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算法不断进步,在高性能设备和高精度模型的助力下,AI生成的声音已从过去的“一听就假”发展到如今的 “真假难辨”。不少有声读物采用AI配音,读者甚至能选择模仿某个特定人的声音,这既降低了成本,也增添了趣味性。与此同时,AI声音滥用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些商家在短
□王志高
随着算法不断进步,在高性能设备和高精度模型的助力下,AI生成的声音已从过去的“一听就假”发展到如今的 “真假难辨”。不少有声读物采用AI配音,读者甚至能选择模仿某个特定人的声音,这既降低了成本,也增添了趣味性。与此同时,AI声音滥用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些商家在短视频平台带货时,通过AI模仿知名人士的声音编造内容,不仅严重误导了消费者,也对当事人造成了不良影响。(2月24日《工人日报》)
声音的“AI克隆”技术之所以能够迅速普及,核心在于其低门槛和高效率。只需少量声音样本,AI就能在几秒钟内生成高度逼真的声音。这种技术的便捷性使得它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娱乐甚至诈骗领域。商家利用AI模仿名人声音带货,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恶搞名人的AI配音视频,甚至有不法分子通过AI生成的声音进行电话诈骗。这些现象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对被模仿者的声誉和人格权造成了严重侵害。
然而,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的使用者和监管者。AI声音技术的出现,本质上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为残障人士提供语音辅助、为文化传播创造新的形式。但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在AI声音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技术被滥用时,它不仅侵犯了个人的声音权益,还破坏了社会的信任基础。试想,如果连声音都可以被轻易伪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将何以为继?
法律虽然已经对声音权益保护做出了规定,但在AI技术的快速迭代面前,现有的法律框架显得力不从心。尽管我国《民法典》明确将声音权益纳入人格权保护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界定AI生成声音的侵权责任、如何有效追责,仍然存在诸多难题。
治理AI声音滥用问题,需要多管齐下。首先,法律层面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条款,明确AI声音生成、使用的边界和责任。其次,平台应加强技术审核,建立AI生成内容的标识系统,让公众能够清晰辨别真实声音与AI合成声音。最后,公众自身也需要提高警惕,增强对个人生物特征信息的保护意识,避免成为技术滥用的受害者。
AI声音技术的出现,既是科技进步的象征,也是对人类伦理和法律的一次严峻考验。我们不应因噎废食,否定技术的价值,但也不能放任技术的滥用。只有在技术进步与伦理规范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为人类服务的初衷。否则,当声音都可以被“偷走”时,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