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吃得太饱,来几颗保和丸;胃不舒服,拿出保和丸;大鱼大肉后,保和丸“解腻”……很多人把保和丸当成“消食神器”,认为它能拯救被美食“折磨”的肠胃。
但你可能没想过,长期使用保和丸,身体可能会发生6种变化——有的让人惊喜,有的却可能让你后悔。
更重要的是,3类人群如果滥用,可能会让肠胃问题加重,甚至埋下健康隐患。
保和丸到底是“肠胃福星”还是“消化陷阱”?哪些人需要慎用?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真相。
胃就像一台强大的食物“搅拌机”,不断收缩蠕动,把食物磨碎、搅拌,并缓缓送入肠道。
保和丸中的山楂、神曲等成分能刺激胃液分泌,提高胃动力,让食物更快消化,短时间内确实能缓解积食、胀气。
但问题来了——如果胃长期依赖这种“外力”,自身的消化酶分泌能力可能会下降,胃动力变得“懒惰”。
就像一个人习惯了电梯,久而久之连爬楼梯都觉得费劲。
如果突然停用,消化功能可能比之前更弱,容易出现饭后腹胀、胃动力不足等问题。偶尔用它“救急”可以,但不能把它当成日常“消化助攻”。
有些人发现,吃了保和丸后,口气变好了,连舌苔都变薄了。
这其实是因为积食减少,胃肠道负担变轻,食物不再在胃里“滞留发酵”,自然减少了口臭。
但这也可能掩盖了真正的问题——如果长期依赖保和丸来“解腻”,而不调整饮食习惯,脾胃虚弱的人可能会越来越依赖它,忽略了根本的养胃之道。
就像在房间里喷空气清新剂,却不去真正清理垃圾,问题依然存在。
保和丸中的莱菔子、茯苓等成分,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气、缓解胀气,甚至让大便更通畅。
但如果长期使用,肠道可能会习惯这种“外援”,自身蠕动能力下降,甚至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
肠道菌群就像是一片森林,维持着微妙的生态平衡。
如果外界干预太频繁,它们可能会“失控”,导致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偶尔用它来缓解胀气没问题,但不能把它当成“通便神器”。
很多人发现,吃了保和丸后,饭量增加了,吃东西的欲望变强了。这是因为它促进了胃排空,让食物更快进入小肠,自然更容易感到饿。
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形成“吃得多—消化快—再吃更多”的循环,导致胃负担加重,甚至体重增加。
你以为自己在“养胃”,但实际上可能是在“养肉”。
有些人本来饭后容易胃胀、隐痛,吃了保和丸后,症状缓解了。这确实是因为它促进了食物代谢,减少了胃部负担。
但如果胃本身有炎症或者溃疡,保和丸可能只是暂时缓解了症状,而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就像止痛药能缓解头疼,但如果是脑血管问题,真正的隐患依然存在。
有些人吃保和丸后,发现自己“轻”了几斤,误以为它能减肥。这更多是因为它促进了食物代谢,减少了消化不良导致的水肿和胃胀。
但如果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营养吸收效率下降,尤其是脾胃虚弱的人,可能会出现乏力、面色萎黄等问题。
瘦下来不一定是件好事,关键要看身体是否真正健康。
保和丸中的山楂能刺激胃酸分泌,如果本身胃酸过多,可能加重烧心、反酸的症状。就像火已经旺了,还不停地添柴,烧得更猛烈。
如果平时容易腹泻、怕冷、舌苔白厚,说明脾胃偏寒,而保和丸偏温性,可能加重肠胃的不适。
这就像是本来就虚弱的人,硬撑着去跑马拉松,结果只会更疲惫。
孕期消化系统本就敏感,保和丸中的山楂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存在一定风险。为了宝宝的安全,孕期用药一定要谨慎,最好咨询医生。
保和丸确实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积食、胀气,但它不是“万能药”,更不是长期依赖的消化神器。真正的健康,来自于良好的饮食习惯,而不是每次吃撑了就靠药物来解决。
与其在胃不舒服时才去找保和丸,不如从今天开始,少吃一点,慢一点,让胃真正轻松下来。你的胃,会感谢你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2020版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合理使用指导原则》
3. 《胃肠动力与中药调节作用研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赵医师健康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