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就在草根顶流的代表——小杨哥塌方后,新一代草根网红已经登场!
民办“星光大道”,火爆全网
看草根逆袭的故事,总是那么吸引着人。
谁能想到,就在草根顶流的代表——小杨哥塌方后,新一代草根网红已经登场!
而他的代表作就是让全网3000万粉丝狂热的“民办星光大道”——木森大舞台。
抖音力捧的“新一哥”
从陕西少年到“民间星光大道”操盘手
如果要为2024年的抖音电商选一个年度人物,答案或许不是董宇辉,也不是东方甄选,更不是小杨哥。
而是一个操着陕西口音、将选秀与带货“缝合”到极致的男人——木森。
图源:抖音
这个原名低调的陕西汉子,早年以快手搞笑段子起家,却在2022年转战抖音后陷入沉寂。
直到喊出那句“木森大舞台,有才你就来”的口号,命运齿轮开始疯狂转动。
短短11个月,粉丝量从不足千万飙升至3000万,单月带货销售额稳居抖音TOP10,甚至以单场3273万观看人次的成绩碾压董宇辉。
短短三个月,木森实现了带货销售额已超13亿。
图源:抖音
木森的逆袭,本质是一场“星光大道”的民间翻版。
他将《超级女声》的全民票选模式直接搬进了直播间。
图源:抖音
选手从线下海选杀出,在日赛、月赛、年赛中PK才艺,观众用投票决定胜负,胜者赢取现金、电饭煲、手机甚至汽车。
2024年8月,木森就为月冠军奖励了一台20多万的红旗轿车。
图源:抖音
而木森大舞台也不需要精心打造,更不需要灯光舞美,观众们就是气氛组,场地就设在西安周至县的烟火巷子。
图源:抖音
线下人头攒动,线上百万人围观,杂技、武术、非遗表演穿插其中,宛如一场永不落幕的嘉年华。
电商最前线认为,但木森能够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将把带货融入进表演里,而不是为了带货而表演(起码节目观感上是舒适的)。
每晚8点,3小时的直播被切割为“表演—带货—表演”的丝滑循环。
才艺高潮时插入带货,用“电视广告式”的短频快节奏,8款商品轻松斩获千万GMV。
一句“别刷礼物,下单就是支持”的真诚喊话,让60元的菜刀卖出7.5万把。
这种“先给糖再卖货”的策略,既避免了用户流失,又让下沉市场的粉丝心甘情愿掏腰包。
因此,在笔者看来,木森的崛起,是草根叙事与平台的完美合谋。
他让小城镇消费者在投票中找回话语权,
也让抖音电商看到了娱乐化带货的另一种可能。
“木森大舞台”
降维打击董宇辉们
木森的商业模式,不靠董宇辉那样的文化卖货,而不是小杨哥式的测品带货,而靠普罗大众都喜欢的娱乐选秀节目。
电商最前线观察认为,木森的爆火,可以归因于三个重要方面:内容黏性、切片矩阵、下沉围猎。
第一,选秀内容与带货之间的高度黏。
传统带货依赖“叫卖式”压迫感,而木森用选秀构建情感纽带。
参赛者从草根中诞生——北京的美声歌手、重庆的商演艺人、甚至《好声音》落选学员,他们的奋斗故事与才艺表演,天然带有共情力。
图源:抖音
当观众为选手投票时,实则是用情感投入为直播间“充值”,后续的带货环节便成了“信任变现”的顺水推舟。
更绝的是“即时反馈”机制。
选手胜负由观众投票决定,奖品从千元红包到20万汽车,这种“掌控感”让用户欲罢不能。
而木森团队深谙“高潮截流”之道——表演最酣时切入选品,用“限量秒杀”和福袋抽奖承接流量,将情绪峰值转化为购买冲动。
第二,再来谈谈他的切片矩阵。
和小杨哥一样,木森的野心不止于直播间。
他效仿疯狂小杨哥的切片策略,授权数千个账号分发直播片段,就好像无限复制的“流量印钞机”。
图源:小红书
这些账号以“木森(再创辉煌)”“木森(强势回归)”等名称引流。
其中,单账号月销可达百万,整体佣金月入超千万。
图源:抖音
这种“一人直播,全网分销”的模式,实则是将个人IP裂变为流量网络,让带货无孔不入。
第三,就是对下沉市场进行围猎,小镇里也有大网红。
木森的粉丝画像中,44%来自三四线城市,主力是“小镇青年”和“都市蓝领”。他们追求性价比,却不愿被贴上“低价”标签。
木森的选品精准踩中痛点:50-300元的生活百货,既有“红蜻蜓”“三只松鼠”等品牌背书,又符合下沉市场的消费能力。
图源:抖音
当一名陕西大叔在直播间喊出“用下单代替刷礼物”,小镇用户感受到的不是推销,而是“自己人”的体面关怀。
抖音去超头化
木森上位背后的平台阳谋
木森的爆发,恰逢抖音电商的“去超头化”暗战。
当小杨哥、东北雨姐等超头主播垄断流量时,平台与主播的博弈便不可避免。
借顶流头部塌方之际,抖音的选择便是,扶持中腰部,分化超头势力。
让电商生态从“巨星制”转向“群星制”。
这些让抖音不得不思考超头带来的风险。
超头主播的悖论在于:他们既是平台的增长引擎,也是随时可能引爆的“流量核弹”。
小杨哥的“翻车”、董宇辉的“单飞”,无不警示平台:过度依赖个人IP,等于将“命脉”交予他人。
图源:抖音
在电商最前线看来,当前,抖音需要的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生态。
既能持续造血,又能避免“一鲸落万物枯”。
简而言之,木森们的价值在于生态平衡的砝码。
可以说,他的爆火,恰是抖音策略的缩影。
他的模式具有可复制性,通过“木森大舞台”孵化新人(如徒弟“建博”、妻子“红豆”),再以公会体系(300多名签约艺人)分散流量。
这种“老带新”的传帮带机制,让抖音无需依赖单一IP,即可维持内容供给。
更重要的是,木森搭上了抖音的“内容电商化”转向的快船。
当用户厌倦了叫卖式的直播,剧本式的直播,平台需要更娱乐化、沉浸式的内容留住时长。
无论是木森的选秀PK,还是疯狂小杨哥的搞笑短剧,
本质上都在用内容稀释商业感,让用户在“看热闹”中无痛下单。
抖音电商的未来
从“货架”到“嘉年华”
木森的案例揭示了一个趋势:直播带货正在从“交易场”演变为“嘉年华”。
用户进入直播间,不只为了购物,更是为了投票、看表演、找乐子。
这种需求升级,倒逼平台重构流量分配规则——谁能提供“内容+情绪+交易”的三重满足,谁就能获得推荐加权。
与此同时,抖音的野心不止于带货。
通过切片分发、本地引流(如周至县因木森成为旅游打卡地)、甚至线下演出,它正在构建一个“直播+”的生态闭环。
图源:抖音
而当流量从线上反哺线下,抖音电商的边界也将从“卖货”扩展到“卖体验”。
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现象,那就是木森之后,再无超头?
木森的崛起,是草根逆袭的叙事,更是平台与主播合谋的结果。
抖音需要更多“木森”——既能引爆流量,又不至于失控;
既能创造GMV,又不独占生态。
这场去超头化的革命,没有终局,只有持续的动态平衡。
而对于行业而言,木森模式的最大启示或许是:
在抖音,带货的未来不属于“最会卖货的人”,而属于“最懂表演的草根”。
当娱乐与商业的边界彻底消融,谁能持续制造快乐,谁就能在流量汪洋中淘得真金。
来源:电商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