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Halliday:新消费美瞳头牌moody能靠AI 眼镜实现跃级吗?

360影视 2025-02-24 20:03 1

摘要:近日,智能穿戴品牌 Halliday 宣布,其在全球最大的众筹平台 Kickstarter 上的 AI 眼镜项目,上线 72 小时就募集了 137 万美元,截至发稿前已经达到270万美元,创下 AI 眼镜项目的最高众筹记录。据悉,产品有望在 2025 年 4

开年伊始,AI 眼镜就迎来了第一个小高潮。

近日,智能穿戴品牌 Halliday 宣布,其在全球最大的众筹平台 Kickstarter 上的 AI 眼镜项目,上线 72 小时就募集了 137 万美元,截至发稿前已经达到270万美元,创下 AI 眼镜项目的最高众筹记录。据悉,产品有望在 2025 年 4 月正式发货,定价在 399 美元到 489 美元之间。

Halliday 在 Kickstarter 上 的众筹项目(来源:Kickstarter 官网)

值得一提的是,Halliday 背后的母公司未目科技,同样打造了国产美瞳头部品牌 moody。关注新消费赛道的读者应该对 moody 不会感到陌生,作为估值超 10 亿元的美瞳赛道独角兽企业,成立短短六年,moody 已经连续五年稳居多渠道彩瞳销售额第一。

Halliday 是由 moody 核心团队孵化,并独立运营的品牌;moody 的创始人、CEO 慈然同时也是 Halliday 的 CEO。美瞳和 AI 眼镜是两个相似却又不同的赛道,对于这一“跨界”行为,Halliday 联合创始人、COO Carter(他历任未目科技投放、战略、眼镜和出海的负责人) 解释道:“未目科技一直在围绕眼视光行业布局,从隐形、框架、墨镜到运动眼镜,都有积极的布局;对应到 AI 眼镜赛道,也是眼镜的形态之一。”

据 Carter 介绍,早在 2021 年,未目科技就开始关注到了 AR 眼镜方向,在内部悄悄立项并且投资了Gyges Labs;后来随着 AI 的技术升级,出现了更多智能眼镜的潜在应用场景,未目科技也与 Gyges Labs 达成战略合作,正式朝着 AI 眼镜方向共同展开研发。

今年的 CES 上,Halliday 的第一款产品正式对外亮相,凭借轻便时尚的外形和“另类”的显示方案,在“百镜大战”中一鸣惊人,吸引了不少国内及海外科技媒体的注意。与传统的光波导显示方案不同(借助屏幕成像),Halliday 的产品采用了“近眼显示”方案,通过微型显示模组将信息直接“投影”到用户的视网膜上。佩戴后视觉效果上,会在视野的右上方呈现一块 Apple Watch 大小的屏幕。

Halliday 在 CES 2025 现场(来源:X)

纵观这一轮的消费级 AI 眼镜热潮,无数的 AI/AR 创业公司、大厂都在躬身下场,融资也如纸片般飞来;然而相较于产业和投资端的火热,AI 眼镜在 C 端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水花,甚至近期也有一些新品陷入关于质量、产量的非议。

Halliday 的诞生是是冒险又或是机会?是否能将 moody 的产品和品牌运作经验引入到 Halliday 中,上演在美瞳行业的突袭,胖鲸针对诸多话题与 Halliday 联合创始人、COO Carter 进行了对话。

胖鲸:在新消费品牌中,还没有一家去做 AI 眼镜,基本上都是围绕原生品类进行拓展,我们为什么会突然间“跨”这么大一步?

