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校报:哈佛就应该多招收富家子弟

360影视 2025-02-24 15:03 1

摘要:《哈佛深红报》(The Harvard Crimson)是哈佛大学的官方学生报刊,创立于1873年,长期关注校园事务与社会热点。这篇1月20日的社论探讨了捐赠者录取政策,主张哈佛应继续接纳富家子弟,以确保学校资金充足。

《哈佛深红报》(The Harvard Crimson)是哈佛大学的官方学生报刊,创立于1873年,长期关注校园事务与社会热点。这篇1月20日的社论探讨了捐赠者录取政策,主张哈佛应继续接纳富家子弟,以确保学校资金充足。

哈佛大学靠捐赠生存。研究经费、奖学金、职业发展项目——这些都需要富豪们的慷慨解囊。作为回报,他们的子女在录取时会获得特殊照顾。这合理吗?当然合理。

捐赠者录取优惠一直饱受争议,外界觉得它“不公平”。毕竟,每当哈佛又录取了一位肯尼迪家族的成员,总会有无数才华横溢的寒门学子在校门外徘徊。然而,批评者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哈佛的捐赠者录取和校友子女录取(legacy admissions)不一样。后者对学校财政的贡献有限,而前者能直接带来真金白银的资金。许多富豪在孩子申请前几年,都会向哈佛捐赠数百万甚至上亿美元。

这些钱去了哪里?几年前,亿万富翁伦纳德·布拉瓦特尼克向哈佛医学院捐赠2亿美元,资助前沿生物医学研究。大卫·戈尔夫妇则捐赠1亿美元,在奥尔斯顿建造艺术和研究中心。这些捐赠不仅造福哈佛学生,还会惠及社会。相比这些长期回报,为了筹集资金让少数富家子弟进入哈佛,真的算不上多大的代价。

更重要的是,这些捐款很大一部分用于资助贫困生,意味着普通学生的学费可能因此降低。换句话说,富豪家长为孩子“买”进哈佛,间接给更多寒门学子创造了机会。这不是什么特权,而是一个双赢的交易。

当然,批评者会说,这些富家子弟抢占了其他人的名额。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研究了哈佛在“学生公平录取组织”诉讼中公开的六年录取数据,发现所谓的“院长关注名单”(Dean’s Interest List)上,每年大概只有167人被特别录取,而哈佛本科每年招生大约1600人,占比不过10%。其中,有近三成的学生本身足够优秀,即使没有捐赠背景,也能凭实力进入哈佛。最终,真正因捐赠受益的“非应得”学生,每年不过117人。

这点人能改变哈佛的学生构成吗?数据告诉我们,影响微乎其微。即便完全取消捐赠者录取,白人学生的比例最多下降2%,黑人、西班牙裔、亚裔的录取比例则只增加不到1%。更大的社会不平等,其实是体现在另一个层面:富裕家庭的孩子,即使不在院长关注名单上,也比寒门学子更容易被哈佛录取。因为他们上的学校更好,能请得起最好的补习老师,能参加更昂贵的课外活动。相比之下,每年因捐赠受益的那100多人,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哈佛从来不是完全凭成绩录取学生的。校友子女有优势,体育特长生有优势,教授子女有优势。相比这些群体,捐赠者录取至少能为哈佛带来看得见的好处。与其装作捐赠者录取不存在,不如坦诚面对,甚至可以提高门槛,要求捐赠金额更高,并明确规定这些钱必须用于资助贫困生。这样,哈佛不仅能保证自己的财务健康,还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所以,校友子女录取可以取消,运动员录取也可以削弱,但哈佛不能得罪那些愿意掏钱的富豪家长。毕竟,在现代社会,精英教育离不开金钱支持,而金钱最终会让更多人受益。

来源:物理小黑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