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 月 5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3 月 5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怎样更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间大量涌现的中国科技力量有哪些思考与启示?“两会微访谈”邀请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 程俊杰研究员做客直播间进行分析解读。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程俊杰认为,新质生产力最显著特征就是创新,涵盖技术、业态、管理和制度等多个层面,其中技术与业态层面的创新尤为关键。回顾历次工业革命,无一不是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生产力发展。以史为鉴,如今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路口,中国要想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占得先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主动权,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必由之路。
展开剩余71%如今在科技领域,中国已从曾经的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十四五”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创新现象不断涌现。从DeepSeek 的大火、人形机器人走红到量子计算原型机 “祖冲之三号” 成功构建打破世界纪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日渐成熟。程俊杰表示,从这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可以总结几点重要经验。一是改变技术路径,如 DeepSeek 采用混合专家架构,区别于 GPT 的 Transformer 架构提升学习效率。在已有基础上大力推进创新,求新求变才能赢得发展先机。二是强化技术积累,DeepSeek 的研发团队对国外先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动态掌握清晰,知己知彼,动态提升。只有深厚积累才能厚积薄发。三是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国之重器研发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无论是集中力量攻关还是分布式创新,背后都有新型举国体制作为坚实后盾。四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国庞大的市场不仅为企业创新提供了试验场和丰富数据,还能形成正向激励的良性循环。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总书记强调,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根基,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开辟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
传统产业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明了方向,即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程俊杰认为,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母体,为其提供需求和场景,如今大火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式因传统产业需求得以真正实现产业化。站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更要注重 “可感可及”,要发挥需求对创新的驱动作用,更要促进创新技术的扩散和应用,强调创新的落地性和应用性,关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赋能,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规模增长潜力巨大。以具身智能为例,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5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 53 亿元,同比 2024 年翻倍增长;到 2029 年,市场规模或将达到 750 亿元,占世界总量的 32.7%,位居世界第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从 2024 年的 “积极培育” 到 2025 年的 “培育壮大”,程俊杰认为,这一变化体现了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效,培育了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新型储能、前沿数字科技等产业快速发展。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需要良好的培育空间。程俊杰认为,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完善创新生态,推动企业良性竞争,整治不良竞争。具体而言,一是引导与宣传教育,在当前国际环境变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引导企业选准赛道,精准发力,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鼓励在各类新兴领域打造“独角兽”企业。二是分类施策指导,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研发阶段协调概念验证、对接创新资源,给予全周期政策扶持。三是注重场景驱动,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开发各类场景,吸引企业发展。四是化解结构性矛盾,支持企业发展的同时,警惕资本无序扩张引发泡沫,以包容的政策导向解决产业发展共性问题。
当下,大量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为匹配创新发展需求,需要更好的机制为人才和资源流动聚合提供平台与通道。只有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真正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江苏新闻广播
《先锋观察》节目组
编辑:小鱼儿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