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叮——"凌晨两点的手机屏幕亮起,对话框弹出一条消息:"姐,省考面试又失败了,现在找工作还来得及吗?"
"叮——"凌晨两点的手机屏幕亮起,对话框弹出一条消息:"姐,省考面试又失败了,现在找工作还来得及吗?"
我望着窗外未熄的霓虹灯,突然想起前几天的高中同学聚会。
这是大学毕业五年后的第一次聚会。三十多个人,坐了满大三桌。
但来来往往中形成了几个小圈子。
第一个圈子,商界和政界前途似锦者。商业上取得成就,政界上当了科长,自然而然走在一起,高谈阔论,人不多,就五六个人,但他们唱响最高音,意气风发。
第二类圈子,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普通人员。悄悄聚在一起,交头接耳,侃侃而谈,虽没有最强音,但也精神倍儿爽。
第三类圈子,普通职工,有在公司的,有自己创业的,他们似乎默默无声,虽坐在一起,也不大互相交流,偶尔彼此才说一句话,笑一笑。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话题。
这就是人性残酷的真相。
1. 撕裂的一代:在"上岸"与"下海"间沉浮
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300多万,有岗位出现15000:1的恐怖报录比。
与此同时,互联网大厂裁员潮未退,教培、房地产行业的年轻人抱着纸箱走出写字楼的画面仍在循环。
我们这届毕业生像是被扔进漩涡的纸船,左边是千军万马的独木桥,右边是暗礁密布的激流险滩。
凌晨三点的自习室里,咖啡杯围成防御工事的考公党;挤在青年旅社投递第87份简历的深漂青年;偷偷把行测题藏在会议记录底下的职场新人...
这些平行时空里的年轻人,都在用不同的姿势与时代贴身肉搏。
2. 稳定神话背后的"沉默成本"
朋友小雨的故事像一记闷棍。
985硕士毕业连考三年公务员,今年终于"上岸"某地级市机关。但当她看到工资条上3890元的数字,发现同事都在讨论孩子学区房时,28岁的她突然在茶水间崩溃:"我好像把自己活成了套中人"。
体制不是保险箱,而是需要终生维护的瓷器。
某省直机关的朋友透露,新入职的年轻人要承担扶贫、创城、防疫等十余项专项工作,"白加黑""5+2"已成常态。
更残酷的是,当你某天想跳出围城时,会发现市场早已不认你的"综合管理能力"。
3. 市场不相信眼泪,但奖励清醒
表哥的逆袭让我重新认识"试错"的价值。
化学专业毕业的他做过房产中介、短视频编导、跨境电商运营,27岁那年抓住新能源风口,现在带着20人团队研发钠离子电池。
上周同学会发现,当年选择直接就业的同学,反而比执着考编的人更快找到事业支点。
这不是鸡汤。BOSS直聘数据显示,95后平均在职时间从7个月延长至19个月,不是年轻人变"乖"了,而是经历过试错的他们更懂精准发力。
就像玩"扫雷"游戏,前期的盲目点击看似浪费步数,实则在为后期爆破积累坐标。
4. 给困在十字路口的你三个锦囊
"骑驴找马"战术:白天在中小企业积累实操经验,晚上备考编制。
某考研名师直播间40%观众是在职备考者,这种"双线作战"虽然辛苦,但能保持与市场的连接。
打造"反脆弱"系统:把送外卖、做家教、自媒体运营变成技能储备。
认识个姑娘边备考边做公考直播,意外积累3万粉丝,落榜后转型知识博主反而收入翻倍。
设置止损红线:给自己2年试错期。若考公三年未果,请立即启动Plan B。
某三战失败的考生转行做职业规划师,专帮考编群体做心理建设,现在时薪超公务员月薪。
站在人生长河回望,20岁到30岁本就是不断试错校准的过程。
某大厂HR总监私下说:"我们更愿意招考公失败者,他们往往目标感更强、抗压能力更优。"你看,连失败都能兑换成另类筹码。
最后想分享在创投圈听到的狠话:"二十多岁的试错成本,比三十岁后的试错成本便宜十倍。"
当你纠结该选哪条路时,不妨先迈出任何一条腿。
毕竟青春最珍贵的不是选择正确,而是保留重新选择的勇气。
那些在自习室啃《申论》的夜晚,那些被HR已读不回的瞬间,终将在某天串成照亮前路的星链。
要相信没有白走的路,只有不敢出发的人。
来源:阿福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