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艾菲的善心萌芽于童年。1989年出生于杭州富裕家庭的她,从小被父母教育要心怀善意。小学三年级时,她为患白血病的同学捐出零花钱,但男孩最终因找不到骨髓配型离世。这件事让她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在心中埋下了“用行动守护生命”的种子。18岁成人礼后,她瞒着父母
许艾菲的善心萌芽于童年。1989年出生于杭州富裕家庭的她,从小被父母教育要心怀善意。小学三年级时,她为患白血病的同学捐出零花钱,但男孩最终因找不到骨髓配型离世。这件事让她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在心中埋下了“用行动守护生命”的种子。18岁成人礼后,她瞒着父母第一次献血,并在此后坚持每半年献血一次,累计献血量达4400毫升。
2009年,20岁的许艾菲在献血车旁看到“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生命”的宣传海报,毫不犹豫地留下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尽管她知道配型成功率不足十万分之一,但她始终相信:“若有一天需要我,我一定站出来。”这一等就是8年。
2017年5月2日,28岁的许艾菲接到浙江省骨髓库的电话,告知她与一名15岁白血病男孩配型成功。电话中那句“我愿意”脱口而出,但挑战才刚刚开始。医生告知她体重不足(仅100斤),需增重至104斤以上才能捐献。从小饮食清淡的她开始“疯狂进食”:一日五餐、吞肥肉、喝高热量饮品,甚至因油腻食物频繁呕吐。与此同时,她每天骑行20公里锻炼体能,三个月后成功增重10斤。
更大的考验来自连续4天的“动员针”注射。这种促进干细胞生成的药物引发低烧、骨痛和失眠,许艾菲的双臂被扎成“马蜂窝”,但她始终用幽默化解痛苦:“就当骨头在蹦迪!”
2017年9月12日,许艾菲躺在浙江省中医院病床上,双臂插入针管,开启长达5小时20分钟的造血干细胞采集。血液经9次体外循环,最终提取出198毫升混悬液。为消除公众对骨髓捐献的误解,她全程直播并调侃:“比献血多躺会儿而已!”直播间涌入1.6亿人次观看,14万点赞将“骨髓捐献不可怕”送上热搜。
这场直播颠覆了传统认知。过去人们以为捐献需要“敲骨吸髓”,实际现代技术只需外周血采集。许艾菲用亲身经历证明:捐献后仅需休息一周即可恢复正常,且不会影响生育。
按规定,捐献者与受捐者两年内不得见面。但2018年,男孩因术后抑郁拒绝治疗,许艾菲破例前往天津探望。16岁的种发展跪地痛哭:“我的命是姐姐给的!”这个曾因化疗瘦到80斤的山东少年,如今体内流淌着她的血液。
许艾菲轻抚男孩肩膀:“我们已是血脉相连的姐弟。”得知男孩家庭为治病欠债150万元,她悄悄留下慰问金,并持续资助其康复。男孩在镜头前承诺:“等我长大,换我守护姐姐一辈子!”
捐献事件让许艾菲获誉“浙江最美小姐姐”,但她拒绝商业代言,转而成为中华骨髓库公益大使。她建立志愿者社群,用“我行你也行”的口号鼓励3万余人登记捐献。面对临时反悔的捐献者,她公开呼吁:“清髓后的患者就像拆掉防火墙的电脑,弃捐等于杀人!”
2020年结婚后,许艾菲与丈夫共同资助山区儿童,并开办流浪动物救助站。如今36岁的她常说:“救一个人,就是救一个世界。那个男孩活着,我的生命也有了双倍意义。”
来源:爱养花的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