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十亩园小学将“微宏”办学愿景融入育人全过程,让“老学校”迸发“新动能”

摘要:从黑虎泉出发,步行5分钟便可到达济南市十亩园小学。同老城区的不少学校一样,这所藏于老巷之中的老牌名校,是一所典型的“微型”学校,1500多名师生共同生活在只有8.18亩的校园里。

从黑虎泉出发,步行5分钟便可到达济南市十亩园小学。同老城区的不少学校一样,这所藏于老巷之中的老牌名校,是一所典型的“微型”学校,1500多名师生共同生活在只有8.18亩的校园里。

如何让这所有着60余年办学历史的“微型”学校,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创新突破、焕发生机?十亩园小学“立微向远”,将“微宏”办学愿景融入办学实践,在“微”中求精求实,在“宏”中求博求活,打造出“无边界、融世界”的课程体系,擦亮了开放融通的育人品牌,明晰了追光少年的“毕业生形象”,在一项项“尽精微、致广大”的实践探索中描绘出有情怀、大格局、向未来的“十亩愿景”画卷,也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找到了“破题”之道和不竭动力。

学生们在心理课上玩游戏棋。

学校邀请农业专家进校园,指导学生劳动实践。

家校团体活动

立微向远、花开十亩

“微宏”愿景融入办学实践

十亩园小学创建于1963年,伴随着国家的进步、教育的改革,一路与时代同行,积淀了深厚的情怀与底蕴。然而,近年来,学校也因场地空间有限、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遇到创新动能不足的发展瓶颈。

“我刚到学校的时候,教师的平均年龄是48岁,12名领导班子成员中仅有3位比我年轻。而且学校场地小,大大限制了很多活动的开展。”十亩园小学校长王玉秀坦言。自2021年8月就任后,她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拓展这所“小”学校的育人空间、如何激发这所“老”学校的活力。

王玉秀在多次走访调研后,内心豁然开朗,“校舍虽微,但教育的视野可以无限大”。学校西邻护城河、黑虎泉、解放阁,南靠千佛山,居于其间,连接着古老与今朝、历史与现代。她深刻挖掘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微”的内涵——起于微处心怀大志,关注微处成事在胸,在新发展阶段立足实际确立了“微宏教育”的办学思想。

在她看来,“微宏向远”蕴含着这样的教育哲学:微是要脚踏实地,宏是要仰望星空;微是要从平凡小事 做 起,宏是要涵养高远 志 向;微是独善其身,宏是胸怀天下;微是先做好自己,宏是成就“大我”。

具体到十亩园小学,“微宏教育”表达了一所已过甲子之年的老学校立微向远、胸怀未来的教育志向和愿景。“微”有“细小”“精妙”之意,“微”教育是“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的思想体现,是将教育形式“化大为小”、将教育内容“化整为零”、让教育效果“零存整取”的育人格局。“宏”有“宏大”“集成”之意,要重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和新航标。

在“微宏教育”的办学思想下,学校进一步确立了“微处绽放、花开十亩”的办学理念,“志存高远、逐光而往”的校训,“从微小处走向大未来”的学校精神和“踏实每一步、微宏行向远”的校风,激励师生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从平凡小事做起,立高远志,怀天下情,在“微”中求精求实,在“宏”中求博求活。

“以办学理念引领办学实践,是我们迈向教育理想的第一步。”王玉秀坦言。

办学理念的“重置”,让学校育人品质再次驶入“快车道”。

就这样,“微宏教育”办学思想开始融合于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办学理念自上而下、办学实践自下而上的立体体系。

学校把“立微向远”充分贯彻于办学之中,加快育人顶层设计,以“微文化视域下的微教育”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打造了以泉畔课堂、心理健康、基于陶行知“六大解放”的劳动课程为特色的“微课程”群;建设了校社相融的“微德育”体系;开展议题式“微教研”模式;积极推进儿童民主的“微光议事厅”、服务意识的“微光志愿站”、立德树人的“时事微播报”等项目建设,开启了学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十亩有界、空间无限

“泉畔课堂”让成长有了更多可能

9月27日,十亩园小学“泉畔课堂”准时开课。学生们拿起小板凳,带上课本与乐器,来到黑虎泉畔,上了一堂别样的“泉边音乐课”。

课堂之上,学生们与泉水为伴,感受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美。学生们的精彩表现,不仅吸引了诸多市民驻足观看,更赢得了前来观摩的福建省福州市卓越教师的高度评价。

