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维文旅:把文化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为什么!怎么做?

360影视 2025-02-25 00:19 3

摘要:绿维导语:旅游工作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这一重要论述,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各地区各部门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绿维导语:旅游工作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这一重要论述,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各地区各部门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政策提出的时代背景

1. 全球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重心逐步从工业制造向服务业转移。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普遍超过70%,而中国在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突破50%,标志着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传统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环境约束等瓶颈,亟需培育新动能。文旅产业因其低能耗、高附加值特性,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2. 国内消费升级与文化需求觉醒

中国人均GDP于2019年突破1万美元,消费结构从物质型转向体验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2019年文旅消费年均增速达12.4%,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游客需求从“看山看水”转向“品文品史”,《国家宝藏》《长安十二时辰》等文化IP的热播,印证了市场对深度文化体验的渴求。

3. 文化遗产活化与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拥有56项世界遗产、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但大量资源长期处于“静态保护”状态。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创造性转化”,要求通过旅游开发实现文化价值变现。与此同时,乡村旅游成为精准扶贫关键路径,2020年乡村文旅带动1200万人口脱贫,占脱贫总人口的17%。

二、政策演进的时间轴线

2016年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首次明确“文旅融合”概念,提出到2020年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超过12%。

2018年

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从体制机制打破行业壁垒。同年出台《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实景演出、主题公园等业态创新。

2021年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正式将文化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要求2025年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文旅融合项目投资占比提升至40%以上。

2023年

《“一带一路”文旅产业国际合作规划》发布,将文旅纳入国家对外合作框架,计划在沿线国家建设30个文化旅游交流中心。

2024年

10月安徽、福建考察,都提到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这一重要论述,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各地区各部门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12月10日,2024年全国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会议要求,要准确把握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面临的形势与机遇,深化融合理念,强化金融支撑,注重科技赋能,加强要素保障,增强底线思维,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项目高质量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三、确立支柱产业的战略意义

1. 经济维度:构建增长新引擎

文旅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每1元直接收入可带动4.3元相关产业收益,就业带动比为1:5。2023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收入达3758亿元,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显见其经济韧性。

2. 文化维度:增强国家软实力

从《只此青绿》舞剧出海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破圈,文旅产品成为文化输出的新载体。敦煌研究院运用AR技术还原壁画场景,使莫高窟游客量在2022年逆势增长15%,实现文化遗产的现代性表达。

3. 社会维度: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贵州“村BA”、淄博烧烤等现象级文旅事件,验证了“小城逆袭”的可能性。2022年,中西部省份旅游收入增速普遍超过东部,张家界、丽江等城市文旅业贡献超过60%的地方财政收入。

4. 生态维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相较于传统工业,文旅产业单位GDP能耗仅为制造业的1/6。浙江余村“矿山变景区”的转型案例,使村集体收入从2005年的91万元增至2022年的1300万元,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逻辑。

四、对旅游产业的深层变革

1. 产品形态迭代升级

场景革命:大唐不夜城通过“演艺+街区”模式,使游客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6小时,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40%。
技术赋能:故宫建成全球首个5G全覆盖博物馆,VR技术让养心殿“可触摸”,2023年数字门票收入突破2亿元。
夜间经济:黄鹤楼《夜上》光影秀带动武汉夜游市场规模三年增长320%,重构消费时间格局。

2. 产业链条深度延伸

上游内容生产:河南卫视与腾讯联合开发《风起洛阳》VR剧本杀,实现影视IP向线下体验转化。
中端服务升级:华住集团推出“文化主题酒店”品牌,客房溢价率达30%,RevPAR(每间可售房收入)超出行业均值22%。
下游衍生开发:三星堆推出“青铜面具”雪糕年销百万支,文创收入占景区总营收比重从2019年的5%跃升至2022年的35%。

3. 商业模式创新突破

文旅综合体:无锡融创文旅城融合乐园、商业、酒店三大业态,开业首年客流量突破800万人次,重资产模式ROE(净资产收益率)达15%。
订阅制服务:携程推出“超级目的地”会员计划,通过预付卡锁定消费,2022年复购率提升至68%。
数字资产运营:黄山景区发行NFT数字藏品,首批5000份秒罄,开辟文旅资产证券化新路径。

4. 国际竞争格局重塑

2023年上海迪士尼年接待量达1200万人次,超过东京迪士尼成为亚太区第一。但本土品牌亦在崛起:华强方特全球主题公园游客量排名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五,输出“熊出没”IP至俄罗斯、中东等市场,实现文化反向输出。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文化和旅游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各地打开文旅融合新思路,开展了许多创新实践。在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唐风”演艺和“唐潮”文创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在无锡,拈花湾景区的沉浸式文旅项目将表演者、观众、音乐、光影、动态雕塑等与唐风宋韵的建筑风格和水乡园林景观融为一体,让游客耳目一新;为数众多的非遗项目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国潮”“新中式”等兼顾中华美学与现代设计的文创纪念品圈粉无数……一系列文旅融合新实践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密码。

尽管文旅产业已显现支柱效应,仍需破解三大难题:文化资源开发同质化(全国仿古小镇超80%亏损)、科技应用表层化(70%景区智慧化仅停留在扫码入园)、国际话语权薄弱(全球文旅品牌100强中国仅占8席)。未来需在IP原创、数字基建、标准输出等领域重点突破,真正使文化旅游业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还要总结提炼实践层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促进深度融合的制度设计,从系统规划、资源统筹、政策保障等方面突破,促进理念、机制、业态、模式等方面创新;要尊重文旅融合的市场规律,找准文化和旅游的契合处、连接点,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消费,推出新产品、拓展新服务、培育新业态、形成新动能;要持续做好“文旅+百业”和“百业+文旅”的大文章,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好融入乡村振兴、城市发展,让文旅业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如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来源:绿维文旅规划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