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户外音乐节为何成为文化消费的“爆款”?

360影视 2025-02-24 17:13 1

摘要:自后疫情时代开启,人们对户外出行与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其中户外音乐节备受青睐,在中国迎来井喷式发展,成为潮流娱乐的风向标和社交互动的新舞台。

导读

自后疫情时代开启,人们对户外出行与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其中户外音乐节备受青睐,在中国迎来井喷式发展,成为潮流娱乐的风向标和社交互动的新舞台。

在此,我们将连续推出“数动音乐节”系列内容,网罗近几年音乐节数据、用户画像、经营策略,深入分析研究全国及广电行业内户外音乐节发展趋势,找到音乐节策划、推广及举办的点睛之笔,为您提供海量案例参考。

前几篇分析了近几年全国户外音乐节活动举办成果数据,以及政府、品牌、音乐厂牌和平台在音乐节的运营模式!

本期聚焦广播电视台户外音乐节,深入剖析其如何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引擎与创新融合的典范。我们将广泛搜罗涵盖各地广电举办的户外音乐节案例,从多维度进行解读,挖掘其中的成功之道,为大家呈现广播电视台户外音乐节在文化领域的突出贡献与发展趋势。

476万人+!广播电视台户外音乐节在疫情后恢复火爆

在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后,广播电视台户外音乐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成为文化消费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数据显示,观演人数已突破476万,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是人们对音乐的热情回归,更是广播电视台在文化创新与城市赋能方面的卓越成就。

合作模式:“政府部门牵头、广电承办”

该模式充分发挥了政府的资源优势和广电集团作为权威媒体的影响力,围绕目标人群、宣传任务以及政府公共事务等要求,举办公益或半公益性质的音乐节。

地方政府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活动,还借助广电的传播力,将城市的文化魅力传递到更广阔的范围。

户外音乐节→城市文化IP的新兴引擎

“文旅+音乐节”的融合模式下,地方政府巧妙地借力音乐节,增强文化旅游的竞争力。音乐节不再仅仅是音乐的盛宴,更是地方特色产业的展示平台。

通过将地方特色文化与音乐节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音乐节,城市的文化品牌得以塑造,地方文化经济也由此繁荣起来。例如,一些音乐节结合当地的传统手工艺、美食文化等,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文化体验,让游客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

广电旗下自创系列IP,音乐节依旧火热

广播电视台凭借自身作为本地官方媒体的权威优势和丰富资源,自主创建了一系列音乐厂牌活动,这些活动广受本地受众的追捧。

例如,江苏的咪豆音乐节、浙江的氧气音乐节等,已经成为当地文化活动的标志性品牌。

这些音乐节不仅为本地音乐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为外地音乐人与本地观众搭建了交流的桥梁。通过精心策划的演出阵容和活动环节,这些自创IP音乐节在本地乃至全国范围内都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成为广播电视台文化创新的重要成果。

跨界合作双赢:“品牌/企业”+音乐节

本土商业品牌与广电联手打造主题音乐节,通过活动赞助和定制化主题活动,提升品牌认知度和用户好感。

对于广电而言,通过招商和集市等形式,实现了创收增长,为音乐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音乐节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也为品牌与文化活动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广播电视台户外音乐节的成功,不仅仅是文化活动的成功,更是文化创新与城市赋能的成功。它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创新的活动形式以及与地方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广播电视台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提升开辟了新的道路。

来源:捌零子淇聊音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