Carter:美瞳到智能眼镜看似是一个很远的事情。其实 moody 的母公司未目科技一直都围绕着眼视光行业进行积极布局,从上游隐形眼镜工厂到品牌侧,比如 moody 的产品线有彩色隐形眼镜、透明隐形眼镜和时尚眼镜,我们还有一个运动眼镜品牌叫 Bubble。在眼镜这个类目中,从隐形、框架、墨镜到运动眼镜,未目科技都有布局,对应到 AI 眼镜本身,也是眼镜的形态之一。

未目科技旗下运动眼镜品牌 Bubble(来源:天猫旗舰店)

我们从 2021 年就一直在关注智能眼镜方向,只是当时 AI 概念还没有落地的机会,因此看的更多是 AR 显示类的产品。到了 2023 年,AI 大模型引起了大范围的关注,也挖掘出更多应用的可能性,我们才开始正式确定 AI 眼镜的方向。

从集团角度来说,智能眼镜会逐步成为市场的主流,也许是五年、十年以后的事情。但是等到那时,消费者购买的一定是智能眼镜,而非普通眼镜产品,两个行业最终会走向交叉。

胖鲸:既然有相似之处,那您觉得美瞳和 AI 眼镜的共性在哪里?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Carter: 美瞳和 AI 眼镜共通的地方在于,都是跟视力矫正直接相关。相较于一般的科技公司,我们会优先关注 AI 眼镜作为眼镜产品如何服务消费者,包括视力矫正、佩戴的舒适性、美观性、眼镜外观等,再去考虑智能功能部分。

因为我们深刻意识到,如果它首先不是一个优秀的眼镜产品,那不管加了什么有趣的功能,消费者都不会长期佩戴。这是我们从做美瞳和眼镜产品中长时间积累下来的核心认知。

AI 眼镜不太像手机行业一样变成几家独大的态势,注定是分散的。因为眼镜是强烈个人风格表达,也需要很强的适配能力,大众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这是我们在眼部时尚领域做了很久之后,建立起来的认知。对于大公司来说,无论是出于 SKU 管控的目的,还是供应链背后的复杂性,即便是目前最大的 AI 眼镜品牌和厂商,在未来也很难达到今天苹果作为单一品牌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市占率。

Halliday 提供不同颜色的 AI 眼镜选择(来源:X)

目前,Halliday 还只能提供一种框型,未来一定会提供更多框型和颜色,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那对于生产来说,确实会增加成本。但我们判断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所有智能眼镜公司长期要做的事情,Halliday 只是更早迈出这一步。

胖鲸:所以您认为,我们的产品更像一个眼镜,而不是一个 AI 产品?

Carter:我不觉得。AI 眼镜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产品,一方面应该是一个好看又舒适的眼镜产品,另一方面也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潜力和发展空间的 AI 硬件。这两者必须共同存在,缺一不可,才会成为消费者喜爱的产品。

胖鲸: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以及怎么确定 Halliday 的品牌和产品定位?

Carter:我们也一直在思考,用户到底为什么需要一个额外的眼镜、屏幕?又希望在屏幕上看到什么不一样的内容?

当 2022 年,开始深度研究智能眼镜功能的时候,我们定了两条严格的要求。一是用户不需要掏出手机就能独立使用,可以通过蓝牙、互联网、云等实现眼镜的功能。二是既然智能眼镜的生态位和手机不一样,那上面的功能也不应该简单 copy 手机。

我们想要挖掘出眼镜的独特价值是什么?最终总结出来,眼镜是停留在用户身上最长的单品,尤其是近视眼镜,它需要跟用户有更长的接触时间。在这个基础上,Halliday 提供的近眼显示,能够让用户获取信息的路径再一次变短。

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手机、智能手表到智能眼镜,每一个新生态位被开发出来,对应的都是用户获取信息的路径变短。以最简单的“通知”功能为例,当你用手机去看通知时,需要从兜里拿出来解锁屏幕,打开通知内容,整个过程需要半分钟左右;但是对于近眼显示而言,用户只需要抬一下眼睛,通过戒指(与眼镜配套的智能单品)来做一些简单的操控,就可以查看甚至快速回复消息。延展一下,眼镜也可以作为提词器和个人翻译,或者与 AI 交流。

Halliday AI 眼睛产品示意图(来源:Halliday)

