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事情,回应之后,还有很多人不信?

360影视 2025-02-24 23:24 2

摘要:这几条报道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先是国企拟录用名单里,3名本科毕业生混入了一大堆985、211的硕士毕业生之中。关键是那3所本科,还不是“一般”的本科。

这两天有好几条报道都挺让人唏嘘的,但怎么说呢——太无力、太压抑,也就失去了聊一聊的动力。

这几条报道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先是国企拟录用名单里,3名本科毕业生混入了一大堆985、211的硕士毕业生之中。关键是那3所本科,还不是“一般”的本科。

用网友的话来讲,别人本科分数线至少五六百分,它们,是300多分的那种。

一批简历在筛选阶段就会直接被pass的人,最终突破重围成功上岸,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血液、性和母婴传播的结果。所以闹得沸沸扬扬,甚至吵上热搜。

几天之后,一条轻飘飘的回复,质疑结束。

“3名毕业生面试表现优异……招聘的过程程序均符合招聘有关规定,不存在违规操作的问题。2月22日,拟招录人员5个工作日的公示期满,按正常程序撤下公示公告。”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

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怎么,你不服吗?不服也没用,流程正规,公示期满,盖棺定论。

热评其实说得很对,是否“合理”,不好说。但是肯定“合规”。

必然有人无法理解这句话,既然合规,怎么可能不合理呢,这不自相矛盾了吗。

实则不然,这个世界早就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般简单了,用我之前看到过的一句话形容:你慢慢的会发现,很多东西,如果没人教,你连规则都看不懂。

比如有些二代明明能力不强成绩一般,却依然能进985、211名牌大学,并且还合规。殊不知,专门有相应的表演类体育比赛,为这些人送上登云梯。你寒窗苦读二十载,别人可以制造规则。怎么玩?

还有靠“留学生”的方式直接回国上最顶级大学的,能想象吗?父母都是中国人,一出生就给孩子弄个外国籍,然后长大了,回国“留学”。这不是吃饱了撑的,这就是为了“合规”。

可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别说这规矩你压根都没听说过。就算知道,你能实操吗?

想都不要想。

也所以该国企回应“流程合规”,你问我信吗。那肯定信啊,这也不是需要什么“大工程”的操作,合规or不合规,本就在几个人的一念之间。只要他们想,那便毫无难度。

第二个事情也类似,90后大专生,待业两年成银行柜员,又挂职副县长,简历被网民注视到后,第一次“修改”,第二次直接“删除”。

毕竟只是挂个副县长,即便有能量,那也有限。再加上把心虚写在脸上的操作,上热搜太正常不过了。

可随着舆论沸腾,回应万变不离其宗:“平级安排,期满回原岗。当地缺这样懂金融的人才。”

合规吗?多半也是合规的。可合理吗?简直是搞笑。90后,大学都考不上,还金融人才……你们自己信吗?

信不信的无所谓,主要是合规。

事实上、大概率,它的确是合规的。换句话说,有几个“领导”的升迁,会是不合规的呢。我觉得那种情况极少,就像“人民的名义”里,院长陈清泉所说,“法律的依据我来找”——什么意思?首先,得合规。

就算是之前曝光的卖官问题,别人也会弄成合规的模样。

只不过这里面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大家渐渐的也都不说了,或是说得少了、不敢多提了。我就经常遇到类似的私信和留言,“你总写这些干什么呢,又不会改变,看了糟心。”

这是令人无力的态度。但我无法反驳他,因为这也确实一种令人无力的事实。

刚刚在微博上划拉了几下,关注的一位博主转发了这样一条内容,是18岁女孩举着身份证实名举报,她父亲因为酒驾被带走处理,结果当晚就死了,无处说理。

寥寥无几的转发,点赞,人们不太愿意关注这些话题了,就像那些私信和留言一般。原因是有多个的,对那个举着身份证实名举报的视频有所怀疑;媒体都不参与不报道,会不会有隐情;转发和关注,是不是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轻则电话警告,重则跨省带走……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对方一定“合规”。

关注,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一点舆论的力量。可一件事放在那里,外地的媒体和普通人无法参与,本地的媒体和普通人不敢参与。所谓结果,一定是“合规”。就算不太让人信服,又如何呢。如同那两条对人才选用合规的官方回应一样:告诉你流程合规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大家可以想一想,近年来,多少官方回应,在回应之后,依旧受到质疑——太多太多了。

两个人在台上辩论,只有其中一个有话筒。有话筒的那个甚至还能随意把没话筒的另一个按在地上摩擦,是不是感到无力。

大部分事情都是类似的,人们在网络上质疑那3个本科生的上岸,质疑大专生挂职副县长,即便在官方回复之后,依旧保持这般态度。

是为什么?

人们无法信任那些自己参与不了的事情。你为什么拒绝别人参与?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你害怕,因为你心虚。

“人心隔肚皮”这句古话并非空穴来风,人与人之间都是如此,拒绝参与的人与权力之间,会得到信任吗?更多的人只会觉得,社会的表象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权力和利益交换。

你看开头那张截图里,有网民说“查一查3个本科生家里有没有当官的”。另外的人怎么回复?“查也没用,不是一个职能部门的,可以交换。”

盖棺定论没有想象中那般强大,它所有的能量,只体现在表面罢了。

人们若不信,那你盖的棺就是无形的。

如果不从根源上改变这套规则,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并真正参与到这场“游戏”的源代码制作里,那么疲惫的无力感,永远不会停下。

来源:天涯行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