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一,他炮轰拼多多,称其价格体系严重扰乱市场,还顺口强调自家是高科技企业,而拼多多不过是拼凑而成,言下之意明显认为拼多多缺乏科技含量,自身则具备高科技属性。
近期,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频繁登上新闻热搜,主要涉及三件事。
其一,他炮轰拼多多,称其价格体系严重扰乱市场,还顺口强调自家是高科技企业,而拼多多不过是拼凑而成,言下之意明显认为拼多多缺乏科技含量,自身则具备高科技属性。
其二,他向张一鸣喊话,缘由是网络上许多人将他的头像P成日本人等,这对他的形象造成了污蔑,他认为社交网络不应成为法外之地,毕竟各种侵犯他人形象权、充满侮辱性的信息在社交网络上肆意横行,这种现象着实不佳。
其三,关于他自家的产品,农夫山泉推出一款绿瓶水,然而他却明确表示该绿瓶水对大众不太好,不建议日常饮用。这三件事直接将钟睒睒推到了众多热搜的前列。
当然,也有一些相关解释出现,例如牛文文老师站出来表示支持企业家,称不应过度批评打压企业家,毕竟中国经济的发展仍需企业家引领;周鸿祎老师则从技术层面为大家剖析,指出当下诸多不良舆论,尤其是那些情绪化、负面且具挑逗性的舆论能够广泛传播,主要是算法在起作用。
说实话,我平常不太关注这类八卦消息,尤其我并不认同矿泉水公司属于高科技公司,所以长期以来关注高科技领域的我,确实未曾过多留意农夫山泉。但为何我又要站出来说几句呢?这是因为我们一直聚焦于一个概念——数字社会,即当下我们正处于从传统线下社会向线上社会转型的阶段。只有站在这样的宏观视角,才能透彻理解钟睒睒所提及的这些现象。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当处于线下社会时,人与人之间,比如街坊邻居,存在着一种相对长期稳定的关系。在这种关系模式下,邻里间注重的是什么呢?其一,关系的长期维系;其二,这种维系依靠的是信用,或者说通过长期相处逐步建立起信用。诸如老邻居、老朋友、老乡,甚至有血缘关系的亲朋好友,谁慷慨大方,谁小气吝啬,谁乐于助人,谁冷漠无情,大家心中都有数。为了维护关系,人们也倾向于将自身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这便是线下社会的特点。
进入线上社会后,这种模式被打破了。为何会被打破呢?原因在于人们能够广泛地相互联系。想象一下,在线上所接触到的人,其数量之多是线下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我们常说“物理世界坍塌,社会规则永存”,曾经限制社交范围的物理距离如今已不复存在,在网络上能够看到形形色色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之人,这在美国大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往,美国大选投票是按地域组织的,在各个地域都有成功人士与不太成功的人。那些不太成功的人,看到本地区的成功者,会认为其表现优于自己。于是,各地在组织竞选时,会将当地的优秀分子集结起来,这些优秀分子再参与竞选,最终选出管理国家的人员,总体而言,这些当选者都是相当优秀的一批人。
但自特朗普出现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令人感到诧异的是,为何会有几千万人支持特朗普呢?这些支持者主要是美国中西部地区所谓的“蓝领红脖子”,即白人蓝领,他们的工作状况相对欠佳,或者在科技发展进程中未能受益。
那么,他们为何能够集中起来支持特朗普呢?并非仅仅因为特朗普具有号召力,更关键的是线上社会、数字社会的来临。
对于这些普通人而言,数字社会甚至并非与电脑紧密相连,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电脑。以这次特朗普能够当选为例,马斯克功不可没,他高价收购了Twitter(即X),并在该平台上为特朗普天天造势。Twitter作为手机上常用的社交网络应用,影响力不容小觑。由此可见,当众多普通百姓上网后,他们的行为方式与传统意义上的高端用户(即使用电脑的用户)存在很大差异,与传统线下行为模式更是大相径庭。
其主要特点在于,原本在某个地方,人们可能觉得自己不太成功,并认为这是自身的责任,毕竟任何地方都有成功者。但当他们在互联网上聚集起来,尤其是在美国,某个地区不太成功的人在网上聚集并受到特朗普的号召后,会发现像自己这样不太成功的人竟然多达7000万,此时他们便会认为这肯定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美国政府的问题,进而产生更换政府、让特朗普来拯救自己的想法。
从这个逻辑中可以看出,一方面,我认同周鸿祎老师所说的算法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算法确实会夸大情绪部分,将容易挑动情绪的内容传播给易受情绪影响的人群。
另一方面,也要清楚,算法能够如此行事,根源在于这些人原本对互联网接触较少,认知层次相对较低,且容易被情绪左右,即他们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欠缺,不太善于分辨信息的真假,也难以将存在差异、冲突或矛盾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事件全貌做出准确判断,而且他们容易冲动,常常因一件事就情绪失控。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还有另一个问题加剧了这种局面,那就是在从线下向线上迁移的过程中,许多传统的关系纽带和信用体系被割裂。也就是说,人们需要在线上重构信用体系,而这恰恰是线上社会尚未完成的任务。人类社会的关系从以线下为主转变为以线上为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如今正处于迁移的过渡阶段,老的关系被隔断。
