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爷爷入院时,身体状况极为危重,身体消瘦且基础疾病多。口腔鳞癌不仅使他言语含混不清,疱疹更是让他的身体雪上加霜,而化疗后的血管如同隐匿的丝线,难以寻觅。
在网络通讯无比发达的今天
手写的文字愈发显得真挚而浓烈
在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每个病房里
有一个留言(建议)本,这小小的本子
承载着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激励
让我们随意摘取几片文字
去聆听患者和家属们的心声
“本以为住院的日子会满是煎熬,没想到在这个科室,我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宋爷爷出院时,满是感慨。
宋爷爷入院时,身体状况极为危重,身体消瘦且基础疾病多。口腔鳞癌不仅使他言语含混不清,疱疹更是让他的身体雪上加霜,而化疗后的血管如同隐匿的丝线,难以寻觅。
然而,当他踏进病房,医护人员那一张张亲切的笑脸,一句句暖心的问候如同冬日里的暖阳,让他原本紧张不安的心渐渐舒缓下来。医护人员认真聆听宋爷爷那并不清晰且费力的表达,有时候,他自己都觉得厌烦了,这么费劲说话还不如不说,可医护人员却总是微笑着鼓励他,让他又重新鼓起表达的勇气。
每一次为宋爷爷查找血管,都是一场挑战,这小小的血管,是宋爷爷与病魔抗争的生命线。她们围在宋爷爷的病床前,眼神中透着凝重与坚定。负责穿刺的护士会仔细观察宋爷爷的手臂,目光在那几乎看不到血管痕迹的皮肤上仔细搜索着。其他的护理人员,有的帮忙调整灯光,让光线能更好地照在手臂上;有的在旁边轻声安慰宋爷爷,告诉他不要紧张。
护士的手心里渐渐渗出了汗水,可动作依然谨慎又精准。每一次进针,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都朝着一次性穿刺成功这个目标努力。当看到回血那一刻,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那是一种战胜困难的喜悦,也是对宋爷爷生命的守护。
医护人员还会根据宋爷爷的病情,给他做细致的饮食宣教,告知哪些食物有助于身体恢复,哪些需要忌口。用餐时,会细心地将床头摇高,防止宋爷爷呛咳窒息。
在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料与精心的治疗下,宋爷爷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慢慢发生变化。他的疼痛逐渐减轻了,身体似乎也有了一些力气,从病痛的阴霾中逐渐走出。
在出院前一天,宋爷爷伏在床头柜上一笔一划地写起感谢信。他写得很慢,但每一个字都写得很用力。
出院当天早上,天还未亮,周围一片静谧,他轻轻地打开床头灯继续书写,那沙沙的写字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他写了满满三页,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那是他在用心诉说着医护人员陪伴自己闯过重重难关的难忘历程。
▲宋爷爷的手写感谢信
徐叔叔的妻子50多岁,突发急性脑梗死导致左侧肢体偏瘫,曾经灵活自如的身体变得不听使唤,抬手去拿个东西,抬腿迈出一步,这些都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她就那样无助地躺在病床上。徐叔叔在一旁看着妻子遭受这样的折磨,眼眶泛红,心中满是心疼和无奈。
当医护人员看到患者那绝望的眼神和抵触的情绪,便一次次地来到患者床旁,耐心地开导她:“您可千万别放弃啊,这种病虽然可怕,但只要您有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肯定会慢慢好起来的。您看,您还有关心您的家人,大家都在等着您康复呢。”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颗希望的种子,播种在患者那几近绝望的心间。
在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时候,医护人员更是精心且科学地规划着每一个步骤。最开始,是从最基本的肢体被动运动入手。医护人员会一步步指导患者家属轻轻地握住患者的手臂和腿,小心翼翼地做着屈伸、抬腿、转动脚踝等动作。同时,还耐心地给患者解释这样做的目的。
随着患者情况逐渐稳定,医护人员开始引导她进行床上主动运动,“您现在可以试着自己抬抬胳膊了,慢慢来,您肯定行的。”
当患者第一次尝试自己抬起肢体时,那微微的颤动和努力的表情,让医护人员们既心疼又欣慰。哪怕只是抬起一点点,医护人员都会给予她大大的赞扬:“您看,您做到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呢。”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心理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绝望和抗拒,到开始有了一丝希望,再到后来努力地去配合训练。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迎来了令人激动的一刻:患者能够在家人的搀扶下行走了!当她的脚第一次踏在地上,缓缓地向前挪动时,她的眼中闪烁着泪花。
这一小步的跨越,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却是迈向新生活的一大步。这一步,承载着医护人员的心血,蕴含着患者的坚强,也寄托着这个家庭对未来的希望。
▲部分患者及家属的手写感谢信
还有患者赵大哥、彭爷爷以及陪护人员老杨等,都在本子上留言,每一则留言的背后,都有一个温暖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我们将怀揣着这些留言所承载的信任,以加倍的热情和努力为患者提供更为卓越的诊疗服务。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更是对生命的敬重,对人性美好的回应。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 陈婷紫
(编辑YT)
来源: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