想去考中学。老师听了以后感到很惊讶:“这怎么行?你还没读六年级呢?”希望他保持良好的学习劲头,把后面的课程学完,来年再考。张明高明白老师说得有道理, 但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家庭非常困难,多读一年家里就要多负担一年,这是家里难以承受的,也是他难以接受的。他决定去考试,如果能考上就继续上学。 如果考不上,就不上学了,回家帮忙干农活,减轻家庭负担。同时,张明高心里也非常自信,他感觉自己并不比六年级的同学差,如果有其他人考上,他相信自己也能考上。

考试进行得很顺利。两天后,天门中学校门口贴出了红榜。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名字时,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张明高站在一旁,看着父亲高兴的样子,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

那时候,农民靠挣工分吃饭。由于张明高和大妹妹上学需要钱,父亲看病吃药也要钱,家里总是入不敷出。在兄妹俩需要生活费的时候,父母就把家里的东西拿出去卖,到张明高念高中的时候,家里的东西基本上卖光了,实在没有钱了。

那一年,家里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这时多亏好心的叔叔给了张明高家50 块大洋。那个年代,50块大洋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个钱大概是在叔叔和父亲分家的时候,祖母分给他的安家费。叔叔家并不富裕,这50块大洋如雪中送炭, 解了张明高的燃眉之急,让他得以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叔叔的恩情张明高一辈子铭刻在心。

婚俗话说,祸不单行。张明高读初三时,5岁的小妹妹出天花。最初是发高烧,大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加上太忙,没有太在意。等到送去治疗时,已经太晚了。结果,小妹妹双目失明,给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又蒙上了一层更加凝重的阴影。

在尚未成年的张明高心里,家是无可奈何的忧伤。一波又一波的生活磨难让他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同时这种磨难又成为张明高刻苦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在他心里,只有好好学习,学有所成,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才是对苦难最好的回应。

1954年,他以荆州专区12个县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高中,1957年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小小京山县出了个状元郎,张明高从棉花地走进了大学殿堂。

来源:京山乡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