这种体验,不仅让学生们在欢乐中提升了音乐素养,也让他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学生们还学会了如何聆听彼此,体验了在合奏中找到和谐共鸣的愉悦。”音乐教师张彦介绍。

作为离黑虎泉最近的一所学校,2022年9月29日,学校第一次将课堂搬到黑虎泉畔,“立微向远 融通未来”的教学改革也从这里悄然启动。

“打造‘泉畔课堂’是学校落实新课标、迈入新征程、绘就新图景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打造‘无边界、大空间’融通教育的重要路径。”学校教科室主任盖娟秀介绍,黑虎泉畔楼台亭阁、曲径拱桥,诗情画意、胜似江南;这里有看不够的景,讲不完的故事,吟不尽的诗文……“正是一本立体的教材,一个无边的课堂,可以说‘十亩有界、空间无限’”。

打破教室天花板,走出校园围墙,走进“泉畔课堂”,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学生们一下子就爱上了。

现如今,“泉畔课堂”已成为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学校全学科探索了“泉畔课堂”的不同课型与模式。如语文的吟诵课、数学的实践课、英语的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的“泉文化”活动课、校本课程国际象棋的对弈课、科学的探究课等,均在泉畔开课。

“泉畔课堂”的开设,让学校对“课堂”的概念进一步拓展。“泉畔”不仅指学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指学校立足泉畔,打开校门所建构的无边界、大融通的立体教育资源“大课堂”。基于此,学校又确立了“微+”育人模式,创建“泉畔微+”德育品牌,以微宏视野,构建“无边界、大空间”的沉浸式、参与式、项目式德育样态。

学校依托泉畔位置资源,从人文历史和城域社会两个维度不断挖掘、充盈“资源圈”,使资源的半径轨道不断延展。在学校发起的“微爱行动”地图活动中,“泉畔取水点地图”“亲子绕泉跑路线图”“红色礼敬路线图”等打卡地图,以实践性方式,让学生们沉浸于丰富的泉畔资源大课堂中。在公益专题“泉畔微课堂”中,学生们自主申报开讲专题,以“十亩学子开讲啦”为题,在泉畔进行专题公益讲课,如“邮票与邮票里的济南”“济南地名文化”“古建筑的印记”等。

“最开始,面对市民的围观与拍摄,学生们是有点不自在。”盖娟秀介绍,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变化悄然发生。学生们走到校外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索,在开放的课堂上,思维被彻底打开,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在实践中感知了社会,懂得了感恩。

微光润心、融合育人

擦亮心理、科学、劳动等多张名片

“永远热爱,永远快乐。”“越努力,越幸运”……走进十亩园小学,彩绘心语的展示墙上,都是学生自己的绘画作品。

“每学期,学校都会进行心理绘画测评,同时组织1—6年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机筛工作,建立学生电子档案。通过静态、动态观察,初步诊断、分析学生心理状态,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助力学生成长。”学校“桐心园”心理工作室负责人、专职心理教师陈万霞介绍。

这期间,面对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她们坚持给孩子做心理沙盘,并通过写信的形式与孩子交流,一步步打开了孩子的心结;面对“厌抗学”的孩子,她们坚持天天去家里叫孩子来上学,最终让孩子从不愿上学变成了主动来上学。

正是这份坚守与付出,让学校的“微光润心”心育品牌越擦越亮,以心理、关爱、健康为核心,形成了以“‘桐’心向荣、大爱微行”为宗旨的“五向微行”心理健康融合育人模式。学校多次荣获“山东省心理健康先进学校”称号,并成为山东省学习心理研究重点实验区学校、山东省中医药大学心理专业实习基地。如今,陈万霞和孙蕙两位老师更是发挥带动辐射作用,不仅加入了济南市历下区“心助力”志愿服务队,还前往各区县甚至省外其他地市送教送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传递到更多学校。

