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张今年六十,儿孙绕膝,日子过得不咸不淡,唯独有个特别的爱好,广场舞。白天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到了晚上,他却成了广场上最风流的“舞王”。
人这一辈子,最怕的不是没钱,最怕的不是没权,最怕的是——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竟然到死都不知道。
老张今年六十,儿孙绕膝,日子过得不咸不淡,唯独有个特别的爱好,广场舞。白天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到了晚上,他却成了广场上最风流的“舞王”。
他媳妇儿呢?从不过问,她只当老张是去锻炼身体,谁能想到,这一跳,竟然跳出了个艾滋病。
起初,老张只是觉得肚子不太对劲,一天跑厕所好几趟,拉得人都虚脱了,晚上还开始低烧,本以为是吃坏了肚子,谁知去了医院一查,医生脸色都变了,说要做个进一步的检查。
结果出来,老张整个人都懵了,艾滋病,阳性。
这消息比天塌了还可怕,老张怎么也想不通,自己明明是个正经人,咋就得了这个病?
他想不明白,他媳妇儿更想不明白。可医生的报告摆在眼前,事实就是事实。老张的脸色比报告纸还白,心里翻江倒海。
很多人提起艾滋病,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离我们很远的病吗?” 以前觉得这病只会出现在新闻里,或者某些特殊的人群里,哪想到,有一天轮到了自己,平时看似规规矩矩的人,怎么就染上了这种病?
艾滋病,全名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它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它的传播,而在于它的隐匿性。
很多人在感染后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没有明显症状,等到身体开始“报警”时,往往已经到了疾病的晚期。
老张的症状,其实就是艾滋病的早期表现之一——腹泻、低烧、乏力。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误以为自己只是感冒了,或者是吃坏了东西,结果一拖再拖,等到病情严重了,才去医院检查。
可到了那时,病情往往已经发展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
老年人也会得艾滋病?
有人可能会说,“艾滋病不都是年轻人才容易得吗?老年人怎么也会中招?”
这话放在十年前,或许还能站住脚,但如今,老年艾滋病患者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
根据国内外的统计数据,60岁以上的艾滋病感染者数量近些年来增长迅速,尤其是在一些社交活跃的老年群体中,感染率更是不容小觑。
一是对疾病的警惕性不高。很多老年人认为自己不会得这种病,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远,甚至连基本的防护知识都不了解。
二是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增加,某些隐秘的行为增多。不少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空虚,开始寻找新的社交圈子,广场舞、棋牌室、旅游团,都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
而在这些社交圈子里,一些人可能会发展出超出普通朋友的关系,但由于缺乏防护意识,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三是生理上的变化导致感染风险更高。老年人的免疫系统本就比年轻人弱,一旦感染,病毒更容易在体内迅速扩散。
而且,老年人皮肤和黏膜屏障的脆弱性增加,这也使得病毒更容易进入体内。
中医怎么看艾滋病?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艾滋病在中医看来,属于温病范畴,其核心病机就是正气亏虚,邪毒内侵。
这病最初潜伏在体内,等到身体虚弱时,邪气就会趁虚而入,逐步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
一是扶正固本。通过补气养血,提高人体正气,比如人参、黄芪、党参等补气药物,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延缓病情的发展。
二是清热解毒。艾滋病患者往往表现出低烧、盗汗、口干舌燥、皮肤瘙痒等症状,这些都属于体内有热邪,需要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比如黄连、金银花、连翘等,来帮助身体清除毒素。
三是调和阴阳。艾滋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容易导致身体阴阳失衡,阴虚火旺,出现失眠、焦虑、心悸等症状,这时候可以用一些养阴的药物,如麦冬、生地、枸杞等,来调理身体。
当然,中医治疗艾滋病并不能替代抗病毒治疗,中西医结合才是最好的办法。
现代医学已经有了成熟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控制病毒的复制,而中医则可以帮助患者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第一,增强防护意识。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该加强对艾滋病的了解,不侥幸、不无知、不盲目,该做的检查就做,该防护的就防护。
第二,洁身自好,避免高危行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普通社交接触不会传播,但如果有高危行为,比如不安全性行为、共用针具等,就会大大增加感染风险。
第三,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艾滋病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很多人感染后长期无症状,因此,定期检测是发现疾病的关键。如果有过高危行为,一定要尽早去正规医院做HIV检测,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结语老张的例子,给所有人都敲响了一记警钟。艾滋病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也不是某些特定人群才会得的病,它就在我们身边,任何人都有可能感染。
最可怕的不是得病,而是不知道自己得了病,等到发现时,已经为时已晚。
健康不是等来的,是防出来的。愿所有人都能提高警惕,远离艾滋,珍爱生命。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
2. 世界卫生组织. 《全球艾滋病防控进展报告》
3.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药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
4. 中国疾控中心. 《艾滋病防治知识手册》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旭说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