为什么我们非常坚定要做显示?目前市面上很多智能眼镜产品都是摄像头加音频的组合,但 Halliday 做的是显示加音频的方案。

一是图像和文字传递信息的效率是远远大于声音的。从眼镜上获取信息,本身就是一个快速的过程,那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也把信息都变“短”,做到“能够被扫视”。

二是音频不够“隐形”。现在眼镜扬声器发出的声音是不能完全只被用户听到,AI 跟你的对话内容,外界也是可以听到的。

三是音频很大程度也会影响到日常沟通和生活。比方说,我们现在对话的过程中,显示弹出一条消息,我可以快速扫视之后,保持谈话不被干扰,但如果是音频的话,我就需要停下手头上的事情,认真来听说什么。这不符合我们追求的无缝交互,相反变成了一个不断打扰、阻碍的角色。

胖鲸:我们为什么叫 Halliday?

Carter:Halliday 来自《头号玩家》里面的一个角色——James Halliday,在电影中他创造了绿洲世界。作为一个发明家、天才,这样的形象本身也符合 Halliday 尖端科技产品的定位。

但是真正打动我们的点是,虽然创造了一个完全虚拟的绿洲世界,但他一直希望人们可以把更多时间花在现实世界中。如何用工具赋能真实生活,与现实产生更深度、有意义的交互,也是我们的原则。

James Halliday 也是一个非常复古怀旧的人,他怀念在科技世界早期的简单生活。这跟我们关于信息减熵的希冀不谋而合。在今天大家都被各种信息、屏幕轰炸的时候,Halliday 追求简单的展示方式、高效的信息收集和传递方式。

《头号玩家》James Halliday (左侧人物)剧照(来源:豆瓣)

胖鲸:Halliday 的第一款产品从研发到正式推出花了多长时间?

Carter:我们从 2021 年就已经在开发这一款产品的核心技术。当时 moody 投资了 Gyges Labs 的前身公司,两边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一直配合至今。大概到 2024 年,我们开始对最终产品形态进行打磨,进行产品落地的工作,到现在已经进入量产的阶段。

胖鲸:我们是怎么跟 Gyges Labs 建立战略合作的?

Carter:刚刚说到从 2021 年开始,我们就一直关注 AR 智能眼镜领域。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贾捷阳博士(Gyges Labs 创始人),一路陪伴 Gyges Labs 从最初的成立到融资。

在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智能眼镜领域是一个早期的行业,没有一套共识的打法或者产品形态。即便到今天也是如此,大厂、创业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在形成共识的过程中,单一的技术是无法打造最终 iPhone 级的产品,背后需要有很强的消费者洞察、沟通能力,以及在商业化层面熟练的团队去操盘,快速推进。

最终的产品形态一定是从用户和技术两个方向推动,向中间聚合。目前 Halliday 和 Gyges Labs 团队就是这样的关系,双方在能力和认知上互补,各自发挥所长,去更快、更准确逼近最终的产品形态。

胖鲸:那双方团队应该也有相互磨合的一个阶段吧。

Carter:是的,因为两边团队的语言形态非常不一样,在过程中,其实有大量沟通、协调、磨合,这是无可厚非的。两边团队里都是比较要强的小伙伴,取得对方尊重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打胜仗,达成之前做过的承诺,一次次让对方惊讶,看到彼此的执行力和思考能力。到现在,我觉得两边团队已经建立了比较强的信任关系。

今年从 CES 到 Kickstarter 的整轮 campaign 下来,我们让 Gyges Labs 的同学看到如何用一套立体的打法将一个全新的产品推向市场。

YouTube 博主 Ben 测评 Halliday(来源:X)

对我们来说,在第一次看到一个全新技术的时候,也是将信将疑的,但我们愿意相信,这个东西经过一群聪明人的打磨、优化,一定可以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产品形态。但那时候大部分人还是不信、看不懂,觉得“这能成吗”。但今天,产品在经过4个版本的迭代之后,显示效果绝对领先其他方案,很多人也惊讶于我们能将显示部件装在这么小一个光学模组里面。

双方在早期,其实都会担心对方会不会没办法达成自己的心理预期,但是当双方都在超出对方预期交付结果,信任也在过程中不断建立起来,也成为未来不断推出更加出色产品的基石。

胖鲸:在建立 Halliday 的时候,是否有目标,又或者只是 moody 的一个试验性质的项目?

