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相机顶一套房的徕卡,价格被年轻人打下来了?

360影视 2025-02-24 17:49 3

摘要:按照常理,一套正统徕卡相机能顶一套房,如今,只需2380元,就可以把官方徕卡带回家,不仅可以营造相机的使用体验,还能“将手里的iPhone摄影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大家好,今天这篇文章,

来自三联生活传媒的最新厂牌

三联电子厂Pro

在这里,你将找到对电子、汽车等消费品和消费现象的新锐解读

你最关心的消费真相,都给你解释明白了

这是电子厂的第150篇原创

徕卡为iPhone设计的拍照手柄,不是苹果配件价格最奢靡的一次,却再次刷新了徕卡“下凡”的底线。

按照常理,一套正统徕卡相机能顶一套房,如今,只需2380元,就可以把官方徕卡带回家,不仅可以营造相机的使用体验,还能“将手里的iPhone摄影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普通人多半无法理解这份“给自己找罪受”的仪式感,价格上睥睨半个大疆Pocket3、贵替一台主流品牌中端手机,获得的却只是一个吸在手机背板上的塑料疙瘩,上面分布的三枚按键和一个波轮,将分别控制对焦、快门、镜头——就和你直接在手机上能操作的那些功能一样。

当所有人都习惯了点按屏幕上的小白圈拍下照片,你也不知道为什么,重新返祖的实体拍摄按钮,又成了仪式感的集大成者,先是iPhone 16在机身侧面安置了一个位置别扭的拍摄按钮,让无数人吐槽它为“iPhone 16的最大缺点”,随后在无数次误触打开摄像头之后,在相机设置里永久关闭了这项功能。

如今,徕卡再次和苹果走到了一起——用更贵的价格,把这份仪式感又重做了一遍,“成功避免了手机拍照轻便的优点”。

对于摄影老鸟来说,徕卡这种“塑料蓝牙快门”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也仅仅作为点缀手机摄影的配件玩具,但是对于初入摄影殿堂,仅在测评视频和摄影论坛中仰望过徕卡大名的摄影小白来说,徕卡手柄,也可以是体验德国精密机械美学的试用小样。

“这就是徕卡”,去年刚靠一台索尼卡片机入门摄影的Lerno就差点中了徕卡的邪,“它卖的不仅是一个手柄,而是一整套的徕卡美学”,徕卡手柄附送的赠品才是让溢价合理的部分。

与徕卡手柄配套使用的Leica Lux相机App,单独购买会员一年需要500多块,现在则是购买手柄就能免费用一年,“让iPhone秒变徕卡”的说法确实过于夸张,但是专业镜头的虚化效果、徕卡标志性的色彩油润的滤镜,现在都可以靠算法手到擒来。

“过程可能是预制的,但‘德味’却是正版的。”

对于一个实用主义者来说,购买徕卡手柄无异于让自己背叛祖训,同样的价钱当然比不上买一台半幅微单,“硬件价格值100块,剩下的全是徕卡Logo的溢价。”

然而,事实早已证明,因为神似可口可乐标志而被称为“可乐标”的徕卡Logo,就是集品位、信仰、保值于一体的存在,甚至于小米早就验证了这套异于常理,但精准有效的打法,来自德国的光学大师不仅影像技术领先了100年,拿捏中产的方法论,同样也领先了半个世纪。

如果没有小米和徕卡在手机影像上的合作,摄影圈之外的人,大概率不会像现在这般高频率地刷到可乐标,当初华为在2017年成为第一个与徕卡合作的国产手机厂商时,甚至一度有不少人对陌生的徕卡表示怀疑,“这是华为旗下的子品牌吗”?

2022年,小米12S Ultra作为与徕卡合作的首款旗舰手机,正式发布并且首销售罄,巨大的相机模组上,徕卡标志、Summicron镜头,正式开启了手机原汁原味徕卡影调的先河,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小米拍摄的照片朋友圈里的照片齐刷刷地带上了红色可乐标的Logo,小米的照片也变得更加油润、富有人文纪实感。

这台平平无奇的小米手机,为了贴合徕卡在影像上带动的升级,小米也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影像套装,其中既有限量赠送的镜头盖手机壳套装,也有小米为Ultra系列配备的专属摄影手柄,其中,前者一度被黄牛在闲鱼炒到2000块,而后者则常常搭配着某宝上淘来的徕卡立体Logo贴、镜头盖,构成一套全副武装的徕卡味小米。

“年轻人的第一台徕卡,何必是徕卡”的说法自此流行,事实上,如果细数徕卡的“贴牌史”便不难发现,自从2000年开始与松下合作,“年轻人的第一台徕卡”不仅可以是小米、是iPhone,甚至也可以是富士的拍立得、是潮牌Supreme的望远镜,要想全领域收集徕卡的贴牌产品,其轻松程度不亚于在奢侈品店配货。

在2016年推出第一台使用富士Instax mini底片的拍立得之后,时隔7年,徕卡再次推出了自家的拍立得sofort 2,持续打入年轻人内部。

“像素只有百万,背屏花得像老年机”,从功能到外形到处都充满富士印记的可乐标拍立得——甚至相纸也是富士代工生产,不仅阉割了拍立得传统的“即拍即得”效果,改为了拍照后选择相片打印,甚至像素效果都只能和家庭监控掰手腕,“基本相当于给行车记录仪,配上了一个小米相片打印机”。

