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思维僵局:用素材与思考点燃创意火花

摘要:在这个信息如洪流般奔涌、创意价值日益凸显的时代,我们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困境:面对一个问题,或是想要表达某个观点时,脑袋里一片空白,毫无想法可言。很多人为此苦恼不已,觉得灵感似乎总是偏爱他人,与自己绝缘。然而,真相往往很简单,没有想法,是因为你的素材太少,思考得太


在这个信息如洪流般奔涌、创意价值日益凸显的时代,我们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困境:面对一个问题,或是想要表达某个观点时,脑袋里一片空白,毫无想法可言。很多人为此苦恼不已,觉得灵感似乎总是偏爱他人,与自己绝缘。然而,真相往往很简单,没有想法,是因为你的素材太少,思考得太少。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思维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这些知识经验就如同搭建思维大厦的砖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素材。当我们积累的素材足够丰富时,大脑才有更多的“原材料”去进行加工、组合、联想,进而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而思考则是将这些素材进行整合、提炼的“加工工序”,缺乏思考,即便素材堆积如山,也不过是杂乱无章的堆砌,难以形成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路。



以当下热门的短视频创作领域为例,据相关数据统计,短视频平台上每天的新发布量数以百万计,但真正能够脱颖而出、收获大量关注的优质内容却只是少数。那些爆款短视频的创作者们,无一不是有着丰富的素材储备并且善于思考的。比如美食类短视频创作者,他们并非只是简单地对着镜头展示做菜过程,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各种各样的食材知识、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独特的烹饪技巧以及食客们的口味偏好等素材,然后通过深入思考,将这些素材巧妙融合,或是以幽默风趣的讲解方式,或是以挖掘美食背后故事的情感路线,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内容。像有的创作者会在介绍一道传统家乡菜时,穿插讲述自己小时候与这道菜相关的亲情故事,把美食与情感相连接,引发观众的共鸣,从而让视频获得高点赞量和广泛传播。反观那些缺乏素材积累、不做深度思考的创作者,往往只能千篇一律地重复常见的做菜步骤,毫无亮点可言,自然很难吸引观众的目光。



再看写作领域,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新书出版,但能成为畅销书、被读者津津乐道的却凤毛麟角。以小说创作为例,那些优秀的作家们都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也就是丰富的素材库。路遥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亲自深入到煤矿、农村等基层生活场景中,去了解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喜怒哀乐,收集了大量真实生动的故事素材。同时,他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对这些素材进行筛选、加工,从人物性格塑造到情节架构,从时代背景刻画到主题思想升华,都融入了自己深刻的思考,这才创作出了这部震撼人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经典之作。而一些初出茅庐的写作者,由于生活阅历有限,平时又不注重素材的收集,缺乏对生活现象的思考,写出来的作品往往情节空洞、人物形象单薄,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科技发明领域,同样如此。就拿智能手机的发展来说,最初的手机功能单一,仅仅是满足人们基本的通话需求。但众多科技研发人员不断收集各类相关素材,从电子元件的性能提升、用户对便捷操作的需求反馈,到不同行业对移动办公、娱乐功能拓展的期待等,将这些素材汇总后,经过反复思考、不断试验,才有了如今功能强大、集多种应用于一身的智能手机。如果研发人员闭目塞听,不积累新素材,不进行深入思考,智能手机又怎会有如此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呢?

不仅如此,在日常工作中的职场人也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在团队讨论方案或者头脑风暴时,有的人总能侃侃而谈,提出新颖且可行的想法,而有的人却只能默默坐在一旁,毫无头绪。那些能提出好想法的人,往往平时就注重知识的积累,会主动学习行业内的前沿案例、了解不同项目的实施情况等素材,并且善于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而那些缺乏素材和思考的人,在需要创新思维的关键时刻,就只能陷入思维的僵局。

如果你常常觉得自己没有想法,不要抱怨灵感的吝啬,不妨从现在开始,用心去积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拓宽自己的素材库,同时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让思维的齿轮加速转动。无论是在创作、工作,还是生活的各个方面,只要素材够多,思考够深,相信你也能打破思维的桎梏,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创意之花,在这个需要创新思维的时代里留下独特的印记。

来源:神奇小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