Carter:肯定不是一个试验项目,那样的话我们不会花这么大力气,也不会做到当下的颗粒度和认知深度。我们有非常强的决心和毅力来打一场持久战。至于时间上,我们不做任何行业预测,也没有资格做这样的事情,但从个人决心角度说,10 年、20 年都是可以的。现阶段最大的目标是找到一群喜欢 Halliday 的核心用户,让我们的产品和技术真正可以让我们用户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胖鲸:第一次对外亮相的结果,有达成内部预期吗?

Carter:说出来可能不信,但确实没什么明确目标。我们也做过很多轮的品牌起盘,知道过程中有非常多不确定性,所以更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只要将过程打磨好了,在每个节点都尽全力,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胖鲸:今年整体 AI 眼镜的市场都是很火热的,很多大厂都要推出相关产品,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Carter:现在火热还没传递到消费端,都在等大厂会出什么形态的产品,大家对于智能眼镜的终极形态也还没有形成共识,我觉得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大家都意识到眼镜是一个非常大的入口级机会,不同背景的人都在朝这个赛道挤,依托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把第一代的产品先做出来。具体到年底,市场会变成什么样,很难预测。在现在这个阶段,虽然可预见竞争会非常激烈,但大家竞争的维度不一样,在产品定义上有非常大的差异,虽然名义上都是智能眼镜。比如拿暴龙和 LINDBERG 比较,虽然他们都是非常成功的眼镜品牌,但完全面向不同的人群,风格和产品形态也有非常大的差异,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

对于眼镜来说,因为本身的市场容量足够大,细分领域足够多,可以走的方向很多。我个人对行业竞争持相对乐观态度,大家一起把市场做大,建立起初步认知,找到自己独特的市场定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会在不同的领域满足消费者非常不同的需求。

胖鲸:近期也有一些智能眼镜产品推向市场,但没有得到消费者比较正面的评价,我们的产品马上就要发售了,是否也会有对于评价方面的担心?

Carter:我们一定会非常谨慎,但谈不上担心一说。因为我们也理解,产品一定是要交到消费者手里,消费者用完以后觉得用爽了,才是真的完成了一次销售行为。我们在推广阶段非常注意不要过度保证,因为我们深刻理解最初真实消费者对 Halliday 的观感是至关重要的。

行业早期,一定是百花齐放的景象,玩家以不同的方式去解读市场,做尝试。这里面,不管是商业还是消费者评价,有的可能表现出色,也可能表现糟糕,但是不应该用一两个用户的例子去代表整个行业。拿 Meta Ray-Ban 举例,虽然有很多用户买回家肯定是吃灰的,但也有用户在很高频使用这个产品,那这就是很好的现象,因为大家开始找到真实的用户场景,不能因为一部分用户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对行业的前景进行否定。

在行业早期,也不能指望一个新品出来以后,所有人都会立刻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不间断地使用产品,尤其对硬件来说,从开始的火苗到成熟阶段,持续时间是很久的。对比移动互联网,我们可能还在 2003-2004 年的时间点,连 iPhone moment 都没有等到。在早期我们不需要过多解读行业会变成什么样,也不需要过度乐观或悲观,我们只会关注有没有真的为用户解决问题,真的让我们用户的生活变得更好。

当然,时代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一轮 AI 的崛起和爆火,让消费者对新技术和新硬件形态的接受度提升了很多,产业往前走的速度也快了很多。Halliday 最关注的还是做好自己,围绕消费者真实需求,去快速迭代,最终不管大家能走到多远,至少在过程中都是在为社会和消费者做出真实的贡献。

作者:Hanna

来源:胖鲸头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