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段“初中生自制可回收探空火箭”的视频刷爆社交平台。山东临沂第十中学的14岁学生张恒,用一年时间独立设计、制造并成功发射了一枚可回收火箭,尾部喷出的“马赫环”惊艳全网。网友直呼:“这就是未来中国航天的希望!”
——14岁少年用一年“手搓”可回收火箭,尾部喷出绝美马赫环震撼全网
近日,一段“初中生自制可回收探空火箭”的视频刷爆社交平台。山东临沂第十中学的14岁学生张恒,用一年时间独立设计、制造并成功发射了一枚可回收火箭,尾部喷出的“马赫环”惊艳全网。网友直呼:“这就是未来中国航天的希望!”
张恒的火箭并非简单的模型玩具,而是一枚真正具备科学探测功能的“探空火箭”。据闪电新闻报道,他通过自学建模编程,手绘设计图纸,并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火箭外壳,核心部件则委托当地工厂用机床加工完成。更令人惊叹的是,火箭燃料也是他自行调配的固体燃料,发射平台同样由他独立组装。
火箭最吸睛的莫过于尾部喷出的“马赫环”——这是超音速气流在发动机喷管中形成的钻石状冲击波,通常出现在专业航天器或战斗机的发动机中。马赫环的出现,意味着张恒设计的发动机结构达到了极高的精度,气流速度突破音速,堪称业余火箭领域的“天花板级操作”。
张恒的航天梦始于对科幻电影的热爱。一年前,他萌生自制火箭的想法后,便开始恶补空气动力学、燃料化学和机械设计知识。没有专业导师,他通过网课学习编程建模;缺乏实验设备,他跑遍本地工厂寻求合作加工零件。甚至为了测试燃料配比,他在家中搭建简易实验室,经历过多次失败后终于找到安全稳定的方案。
“最难的是回收系统设计,”张恒在采访中透露。为了实现火箭垂直回收,他参考了SpaceX的“猎鹰9号”技术原理,通过舵面控制和降落伞双保险确保火箭平稳着陆。尽管最终回收精度与专业水平仍有差距,但这次成功已让航天爱好者感叹:“中国版‘马斯克’或许正在民间成长!”
事件曝光后,相关视频在网易等平台播放量破百万。网友留言两极分化:
支持派:“这才是素质教育该有的样子!建议保送航天大学!”担忧派:“自制燃料太危险,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安全指导。”行业声音:航天从业者@星际探索者 评论:“马赫环的实现证明他对流体力学有深刻理解,若能系统培养,必成栋梁之材。”这些案例印证:当教育跳出“刷题内卷”,给予学生实践创新的空间,少年们的创造力足以颠覆想象。正如网友所言:“给他们一间车库,或许能改变世界。”
结语
张恒的火箭或许还无法抵达太空,但他用行动证明:热爱与坚持,能让每一个“异想天开”照进现实。正如航天史上那句名言:“火箭最好的发射场,永远是少年的书桌。”
来源:什么时候才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