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的中美决战已经开打

360影视 2025-02-24 20:07 3

摘要:人形机器人进展之快让大家惊讶,宇树宇树H1 在网络上卖脱销的同时,G1的产业化也推进迅速,正在杭州的某电子工厂内测试,原本需要200名工人三班倒的工序,如今只需5台机器人值守。而中美之间人形机器人的对决也已经开始。

前几日,媒体发布了一段宇树科技最新机器人跳舞的视频,惊艳了广大网友,有人慨叹,春晚菜过去两周,就有如此大的进步了。

人形机器人进展之快让大家惊讶,宇树宇树H1 在网络上卖脱销的同时,G1的产业化也推进迅速,正在杭州的某电子工厂内测试,原本需要200名工人三班倒的工序,如今只需5台机器人值守。而中美之间人形机器人的对决也已经开始。

维度宇树G11X NEO GammaFigure Helix技术路径运动控制突破人机交互革命认知智能飞跃成本杀手锏供应链垂直整合材料创新算法增效场景锚点工业替代家庭服务商业服务相对弱点场景迁移能力动作精度硬件成本

在大洋彼岸,美国人形机器人新创公司Figure则在前几天正式推出的人工智能系统Helix。这个被誉为类似人类推理的内部AI技术,标志着机器人技术的一大突破。

另外,由OpenAI投资的1X Technologies公司,也在前天发布了新一代人形机器人NEO Gamma,这款机器人进行了显著升级,不仅外型更贴近人类,功能也更加实用。

在奥斯陆的公寓里,1X的NEO Gamma为人类打扫卫生,清理废弃物,它的针织外衣触感与人类护工无异。这场没有硝烟的技术革命,正在重新定义"劳动"与"服务"的边界。

宇树Unitree G1身高1.27米,却在制造业掀起飓风。升级仿生算法的G1实现了斜坡侧跑成功率从78%到95%的跃升,其碳纤维关节模块生产周期压缩至4.8小时,单台成本控制在5.2万元。这种极致性价比,可以让有关企业用20台G1就替代80名质检员,良品率反而提升1.2个百分点。

当宇树H1在网上演"秒罄"时,65万元的售价和2小时续航暴露了行业痛点。但张艺谋执导的春晚节目《秧BOT》中,穿上花袄的H1完成转手绢动作——这种文化符号的嫁接,或许比技术参数更能撬动消费者心智。

另外,开放UnifoLM大模型的200+API接口后,极客们已开始尝试教G1调酒、写瘦金体书法。这种"硬件开源"策略,让人想起安卓初期的野蛮生长——当大量开发者涌入宇树生态的时候,或许会孵化出特斯拉都未曾设想的应用场景。

1X公司的一个方向是将人性机器人实现从工具到家人的进化,因此NEO Gamma的3D打印亚麻外衣不仅是美学选择,更是安全策略:0.3N的碰撞力控制,让它在递咖啡时不会捏碎瓷杯。其骨盆部位的双低音单元播放白噪音时,失眠老人入睡时间缩短37%——这种细节,揭示了1X对银发经济的深刻洞察。

1X公司也在开拓情感计算的商业密码,比如当NEO Gamma根据语调调整回应策略,日本PARO治疗海豹机器人的成功案例正在被复刻。1X收购Kind Humanoid绝非偶然,后者在微表情识别上的积累,让机器人能捕捉0.2秒的面部肌肉颤动。

另外,人形机器人的材料革命也是一个隐形战场,采用岛精机设备编织的尼龙外衣,成本占整机15%却带来70%的用户好评。这种"服装机器人化"的创新,或许会催生新的产业链——已有纺织企业为机器人定制防静电针织面料,单价是普通工装的20倍。

在Figure的演示视频中,搭载Helix系统的机器人竟把番茄酱放在冰箱门格——这不是程序设定,而是基于"易取用"语义理解做出的决策。这种脱离示教的学习能力,让仓储分拣误差率从2.1%骤降至0.3%。

另外,完全本地化的GPU运算,使Helix每日电费不足0.5美元。相较需要云端支持的竞品,这种设计不仅降低成本,更解决了医疗场景的数据隐私痛点——机器人无需上传患者影像数据。

与此同时,当Helix驱动的机器人主动为同伴调整站位,沃尔玛仓库的测试显示,人机混编小组的效率是纯人工组的2.7倍,但离职率下降40%——或许这才是具身智能最深刻的社会价值。

人形机器人的中国路径优势在供应链,而美国路径的优势在AI与系统集成,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未来的主攻场景或许是制造业替代,而美国则是家用或者商业化服务。虽然玩家不同,但优劣势却都比较明显,中国公司擅长成本控制却比较疏于认知泛化能力的提升,美国公司则相反。

高盛报告指出,美国在AI技术上暂时领先,但中国凭借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正在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等关键零部件领域构筑壁垒,另外,蚂蚁集团入局具身智能、波兰Clone Robotics推出仿生肌肉机器人,预示着这场竞赛正演变为中美欧等多地的混战。

虽然Statista预测2030年家用机器人市场将达250亿美元,但当前产业规模仅21.6亿美元。就像自动驾驶处于L2向L3过渡阶段,人形机器人也面临场景迁移、伦理接受度等挑战。

材料突破:石墨烯肌腱可能让机器人减重30%,但量产成本仍是瓶颈政策博弈:美国限制人形机器人出口,中国加速国产替代场景选择:工业制造仍是当前最佳试验场,家庭场景需攻克情感交互难题

未来三年毫无疑问是人形机器人的定局之战,特斯拉计划2026年量产Optimus,宇树G1已进入工厂实测,1X的NEO Gamma即将开展家庭测试——这场竞赛的胜出者,未必是技术最强者,而是最先找到商业化闭环的务实派。

今年的某个时候,或许我们就能同时看到这样一幕,当G1在东莞电子厂挥舞焊枪,当NEO Gamma在奥斯陆养老院哼唱民谣,当Helix在孟菲斯仓库规划最优路径,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人类自我认知的革新。

来源:虎啸商业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