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有些专家就是个笑话?因为在中国看成就不看专业

360影视 2025-02-24 18:03 1

摘要:所谓的“专家”,顾名思义就是在某个专业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专业人员。说到这里,这就不得不提到专业,而专业的分类和强化很多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引入西方的一些概念以后不断发展起来的。这就又要谈到西方专业的分化,而他们专业的分化是“真才实学”还是“沽名钓誉”还需要考证一

所谓的“专家”,顾名思义就是在某个专业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专业人员。说到这里,这就不得不提到专业,而专业的分类和强化很多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引入西方的一些概念以后不断发展起来的。这就又要谈到西方专业的分化,而他们专业的分化是“真才实学”还是“沽名钓誉”还需要考证一下!

因为在西方成为专家有可能很简单,但是在中国想要成为专家,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要有拿的出手的的成就才能成为专家!为什么呢?

首先,西方语言的特点就是即使你认识所有的字母,但是组合起来的意思都必须提前学习,否则就是完全不认识。所以各专业之间就会产生语言壁垒,而且壁垒有越来深厚的趋势!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到医院。科室门口悬挂的比如“妇科”“儿科”“骨科”等等牌子,没有任何医学背景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但是如果换成使用英语的西方国家那是绝对不可能的,眼科: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和眼睛(eye)没有任何逻辑关系,所以只要你认识足够多的专业单词,在西方你就是专家!

在西方如果你能看懂一本专业的书籍,那一定震撼很多人了,你被当做专家也无可厚非;但是在中国那是不可能的,不就是你用时间看了我没有看吗?你要想当专家,除非做出能够惊艳的成果才可以。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按照英语的字母组合情况,每年需要创造成千上万的新生单词,所以在西方专业壁垒越来越深厚。因此西方国家很多专业都需要重新规划,有些就是因为英语的落后导致的。

当然专业分类细化也是知识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它提升了效率和技术水平,只是可能带来视野局限。未来,专业细分与跨学科整合可能会并行发展——既需要“专才”深耕某一领域,也需要“通才”连接不同领域的知识。

在国外你可以单单因为认识专业名词而成为专家,比如律师和医生,一本专业书里就算30%是专业名词,相信西方人已经无语了,更何况专业书可能超过这个比例。

但是在中国因为你认识几个专业名词就想成为专家是不可能的。意思就是即使你在西方国家是专家,到中国来也许就是个笑话!

还有就是现在所谓的专业名词,如果某个专业出现了中国初中毕业生一眼看不懂的单词,那么只能说明这个专业在忽悠人,或者说有些人想要忽悠人了。

比如“激光”这个词,在以前的翻译是“光量子放大器”、“莱赛”等词,经钱学森先生拍板定下了“激光”一个词。钱学森先生也提出翻译专业名词要做到“信、达、雅”的基本要求,要求要让百姓一听就明白,一看就了解才是好的专业术语。

**1964年**,钱学森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时,首次提出用“激光”翻译英文“LASER”(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 **译名逻辑**:

- **“激”**:取自“受激辐射”(Stimulated Emission),强调其物理原理。

- **“光”**:直接体现其本质为“光波”。

- 这一译名既科学准确,又符合中文表意传统,迅速被中国科学界接受。

但是现在有些专业或者说有些专家是故意忽悠人,打个比方:“基尼系数”这个词,我查的意思就是“收入比”,也就是收入与人数的比例。“收入比”这个词可能做不到“信、达、雅”的要求,但是总比“基尼系数”这个词更加容易让人理解吧。

汉语是一门成熟的语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创新性。所谓的专家,不可能因为会背专业名词而成为专家,必须拿出足以惊艳各个专业的人才行,这也可能是古代科技类专家极少的原因吧。像“鲁班”“祖冲之”等等大师一定是征服了所有人才可以历史留名的吧!

在中国用普通人听不懂的专业名词只能证明这个人的无知和愚昧,而不是好像多厉害一样!因为汉语作为一门成熟的语言你却用不好;反而用没有逻辑性的外语,或者用汉语却是词不达意,让人听不明白,那你还能干出什么成绩来?

所以在中国要想当专家不是那么容易的,没有什么成就,靠背单词成为专家只能是个笑话!

叫的响可能只是一头驴

来源:用心生活的李彦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