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的亚洲杯女单决赛,本应是展现竞技体育魅力的高光时刻,却因部分观众的越界行为蒙上阴影。王曼昱以精湛的球技战胜孙颖莎夺冠,然而颁奖仪式上,当她的名字被念出时,现场却响起此起彼伏的“孙颖莎”呼喊声。面对这一场景,王曼昱在赛后采访中以一句“保护好嗓子”作出回应。这
昨晚的亚洲杯女单决赛,本应是展现竞技体育魅力的高光时刻,却因部分观众的越界行为蒙上阴影。王曼昱以精湛的球技战胜孙颖莎夺冠,然而颁奖仪式上,当她的名字被念出时,现场却响起此起彼伏的“孙颖莎”呼喊声。面对这一场景,王曼昱在赛后采访中以一句“保护好嗓子”作出回应。这句看似温和的提醒,却在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
有人盛赞她“以柔克刚”,既维护了自身尊严,又为赛场礼仪划出底线;但也有人指责她“傲慢怼粉”,认为运动员应无条件包容观众。争议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公众对运动员言行标准的撕裂认知,更暴露出饭圈文化对体育赛事的侵蚀——当胜负之争异化为偶像攻讦,竞技场便成了粉丝宣泄情绪的战场。
今日,浙江日报旗下“潮新闻”以一篇《金牌应绽放在掌声里,而非湮没于饭圈喧哗》的评论文章,将矛头直指失控的饭圈乱象。文章犀利指出,王曼昱的发言实为“对非理性行为的温柔叩问”,而部分粉丝却将善意提醒曲解为“冒犯”,甚至掀起新一轮网络暴力。这种“输不起”的心态,早已超越对体育的热爱,沦为对偶像个人崇拜的畸形维护。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行为并非孤例。从亚洲杯现场干扰颁奖的声浪,到上个月王曼昱遭遇看台辱骂;从网络空间对运动员的恶意诋毁,到其家人被卷入舆论旋涡……饭圈已从“加油助威”演变为“党同伐异”的工具。正如文章所言:“运动员可以坦然接受胜负,但某些粉丝却把失败视为对偶像的亵渎。”
事实上,国乒早已成为饭圈文化的重灾区。去年新加坡大满贯赛中,王楚钦与孙颖莎的混双组合因超高人气成为焦点,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粉丝对教练排兵布阵的指手画脚、对竞争对手的恶意攻击。更荒诞的是,当林诗栋取代王楚钦登顶世界排名后,部分狂热粉丝竟在比赛中为外国选手呐喊,全然抛弃国家荣誉感。
这种“以偶像为中心”的扭曲逻辑,正在改写体育竞技的规则。粉丝们不再关注技术对抗的精彩,而是执着于“谁动了我的偶像”;不再为拼搏精神喝彩,而是忙着用键盘审判“异己”。巴黎奥运会时陈梦遭遇的围攻,如今在王曼昱身上重演,若放任自流,下一个受害者或许就是任何与孙颖莎、王楚钦存在竞争关系的运动员。
尽管国家体育总局自去年起开展专项整治,国乒也解散官方粉丝群、要求队员公开抵制饭圈文化,但现实表明,这些举措仅能治标。粉丝群改头换面成“资讯站”,网络暴力从公开谩骂转为隐秘攻击,甚至出现“越批评越叛逆”的逆反心理——某些粉丝刻意以极端言行标榜“忠诚”,将理性声音视为“对家阴谋”。
“潮新闻”在文章中借游泳冠军潘展乐的清醒发言强调:“真正的支持是为运动员创造纯粹的比赛环境。”但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封群禁言远远不够。当饭圈组织已形成严密的信息茧房,当“为偶像而战”成为部分群体的精神寄托,治理必须深入文化心理层面,既要切断恶意传播链,更需重建公众对体育精神的共识。
竞技体育的魅力,本在于人类不断突破极限的壮美叙事。刘国梁曾说:“国乒队员首先是为国家而战,其次才是为自己。”但如今,某些粉丝的疯狂行径,正将运动员推向“为粉丝而战”的畸形境地。当马龙、樊振东们不得不在赛后反复呼吁“关注比赛本身”,当王曼昱的善意提醒反遭网暴,我们不得不追问:究竟是谁在害怕纯粹的体育精神?
浙江媒体的此番发声,犹如一记警钟。它提醒我们:整治饭圈不能止于“驱散乌云”,更要“重建蓝天”。这需要媒体持续监督、平台压实责任、法律亮出红线,更需要每个观众回归理性——学会为拼搏者鼓掌,为超越者喝彩,而非将运动员困在粉丝织就的黄金牢笼里。毕竟,真正的体育迷都该懂得:金牌的光芒,永远属于那些在赛场上浴血奋战的勇士,而不是看台上喧嚣的“审判者”。
来源:大聪明小波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