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暖花开,新学期开启,幼儿园和小学的医务室也开始忙碌起来。春天不仅使万物复苏,还可能带来一些“不速之客”——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它们就像两个顽皮的“小怪兽”,喜欢在小朋友聚集的地方捣乱。
春暖花开,新学期开启,幼儿园和小学的医务室也开始忙碌起来。春天不仅使万物复苏,还可能带来一些“不速之客”——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它们就像两个顽皮的“小怪兽”,喜欢在小朋友聚集的地方捣乱。
1
认识两个“捣蛋鬼”
1.手足口病:全身游击战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71型)引起,常“偷袭”5岁以下儿童。其典型症状包括:
发热:多为低热,但部分患儿体温可达39℃以上。
皮疹: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部分孩子臀部也会“中招”。
其他症状:食欲不振、咳嗽、流涕等。
发热:多为低热,但部分患儿体温可达39℃以上。
皮疹: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部分孩子臀部也会“中招”。
其他症状:食欲不振、咳嗽、流涕等。
2. 疱疹性咽峡炎:咽喉阵地防御战
疱疹性咽峡炎同样由肠道病毒引起,堪称手足口病的“近亲”。其特点包括:
高热突袭:常突发发热,伴随咽痛、吞咽困难,婴幼儿可能因疼痛拒食。
口腔战场:咽峡部出现灰白色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宛如喉咙里的“小火山”。
传染性强:病毒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甚至一个玩具就可能成为“病毒快递员”。
多数情况下,症状会在一周左右自然消退。
2
开学季的防护指南:家校联动筑防线
1. 家庭防护:打造“病毒防火墙”
勤洗手,做“洗手小超人”: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
饮食卫生,远离“生冷刺客”:不喝生水,水果洗净去皮,贝类海鲜彻底煮熟。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可食用温凉的流质食物(如粥、果泥),避免刺激溃疡。
通风消毒,给家“换新衣”: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
2. 校园防护:构筑“健康堡垒”
晨午检不松懈:学校需严格落实体温监测和症状排查,发现异常及时隔离并通知家长。
环境清洁升级:对教室、玩具、餐具定期消毒,卫生间和食堂是重点“战场”。
健康课堂开讲啦:通过动画、顺口溜教孩子防护知识,例如:“手足口病要赶走,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冷食物都要忌,多喝开水勤换衣”。
晨午检不松懈:学校需严格落实体温监测和症状排查,发现异常及时隔离并通知家长。
环境清洁升级:对教室、玩具、餐具定期消毒,卫生间和食堂是重点“战场”。
健康课堂开讲啦:通过动画、顺口溜教孩子防护知识,例如:“手足口病要赶走,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冷食物都要忌,多喝开水勤换衣”。
3
科学应对: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手足口病: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嗜睡、肢体抖动或呼吸急促,需警惕重症可能,立即就医。
疱疹性咽峡炎:高热不退、吞咽困难导致脱水时,应及时就医。
2.隔离与复课
两种疾病均需居家隔离14天或症状消失后7天。复课时需持学校所在地段保健科开具的复课证明。
3.疫苗来帮忙
EV71型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建议6月龄-5岁儿童在医生指导下接种。
健康开学季,从细节做起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虽来势汹汹,但科学的防护措施能有效“拆弹”。家长和学校需携手合作,通过卫生习惯培养、环境管理和健康监测,为孩子们筑起坚实的防护网。让我们用知识和行动,守护每一个孩子的灿烂笑容!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