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中医诊断的脉诊,记住这一张表,弄懂28脉

摘要:小王迅速走过去,在谢老师对面的椅子上坐下,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谢老师,最近我在学习脉诊时,发现脉象变化的情况有点难以捉摸,特别是在判断脉象的轻重和脉象的变化时,我总是感觉有点模糊。能不能请您详细解释一下脉诊的方法和脉象的变化?”

小王迅速走过去,在谢老师对面的椅子上坐下,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谢老师,最近我在学习脉诊时,发现脉象变化的情况有点难以捉摸,特别是在判断脉象的轻重和脉象的变化时,我总是感觉有点模糊。能不能请您详细解释一下脉诊的方法和脉象的变化?”

谢老师微微点头,放下手中的病历,“脉诊,是我们中医四诊之一,也是最具特色的一项诊断方法。脉象的变化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出现病变,气血流通就会受到影响,脉搏也就会有所变化。其实,脉诊在中国历史悠久,源于古代医学实践,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扁鹊被誉为脉诊的代表人物之一。《史记》记载他通过脉诊知病因,影响深远。脉诊在汉代已广泛使用,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进一步发展了脉诊的临床应用。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是脉学的重要著作,系统整理了脉象和诊脉方法,成为后世脉学的基础。脉学在明清时期逐渐完善,尤其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对脉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脉学不仅在中国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还对其他国家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顿了顿,眼神专注地看向小王,“另外,你要知道,脉诊不单单是通过按触脉搏来判断,更重要的是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了解一个人的身体状况。脉象变化不仅仅能够帮助我们推断疾病的类型,甚至能够预测疾病的进退和预后。”

小王紧紧盯着谢老师,迅速拿起笔开始做记录:“脉象的变化不仅能帮助推断疾病的类型,还能预测疾病的进退和预后……”。

谢老师见他这么认真,继续说道:“脉诊的方法也有很多讲究。首先,脉诊时我们要掌握脉诊的时间。通常来说,每次脉诊都需要观察至少五十次脉搏跳动。脉象是脉搏在不同时间段、不同体位下的表现,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患者的体位,甚至患者的情绪,脉搏都会有所不同。比如患者平躺时脉搏与站立时脉搏会有所差异,这是脉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知识点,二十八种脉象及其代表病证:

浮脉
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似水漂木。
主病:表证、里虚,常见于痨瘵、阴虚、阳气虚。洪脉
脉象:脉体大,来盛去衰,状如波涛。
主病:阳热亢盛,见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等。芤脉
脉象:浮大软,按之中空,如葱管。
主病:失血、伤阴,常见大出血或津液耗损。革脉
脉象:浮大,外坚中空,如鼓皮。
主病:亡血、失精、崩漏等。濡脉
脉象:浮细软,重按不显。
主病:虚证、湿邪病。散脉
脉象:浮而无根,漫无定数。
主病:元气涣散,阳虚不敛,脏腑精气衰竭,常见肾气将绝。沉脉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伏脉
脉象:脉位深伏,内贴筋骨。
主病:实邪内闭、痛极,阳虚厥证。牢脉
脉象:脉位深,坚牢不移,长大弦。
主病:实邪内闭,常见寒邪、积聚等证。迟脉
脉象:一息三至,来去迟慢。
主病:寒证,迟而有力为寒实,迟而无力为虚寒。缓脉
脉象:一息四至,来去和缓。
主病:平人脉象,脉缓而无力为湿病或脾胃虚。涩脉
脉象:脉来艰涩,细迟。
主病:虚实不同,涩而有力为气滞血瘀,涩而无力为气血不足。结脉
脉象:脉缓慢,时而一止。
主病:结而有力为阴盛气结,结而无力为心阳不足。代脉
脉象:脉来迟缓,歇止时间长。
主病:脏气衰微,常见脾气虚弱、心肾阳虚。数脉
脉象:一息六至,来去急促。
主病: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促脉
脉象:脉急数,时而一止。
主病:阳热浊盛、血瘀、虚脱等证。疾脉
脉象:脉急,一息七至以上。
主病:阳极阴竭,元气将脱,见于热病极期或阴虚证。动脉
脉象:滑数,脉如豆,动摇不定。
主病:见于惊恐或痛证。虚脉
脉象:无力,按之空虚。
主病:虚证,阴阳气血脏腑虚弱。细脉
脉象:细如线,按之明显。
主病:虚证、湿证,常见于气血虚损。弱脉
脉象:极软,沉细无力。
主病:里虚气血亏虚,尤见阳气虚衰。微脉
脉象:细软,似有似无。
主病:虚劳损,阳气虚衰。短脉
脉象:脉首尾短,不满部。
主病:短而无力为气虚,短而有力为气壅。实脉
脉象:脉大坚实,举按皆然。
主病:实证,如阳热内盛,食滞等。弦脉
脉象:直长,如弓弦状。
主病:肝胆疾病、痛、疟疾、虚劳等。紧脉
脉象:绷急,左右弹手如绳。
主病:寒证、痛证,阴寒实邪所致。滑脉
脉象:流利圆滑,似盘走珠。
主病:痰饮、食积、实热等,妇人脉滑见孕。长脉
脉象:脉长直,超出寸关尺三部。
主病:邪气有余,常见肝阳亢盛、阳热等。

来源:言身医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