“微宏教育”的推进,让学校的各项工作百花齐放。

虽然已入冬,但十亩园小学的校园里依然是色彩缤纷,尤其是南墙边的一排“菜花”,如同一朵朵大花开得正盛。

而这也是学校劳动教育结出的丰硕果实。

如何让在城市中生活的学生参加“接地气”的劳动实践,学校从“解放空间”的角度,建立起“校域—景域—社域”的“微领域”劳动场域。

校内,学校构建起若干劳动“微领域”,明确每个“微领域”的劳动任务,实施“劳动承包制”,由多种方式构成的项目组进行“微领域”内的设计、建设、管理、运营、展示、演讲、介绍等“自主型”劳动。

校外,学校围绕景域,开展“服务型”项目化微领域劳动实践;聚焦社域,创设“社会型”项目化微领域劳动情境;做活家域,倡导“生活型”项目化微领域劳动样态。同时,学校引入“项目化学习”,基于“开放”理念,打造了校内外结合的沉浸式、项目式、情景式的劳动体验、实践空间,让真实的劳动在真实的场域中真实“动起来”。

学校也逐渐构建起了基于陶行知“六大解放”的“1+N+X”小学劳动教育体系,以“激趣、生趣、化趣”为一个循环反复的劳动实践全过程,通过“六大解放”基础上的“N”种策略,形成“一贯、一致”的开放式劳动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

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发挥

校域优势,融通校内外,建立“科学+”协同育人链,构建并打造以“15分钟科教圈”为项目引领的课程与实践体系,推进科学教育向实、向广深入。

“15分钟科教圈”资源主要包括“1+20+N”。“1”是学校层面的“科创资源开发中心”,进行校域资源与课程的顶层规划、实施指导。“20”是梳理校域资源中的20个科学教育场馆资源,以学生出校步行约15分钟可到达的科普场域或空间为标准形成“科学教育校域资源清单”。

“各年级各班学生可以依托清单开展相应的科学实践活动。”盖娟秀介绍,同时,学校积极联系大中专院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场、公益机构等,形成N个校级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创造性地开展科学实践育人活动。

日前,学校顺利获评济南市首期中小学科学教育引领校、历下区少年科技俱乐部,并荣获历下区科学教育系列展示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融通“视”界、志存高远

十亩少年的成长图鉴立体可见

“十亩学子应该做有梦想的追光少年,做乐行动的追光少年,做有担当的追光少年。在任何时侯都能对自己说:再试试、再努力,不怕输、不退缩,我加油、我可以!”

2023年11月4日,在建校六十周年之际,学校正式发布“十亩园小学追光少年毕业生形象”:心有一束光——树根基、立志向;循光而前行——肯努力、长才干;

微光可成炬——负责任、

有力量,勾勒出了十亩少年的成长图鉴。

对学校而言,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回答得越是清晰、具体、形象,就越能凝聚广泛的共识,引领学校将教育价值转化成具体可感的教育细节。

“毕业生形象”是十亩园小学育人目标的清晰化、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述,是国家育人目标、国家情怀的学校表达,也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教育根本之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学校刻画。

“十亩园小学追光少年的具体形象,是学生成长的蓝图与轨迹。”学校副校长蔡頔介绍,学校希望每一名学生不仅能够基础扎实、志向远大,更能够积蓄力量、锻炼本领,有能力担负起祖国未来建设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同时,学校围绕每一个关键目标,为其提供适合的课程,让其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学校以”毕业生形象”为实施路径,依托《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评价量表,让学生评价更立体、更精准、更有导向性,全面、完整地指向学生的综合成长、多元发展。

只有“看见”学生,教育才会发生。

“以‘毕业生形象’映亮每个学生的成长、照亮每个学生的梦想,这是我们理想的教育样态。”蔡頔坦言。

然而,“毕业生形象”转化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实践,需要通过全过程、全场域、全课程的推动。

为此,学校基于微宏教育观,确立了立微向远、融通大“视”界的“全域教育,共同成长”的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思路,同时依托地域资源,打造“泉畔微+”全域德育品牌,让教育基于学校,走出学校,形成“大”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中心,注重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和“大”学校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注重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联系)融合的“大教育”观,引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真实成长。

现如今,学校“立于微处 向大未来”的办学宗旨已经逐渐深入人心。随着“泉畔微+”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的扎实开展,十亩园小学将继续探索把“追光少年”的六大育人目标融入课堂、融入每一堂课,引导教与学。同时,努力构建一个“无边界、大空间”的沉浸式、参与式、项目式德育新样态,培养更多“树根基、立志向,肯努力、长才干,负责任、有力量”的追光少年。

来源:舜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