上海白领小发在实体店试用过一次sofort 2之后,便花费3467元购入了自己的第一台徕卡,“地道的徕卡可乐标,浓浓的徕卡味色泽”,磁吸的镜头盖、复古的拨杆打印,尽管sofort 2 的一切设置都有违拍立得傻瓜相机的初衷,但是在小发看来,这正是它保留了徕卡操作手感的部分,“别人都说这是花钱买Logo,但其他拍立得哪找这清脆的快门声”。

而小发验证自己眼光的另一个标准,还在于徕卡拍立得的保值属性,早在富士X100VI荣膺“电子茅台”称号之前,徕卡拍立得已经在涨价周期表上走了一个轮回。

从刚开始官方旗舰店推出的配货发售、到二级市场上一度突破万元的高价,红色可乐标带来的情绪价值讲究善始善终,当你将红色可乐标的衣钵交接给下一位摄友时,徕卡才不舍得让你以割肉的方式清仓。

“只能说阳台撒钱或许也有阳台撒钱的爽”,对于原教旨主义的徕卡用户来说,加价购回自己去年刚出手的旁轴M3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购买徕卡贴片的周边产品,唯一的可能性便是自己“道心破碎”了。

不管是徕卡贴牌的富士拍立得,还是和Supreme合作的800美元的望远镜,乃至于全球限量50枚的18K金徕卡手表,都属于倒反天罡、自甘堕落、是“摄影圣杯被资本玷污”,通通入不了徕卡用户的法眼。

在这套自上而下的相机天梯中,徕卡联名款的手机用户无疑承受了最大的压力,随机点开一条徕卡测评视频,你总能在评论区看到被转发了无数次的段子:

在徕卡成为“奢侈品”相机的代名词之前,作为35mm相机的开创者,徕卡不仅代表着相机工业的进步:出色的镜头素质、独特的色彩表现,更代表着对摄影文化的追随,被徕卡用户奉为经典的徕卡M系列,自从作为系列鼻祖的徕卡M3在1954年正式发布,始终是旁轴系统的代名词。

标志性的黄斑联动对焦、紧凑机身与机械美学,定义了“纯粹摄影”的操作哲学,同时也是布列松、罗伯特·卡帕等摄影名家的创作利器。

“大三元是给婚礼摄影师赶场用的,而徕卡是用来记录历史的。”

相比于大部分摄友在乎的摄影内容,摄影的方式同样也是徕卡用户考量的标准之一。索尼大法确实够好,只可惜1秒连拍120张的效率,并非徕卡用户的向往。

与此相反,没有自动对焦、更没有电子取景器的徕卡,才是对摄影本身正本清源地追溯,外行看来这是自虐式的苦行,但是一个摄友在摸到徕卡相机之前,大概率早已拍过数不清的甜水片、约拍片、宣传片,只有在一次次按快门前,强迫着自己观察画面、对焦、按快门、拨杆过片,才能逐渐进入心流状态,乃至于审视自己摄影的初心。

单是一套机身就要花个3、4万,配个中端镜头又要搭进去3、4万的徕卡,从来都不是“走入寻常百姓家”的亲民相机。机械旁轴的使用门槛,更让它不可能是“年轻人的第一台入门相机”,新手用徕卡的前200张照片,极大可能有一半都是没对焦的。

真正的徕卡用户,不屑于扛着单反大炮招摇过市,热衷于在公园拍荷花的“老法师”注定和徕卡用户聊不到一起——当老法师对着自己的花草鱼虫摄影侃侃而谈、时不时还要搭上你的相机来一番“亲自指导”时,徕卡用户只想远离这片嘈杂,或者勉强找人聊聊,布列松如何用徕卡定格“决定性瞬间”,又或是森山大道如何用它撕裂东京的欲望表皮。

在DeepSeek爆火的春节期间,摄影圈的博主也凑了一把热闹,大家把御三家、徕卡、哈苏、奥林巴斯等一种相机品牌的名字输入给AI,期待着整合了庞大语料库的AI,会以何种角度锐评这些相机,而AI也不负众望,滴水不漏地汇总了关于徕卡的“刻板印象”——

“奢侈品与工具的融合,象征摄影文化。”

“富家子弟的入场券,发片必带型号Tag,不然等于白买。”

事实也证明,徕卡构造的布道者的形象,确实成了远比单纯售卖摄影工具更高效的打法。在徕卡公布的2023/2024财报中,徕卡宣布实现了历史性的财务突破,相比于上一年增长了14%的收入,直接创下了新的收入纪录。

当徕卡用户吐槽它的iPhone手柄、拍立得相机是不务正业时,徕卡也只是锚定了不同的人群,将徕卡的滤镜、镜头,乃至于可乐标Logo逐一拆解,拉近它与普通消费者的距离。

如今,在手机称为大家更趁手的拍照工具的当下,坐飞机时删除手机里的废片,已经成了打发时间的通用技巧,当拍照的门槛被无限拉低,摄影需要和一种更鲜明的生活方式绑定。纵观这几年成为理财产品的相机型号,无不是承担了在摄影之外,“给生活升华”的角色,就像是黑胶、机械手表在中产生活中所扮演的形象。

富士X100VI代表的复古,哈苏X2D代表的远方,更经典的代表案例,还有去年因为电影《完美的日子》再次翻红的奥林巴斯,当电影结束,大家记住的不是相机的Logo和价格,而是逃离了主流生活的男主角,每天在公园长椅上,对着同一片树影按下快门时的阔然和自在。

来源:生活小日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