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春节假期返工后,小张时常感觉肠胃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呈阳性。小张怀疑,春节前后,亲朋好友聚餐较多,或是由此感染。一起吃饭会传染幽门螺杆菌吗,平时如何注意防范?
近日,春节假期返工后,小张时常感觉肠胃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呈阳性。小张怀疑,春节前后,亲朋好友聚餐较多,或是由此感染。一起吃饭会传染幽门螺杆菌吗,平时如何注意防范?
认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P),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在人类胃部。
很多感染者没有自觉症状,也有部分感染者表现为反酸、烧心、胃痛、口臭等症状。引起慢性胃炎时,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幽门螺杆菌还是引发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一系列胃部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数感染者最终还可能会发展成胃癌。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感染率为40%~60%。
主要感染渠道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和感染人体:
口口传播:通过共用餐具、水杯、接吻等方式,感染者口腔中的细菌可通过唾液传播给他人。家庭内传播是主要途径,尤其是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亲密接触,如口对口喂食。
粪口传播:感染者粪便中的细菌可能污染水源或食物,其他人通过饮用或食用被污染的物品而感染。
胃口传播:感染者胃液中的细菌可通过呕吐物传播,尤其在急性感染期传染性更强。
此外,接触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水和食物,也可能被传染。
不良饮食习惯隐患
俗话说,病从口入,一些不良饮食习惯为幽门螺杆菌的滋生提供了机会。
油炸食物:长期食用油炸食物会破坏胃的环境,降低胃的抵抗力,为幽门螺杆菌的入侵提供机会。
剩饭剩菜:剩饭剩菜放久了容易产生亚硝酸盐,甚至变质,长期食用不仅不利于健康,还会加重胃部负担,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埋下隐患。
腌制食物:腌制食品的高盐分与丰富的亚硝酸盐对健康有害,损伤胃部,降低胃部抵抗力,使人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
辛辣刺激性食物:长期食用却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同时还会促进胃酸的分泌。尽管多数细菌难以在胃酸环境下存活,但幽门螺杆菌却能借助其螺旋结构,进入胃粘膜中寄生。
还有一些人常吃凉拌食物或喝生水,如果食物含有微生物,且未充分杀菌,也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
一起吃饭会感染吗
口口传播确实是幽门螺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但由于口腔中的环境不适合幽门螺杆菌生长,其检出率较低且活性较弱,所以一般认为口腔幽门螺杆菌只是临时存在,不能长期生存并且保有活性,一起吃饭不太容易传播。
与此类似,接吻也提供了幽门螺杆菌的口口传播途径,但要考虑接吻的成年人并非幽门螺杆菌的易感人群,感染者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数量可能不足,不易造成成年人的传染。
现实中存在家族聚集性感染,或与家庭成员间密切接触和共同的生活习惯及餐饮方式等密切相关,而非单纯的口口传播。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式
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无法通过自查发现,但医学上有多种简单高效的检测方法,包括:
呼气试验:这是目前最简单、高效、廉价的检测方法。碳13呼气试验和碳14呼气试验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方法。患者只需在服用标有碳13或碳14的尿素胶囊半小时后进行呼气,即可检测体内是否含有幽门螺杆菌。
胃镜下检查:通过胃镜取胃黏膜组织,用快速尿素酶法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该方法准确性高,但属于侵入性检查,较为繁琐。
粪便检查:留取粪便样本检测幽门螺杆菌抗原,操作简单,但准确性略低于呼气试验和胃镜下检查。
血液检查:通过抽血检测胃蛋白酶原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该方法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不适用于现症感染的诊断。
哪些人需要检测
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人:无论是否处于活动期,以及是否有并发症史,都应考虑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慢性胃炎患者:特别是处于活动期伴胃黏膜萎缩和糜烂的患者,以及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慢性胃炎患者。
有胃癌或淋巴瘤等既往病史者: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这些患者应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长期服用特定药物者:如长期口服奥美拉唑或阿司匹林的患者,这些药物可能影响胃黏膜,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
合并其他血液等慢性病史者:如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些疾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卫生习惯不良者:饭前便后不洗手,经常用手直接抓取食物,或没有做好口腔卫生,刷牙不积极,没有定期消毒餐具等,也都有可能会传播和感染幽门螺杆菌。
有这些症状的人尤其警惕:口臭,幽门螺杆菌可能刺激胃酸分泌,进而影响到胃和食管的动力,导致胃食管反流,这种反流不仅可能损害食管黏膜,还可能在口腔内产生异味物质,形成口臭;腹胀和腹痛,当胃黏膜受到损伤,胃功能出现紊乱时,病人可能会感到腹部不适,包括腹胀和腹痛,右上腹部呈烧灼痛、绞痛,甚至可能出现恶心和呕吐。此外,还有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症状,如反酸、嗳气、食欲减退、易饱腹感等。
无症状也应及时治疗
医生提醒,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即使没有症状,也应及时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自愈”率很低,少数患者未经治疗,复查时却发现转为阴性,可能是在治疗其他疾病时服用过抗生素类药物,无意中起到消炎杀菌的作用。多数患者需要通过规范治疗,才能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
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并非一定需要接受治疗。鉴于儿童仍处于发育阶段且肝肾功能尚未健全,应防止药物对儿童肝肾的损害。临床多数建议,对于无症状或仅出现轻微症状的感染幽门螺杆菌的14周岁以下儿童,无需接受根除性治疗以预防成人期幽门螺杆菌相关并发症。
根治后有再次感染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产生血清抗体IgG,这种抗体在细菌被根治后可长期存在,但缺乏免疫保护作用。因此,成功根治幽门螺杆菌后人体仍有可能会发生再次感染。
据估计,我国人群平均每年再感染率大约在3%左右,5年再感染率大约在4%~8%之间。虽然再次感染的概率很低,但仍存在再次感染的风险。成功根治幽门螺杆菌后,日常生活中仍需重视预防。
平时应注意预防
饭前便后洗手。洗手应着重清理手心、手背和指尖缝隙,不给幽门螺杆菌机会。
改善饮食习惯。避免喝生水、吃生的食物;不吃霉变食物;少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食物,多吃新鲜食品;避免进食过于粗糙、浓烈、辛辣食物及大量长期饮酒。
提倡分餐制。夹菜时使用公筷,以减少感染者传播病菌的可能性,定期消毒餐具以减少感染机会。对于需要大人辅助喂食儿童,大人需在喂食前洗干净手,给孩子准备其专用的餐具。
保持口腔健康。建议使用一段时间漱口水和抑菌牙膏,缓解口腔炎症,牙刷3个月换一次,建议戒烟。
(综合来源:中国疾控中心、经济参考网、澎湃新闻、新京报、中国妇女报、大众日报等)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567期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