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机器人与弗兰克》。电影里,老人跟机器人竟然成了“最佳拍档”。刚开始,谁会相信老人和机器人还能谈心打牌呢?
你愿意把自己的生活交给机器人吗?
不过,说不定有一天你家那位“爱抱怨”的亲戚或是老爸老妈,真就能抱个机器人保姆,过上更“高大上”的生活。
你想,到了2030年,全球的机器人市场有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而且,照马斯克大佬的预测,人形机器人可能会比汽车还要流行——
全球需求量达到100亿台,搞不好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台“私人助理”机器人,连你的狗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活儿做”。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机器人与弗兰克》。电影里,老人跟机器人竟然成了“最佳拍档”。刚开始,谁会相信老人和机器人还能谈心打牌呢?
结果现实比电影快得多——你现在不仅能买到扫地机器人,还能找到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全能保姆”机器人,打扫卫生、喂饭、健康监测,一样不落。你想想,家里有个机器保姆,吃饭、休息、情感支持都能一手包办,简直比你那个永远忙得不可开交的“真人保姆”强多了。
不过你可能想,哎,机器人那么高科技,价格肯定不便宜吧?
好吧,告诉你个大新闻——机器人保姆的价格,竟然比人类保姆便宜!你没听错,市面上一些机器人保姆的售价才2.3万左右。你不觉得这价格有点像买个“高科技玩具”吗?
可能你脑袋里还在浮想“高科技、贵贵贵”的画面,结果人家这个2.3万的价格,比起一线城市普通保姆一个月五千的工资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且,这台机器人能在你家里一直干上个七八年的,算下来每个月的成本也不到几十块。给自己养老省了个大“心安”!
真是不得不感叹,科技不仅可以变得如此“聪明”,还可以让你省钱,省心,甚至能让你有时间去享受自己的生活。试问,谁不想把家里最需要照顾的亲人交给这样一位“永不累”的机器人保姆呢?
去年,上海市正式发布了《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一时间,养老领域的科技创新成为热议话题。
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关键词频繁出现在新闻头条,仿佛“AI+机器人”养老模式已经不再遥远。
说到养老,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日常照料,其中最基本的“喂饭”工作,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年轻人自己喂饭的时候,手一抖,饭粒撒一地,或者汤漏一滴,这样的情景比比皆是。
那么,作为机器人的它,真能做到“精准无误”吗?它能在老人的嘴边精准喂食吗?
其实,上海虹口区的机器人,已经用行动打破了你的疑问。它们的手稳得出奇,喂饭时精度可达0.7秒误差。豆腐轻轻送入,汤勺不撒一滴——
就连几十年经验的老裁缝师傅都要自愧不如了。你问,这样的机器人比那些“懒散”的孩子要强多少?
然而,机器人能做的远不止这些。设想一下,一位年迈的老人突发心脏病,平时忙得没时间观察父母健康的子女在此时又能做什么?
机器人可不一样,它们能实时监控老人的心率,万一发生异常,立即通知急救中心,并能迅速打开门,让救援人员第一时间进入。那一刻,机器人的“冷静”与“高效”似乎成为了每一位老年人不可或缺的“守护神”。
原本需要一名专业护理人员24小时不离不弃的工作,机器人可以在这个精细又重责的岗位上游刃有余。
老人在与机器人互动时,机器人可以运用深度学习来分析老人的情绪波动、健康状况、甚至生活习惯,之后提供量身定制的“精神关怀”。
例如,机器人每当老人情绪低落时,不仅仅是“提醒吃药”或“播放舒缓音乐”,它可能会悄悄用哲学式的语言对老人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岁月,而在于我们如何在每个瞬间找到意义。”
如果未来的机器人能兼具这类哲学深度,那恐怕比现实中的某些人类心理医生还要精准有趣吧?
要知道,孙子是很多老人的精神寄托之一,因为他们的到来能给家里带来生气,给老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而“孙子效应”一直是老年人群体的“最大福音”之一。
那么,机器人会不会成为现代版的“孙子”?可别小看它们,不仅能帮老人打扫房间,还能为他们讲笑话、跟着老人一起下棋,甚至安静地陪在床头,静静地听着老人讲述曾经的故事。
想象一下,一个老人孤独时,机器人就像是小孙子一样坐在旁边,听着他吹牛讲过去的英雄故事,或者围绕棋盘讨论战术,安慰他:“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再下一盘棋怎么样?”
如果技术再发展到能做出与孙子一般的轻松语气、关心与幽默,或许某天,你家的机器人就能在“孙子”与“侍者”之间切换自如。毕竟,什么是陪伴?是有人听你说话,有人陪你打发时间。
上海市的试点项目只是一个缩影,机器人养老模式的前景虽然充满想象,但也伴随着挑战。尽管这些机器人已经可以做得很好,但在情感陪伴、突发事件处理等领域,它们是否足够“人性化”?
比如,当机器人喂饭时,它的“精准”无疑是无可挑剔的,可是在陪伴上,它无法像人类一样产生情感链接。
也许机器人能做饭、能扫地、能提醒老人按时吃药,但它无法替代子女送来的温暖目光,无法带着老人与他们聊家常,抚慰那些孤单寂寞的夜晚。
或许,这才是机器人无法轻易突破的界限——它们可以代替一些体力和技术活,却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孤独与陪伴的滋味。
我们很难忽视,科技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与老年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上海的这些机器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
老人的生活并不全然依赖人类的“情感依附”,在某些环节上,机器可以弥补的空白远超想象。而这些技术背后的思考更值得我们深究——当“机器”逐步承担起养老责任时,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又该如何维护?
机器人养老,或许能为我们的未来打开一扇新的窗。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试点,更多创新,但更不应忽视机器“冷酷”之外那一抹必不可少的人性光辉。
“保姆级”人形机器人来了?千亿美元市场下,中国赛道已火热-中新网
做饭、洗衣、倒垃圾、会园艺、能剪发、陪散步,AI做伴的晚年,你能接受吗?_腾讯新闻
来源:浩哥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