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在剧情和角色塑造上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地方?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2-24 16:41 1

摘要:《哪吒2》以135亿票房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其成功无疑是中国动画工业化和创作力的重要里程碑。然而,要想成为国漫巅峰之作,从剧情和角色塑造的角度来看,仍有以下可以提升的空间:

《哪吒2》以135亿票房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其成功无疑是中国动画工业化和创作力的重要里程碑。然而,要想成为国漫巅峰之作,从剧情和角色塑造的角度来看,仍有以下可以提升的空间:

一、配角深度与情感共鸣的延展

1. 配角形象的单薄性:尽管影片通过“万龙甲”等宏大设定展现了龙族群像,但除了敖丙、龙王等核心角色外,其他配角(如天庭众神、妖兽)的个性与背景仍显模糊。例如,龙王为敖丙牺牲的动机虽感人,但龙族整体的生存困境未充分展开,削弱了观众对集体命运的情感共鸣。

建议:可参考《封神第一部》对邓婵玉等新角色的创新塑造,通过支线剧情或细节暗示配角的复杂性,如妖兽为何反抗天庭、天庭内部权力斗争等。

敖丙施展万龙甲

2. 情感互动的细腻度:电影中哪吒与敖丙的友情、李靖与哪吒的父子情虽延续前作,但部分情节因动作戏密集而显得仓促。例如,哪吒在“海底炼狱”中的心理转变缺乏更细腻的铺垫。

建议:增加类似《哪吒1》中“踢毽子”这类象征性场景,通过小细节深化角色间的情感联结。

哪吒踢毽子的剧照图

二、反派角色的复杂性与创新空间

1. 反派的单一化倾向:影片中的海妖和天庭势力更多作为“对立面”存在,缺乏深层次动机的挖掘。相较之下,《哪吒1》中申公豹的“偏见与抗争”更具人性深度。尽管《哪吒2》尝试将申公豹塑造成“悲剧英雄”,但其转变过程仍显突兀。

建议:可借鉴《黑神话:悟空》对传统角色的解构,赋予反派更复杂的背景(如无量仙翁的反叛动机未被充分展开),或通过倒叙揭示其与天庭的历史纠葛。

无量仙翁的剧照图

三、叙事节奏与世界观融合的平衡

1. 动作戏与文戏的失衡:影片超过一半的篇幅为动作场面,虽然视觉冲击力极强,但也压缩了文戏的发挥空间。例如,“两亿角色同屏”的史诗感与角色个体命运之间的关联性未充分体现。

建议:参考《流浪地球》系列在宏大叙事中穿插家庭线的手法,将战斗场景与角色成长更紧密地结合。

2. 封神宇宙的初步构建与局限

《哪吒2》尝试通过天庭与妖界的对抗扩展世界观,但整体仍集中于单一主线,未充分铺垫未来联动的可能性(如其他封神角色的伏笔)。剧中姜子牙的出现以及他的强迫症似乎与剧情连贯不起来!

建议:可借鉴漫威宇宙的“彩蛋模式”,在片尾或细节中埋藏更多跨作品联动的线索,增强观众对“中国神话宇宙”的期待。

《哪吒2》姜子牙剧照图

四、文化符号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

1. 传统元素的现代转化不足:影片虽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盔甲、武术(如鬼脚七、太极咏春)等元素,但对这些符号的现代诠释仍停留在视觉层面,未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

建议:通过角色台词或剧情冲突,赋予传统元素新的象征意义(如将“铁链”隐喻为束缚与抗争的二元性)。

五、观众期待与艺术表达的平衡

1. “续作压力”下的创新风险:观众对续作既希望看到前作风格的延续,又期待突破。例如,《哪吒2》中哪吒的成长线已接近完成,未来若推出《哪吒3》,需避免重复套路,探索更成人化的主题(如责任与自由、神话与现实的冲突)。

建议:参考《蝙蝠侠:黑暗骑士》对英雄身份的解构,将哪吒置于更复杂的社会或哲学议题中。

《哪吒2》的成功印证了中国动画在技术与工业化上的飞跃,但若想成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文化IP,需在角色深度、叙事层次和文化表达上进一步突破。正如韩强所言,“中国动画行业的要求一定会越来越高”,未来的作品需在“爆款逻辑”与“艺术追求”之间找到更优解。

#《哪吒2》大爆之后最令人担忧的事#

#《哪吒2》有希望突破200亿吗?#

来源:越蒋越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