想想看,自己与线下朋友的交往还剩下多少呢?很多社交维系都已转移到线上。但新的关系真的建立起来了吗?其实并没有完全建立。因为线下那种彼此知心、牢不可破的关系以及相互信任、知根知底的信用并没有完全迁移到线上,此时人们会产生一种恐慌感,仿佛两边都无法依靠,线下关系逐渐疏远,线上关系又未稳固建立。
在这种处于中间恐慌期、过渡期的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可以参照《乌合之众》这本书。会出现诸如广场现象或暴民现象,即盲目跟风,听风就是雨。此时人们关注的不再是谁的话语更具信用,而是谁的声音更大,哪个小道消息更能挑起情绪就关注哪个。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人处于紧张状态时,快反应机制启动,慢反应机制被抑制,理性推理自然受到抑制,随时可能出现情绪反应,要么想立刻逃离,要么瞬间进入战斗状态,这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
所以,不能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于普通老百姓信息素养差,而应认识到当下正处于从线下社会向线上社会迁移的过渡期,这个时期容易让人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导致此类反应。再加上社交网络在其中起到了负面作用,便造成了如今的局面。不过,这种情况并非无解。
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线上社会会逐渐沉淀出相对稳定的关系和信用。线上社会的关系与信用将依靠由共同兴趣组成的社群来构建。过去人们以地域划分群体,未来则将以共同兴趣划分。在共同兴趣社群中,人们能够逐步建立起自身的信用,从而获得安全感。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人们不会永远盲目跟风。
另一方面,如何尽快度过这个过渡期,也对社交网络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坦白讲,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的社交网络平台,都是在不断试错中发展起来的,它们对社会化行为缺乏足够深刻的理解,往往只追求商业目标,而忽视了社会化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进,相信这些平台也希望自身能够长久发展,成为百年老店,它们会逐渐顺应社会稳定发展的趋势并做出调整。
这种调整不仅涉及算法推荐,还在于目前平台呈现给每个人的内容过于强调情绪,例如展示点赞量、转发量、评论数等,这些数据仅仅表明信息是否受关注、是否热门,却无法说明信息的可靠性。所以当下流行“网红”概念,网红是否为真正的专家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红。这都是过渡期的现象,一旦度过这个时期,未来将不再如此。
这无疑给社交网络带来了挑战,要么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展示信息信用的算法,像谷歌的page rank算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信用评估算法,可供借鉴,通过该算法让用户不仅知晓信息的热度,还能了解其可信度,如此一来,社会便能逐渐向稳定状态转变;要么如果不做出改变,就会有新的社交网络平台崛起取而代之,因为老的社交网络平台若不作为,仍妄图依靠八卦舆论炒作新闻、制造争论焦点和热点以获取广告收益,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综上所述,社交网络必然会不断进化。首先,未来的长远趋势必定是向稳定状态过渡,当下只是过渡阶段。其次,社交网络平台需要有所作为,并且要对自身有正确的定位。当平台拥有10亿以上用户时,就不应再将自己视为创业公司,而应看作基础设施,如同水利、电力等传统基础设施一样,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信息基础设施平台要确保信息的信用,杜绝造谣和恶意炒作热点。最后这种转变需要时间,不可能让大众在一夜之间从信息素养相对缺失转变为信息素养完备,可能需要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因为要让这一代人逐步提升信息素养,让新成长起来且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成为社交网络的主力军,如此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此,我认为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0到20年。
这也给钟睒睒提出了一个命题,面对社交网络的现状以及广大民众,他是否能够更加智慧地与之沟通呢?例如他说小绿瓶不够好,建议大家不要喝,进而又建议不要生产,这种说法显然缺乏合理性。他没有考虑到在社交网络过渡阶段如何与大众进行有效沟通。
实际上,这是众多面向消费者的企业在未来十年、二十年必须掌握的沟通技巧,虽然并非永恒不变,但在这个特定时期绝对至关重要。所以,我建议钟睒睒聘请一两位擅长在当下时代与普通民众良好沟通的公关专家为自己打造形象,甚至从理论上讲,都无需他亲自发声,农夫山泉可以安排更善于与老百姓沟通的人员来代言,这样效果或许会更好。
文本来源@王煜全的视频内容
来源:翼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