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医馆生态,中医生活化是中医馆突围的密钥吗?

360影视 2025-02-24 17:53 2

摘要:虽然全国中医馆数量呈井喷式爆发,但大部分仍在现代化浪潮中艰难破局。中医百万大V张宝旬一针见血地指出:全国14多亿人口本应是中医的天然流量池,而在流量争夺战中,中医馆却只能对街巷林立的推拿馆、艾灸店等机构望其项背——这背后暗藏着一个关乎中医馆成败的流量悖论。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口述 | 张宝旬 撰稿 | 桔梗

虽然全国中医馆数量呈井喷式爆发,但大部分仍在现代化浪潮中艰难破局。中医百万大V张宝旬一针见血地指出:全国14多亿人口本应是中医的天然流量池,而在流量争夺战中,中医馆却只能对街巷林立的推拿馆、艾灸店等机构望其项背——这背后暗藏着一个关乎中医馆成败的流量悖论。

当不同场景的养生局在年轻人中风靡,中医馆发展困顿的真相被揭开:中医馆的突围密码不在传统医馆的高墙内,而在生活的烟火气中,这场酝酿已久的中医生活化革命将重构医馆生态,让中医重新扎根于现代土壤中。

流量为王,重塑良性医馆生态

张宝旬表示,中医馆目前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流量匮乏,而且面临着一个流量“悖论”。

依托中医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及坐拥全国巨大人口流量,中医馆本应有先天的流量优势,但现实却完全相悖——公立/民营中医馆的发展都不太好,原因为何?

01

直面流量困境,构建生活化场景的流量体系

“现在中医馆陷入了发展的逻辑怪圈中,重塑良性医馆生态迫在眉睫。”张宝旬坦言。

现在老百姓的小病治疗往往不会首选中医馆,导致中医馆在疾病诊疗的选择上很被动,被迫进入了"疑难杂症诊疗"的恶性循环中,而大病的低治愈率也导致了中医馆的低复诊率,进一步加剧了流量困境。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疑难杂症的治疗难度和风险会持续加大,长此以往,中医馆的发展只会更加举步维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遍地开花的推拿馆、美容店、艾灸店等打着“中医”旗号的生活化机构虽然与中医馆缺乏有效的联动,但流量一直十分可观,比如郑远元修脚店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商业成功。

如果能将这些生活化场景与中医馆进行链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引流体系,就能在患者病情初期时引导他们接触中医,从而提高中医馆的流量和复诊率,比如从推拿店中导流过来的患者所患病症往往并非久治不愈的,很多只是推拿店无法处理但中医馆能应付的。

因此,中医生活化是解决医馆困境的关键突破口,构建生活化的流量体系便是核心在西医治疗前将病人截流到医馆中,不仅可以解决流量难题,还能建立“诊疗漏斗”重塑中医馆良性生态

基于此,中医馆可以从治疗小病和保健入手,逐渐培养患者对中医的信任和习惯,最终逐渐形成首选中医并以中医治疗为主的就医模式,摆脱只能在疑难重症一方天地斡旋的困境,基于这样的逻辑,医馆的发展前景才能辽阔。

但尤需注意的是,搭建生活化的场景是为了解决流量问题,不能透支老百姓的信任,中医是需要中医人先付出,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后才能有所收获,只看重收益是不合理的。

02

重构成长生态,培育中医人才的新土壤

现在的生态环境对年轻中医的成长存在两大不利因素:一是年轻中医缺乏常见病诊疗经验的积累,二是复杂病例经西医干预后影响辨证施治效度

首先,年轻中医难以独立诊治疑难杂症,需要从小病治疗到大病治疗的循序渐进成长过程。

因此他们很需要从小病中逐渐积累常见病的成长经验,而长期接触疑难杂症的诊治不仅不利于积累完整的中医成长经验,还会打击年轻中医的信心。

其次,中医主张“无为”,强调身体的自愈性,而西药会破坏人体的自然生态,让复杂的疾病产生新的变化,从而导致中医诊疗经验的碎片化和不完整。

而中医生活化可以实现从治疗、康复到调理的全程病情跟踪,有助于年轻中医积累完整的诊疗经验,避免因西医干预而导致的诊疗经验缺失。

践行群众路线,打造多元流量生态

中医的发展应该突破传统诊疗场景,以生活化的形式融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各类场景中,而以老百姓喜欢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形式来承载便是中医生活化成功的关键

01

与生活场景多元结合

中医与生活场景的结合有很多潜力领域,比如加强社区渗透,将中医融入到病后饮食调理中,通过跟菜农合作等方式为病人提供无污染、富含营养的有机蔬菜。

02

异业合作,建立分级诊疗

美容院、艾灸店、推拿馆等生活化机构一般会有大量的中医馆潜在客户,中医馆可以与这些机构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以其为流量入口,并为其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支持。

比如,在美容馆植入中医服务可以让女性客户更早接触中医,实现气血调理与美容的双重效果;而按摩店、艾灸馆的客流量通常会比中医馆大,当遇到无法妥善诊疗的客户时,可以转介到合作的中医馆,形成合理的上下级诊疗逻辑。

03

跨界融合

中医与餐饮业等行业的跨界融合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年来,中药餐饮的多样创新让中医接连出圈,许多机构都相继入场,茯灵记的成功便是典型案例之一。

如今,中医师和中餐馆已逐渐成为中华文化输出的重要符号,试想随着跨界融合的不断深入,未来药膳馆的风靡是否能成为全球性的现象?

主动破圈,突破中医行业边界

张宝旬根据多年的经验指出:“中医的发展要突破传统的模式,若仅局限于中医馆的生态体系内发展,很难突破社群的限制,单靠宣传难以触达从未接受过医馆治疗的人群,中医要主动打破边界,为各行各业赋能。”

01

打造健康管理新范式

中医元素的介入能给传统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比如小儿视力治疗一般都是通过小儿推拿、医馆等提供的穴位按摩、中药调理等传统医疗方式进行,但是治疗后的康复训练也至关重要,然而,孩子们往往难以坚持传统的康复训练方式。

这种情况下,寓教于乐显得尤为重要,融入中医理念的射箭馆未尝不能成为小儿视力治疗的新殿堂,射箭运动能吸引更多孩子的参与,以中医理念为基础设计课程不仅可以拓展射箭馆的功能,还能在锻炼身体、保护视力的情况下提升孩子们的传统文化修养。

此外,小吃也是中医跨界融合的一个重要方向。药食同源的理念历史悠久,在多地饮食文化中都有渗透,比如胡辣汤、猪肚炖鸡等,中药餐饮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易于被大众接受,传播力强,很适合用进行产品化开发,可以为医馆有效赋能。

02

中医产品化

中医不应局限于医疗范畴,可以“矮化”一下姿态,发挥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巨大潜力,提升产品的疗效性,比如鞋垫中加入中药能有效防止脚后跟疼,这种小小的创新却能使其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构建中医馆的商业延伸与循环

中医馆不应只专注于医疗服务,还应积极拓展商业延伸,构建合理的中医生态系统。可以将中医馆当成“庙”,通过优质的中医产品和服务吸引客户,形成“庙会”效应,借助其他行业的力量不断拓展中医的市场版图。

比如中医馆可以和周边的小卖部、小吃店等商业机构开展联合合作,形成双方互赢的良性循环,基于这种模式不断地开拓中医的市场,将中医的产品和服务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来源:小苗健康生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