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北京奥运会上,当他意气风发地担任第140棒火炬手时,谁又能想到这竟是他人生的最后高光时刻?
谁能想到这位在央视创下"零失误3000场"记录的主播传奇,会在48岁就悄然离世?
谁能想到这位被誉为"国嗓"的播音泰斗,晚年连吃药都要靠麻醉剂?
他是罗京一个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的男人。
2008北京奥运会上,当他意气风发地担任第140棒火炬手时,谁又能想到这竟是他人生的最后高光时刻?
而这一切的背后,还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是的这个秘密就发生在罗京生命的最后时光里。
2009年的初春北京还带着几分寒意。
罗京的48岁生日宴却是满屋的欢声笑语。
谁能想到这位曾经稳重大方的"国嗓",此刻竟像个孩子般开怀畅聊。
病床上的他精神异常亢奋,眼里闪烁着久违的光芒。
一会儿跟老友们侃侃而谈,一会儿又和妻子刘继红聊着重返播音台的梦想。
"等我好了一定要讲出最美的新闻!"他的声音依然浑厚有力。
然而命运总是如此捉弄人。
短短7天后的清晨,医院的走廊里突然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
罗京突发病危生命体征急剧下降。
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展开了最后的抢救。
40分钟整整40分钟。
心电监护仪上的线条依然固执地保持着水平。
这一刻整个病房陷入了可怕的寂静。
消息传出后他的生前好友、央视主持人王宁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
他要在新闻联播中宣读这位老友的讣告。
排练时王宁的声音一次次哽咽。
即便是正式播出时,他依然强忍泪水,才完成了这痛心的播报。
这个消息像一阵风,瞬间传遍了全国。
短短几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超过4万人自发来到北京。
他们想送这位播音界的常青树最后一程。
中央电视台特别成立了悼念委员会,给予了最高规格的追悼仪式。
炎炎夏日追悼现场却弥漫着沉重的气氛。
每个来悼念的人眼里都噙着泪水。
他们说:"罗老师,一路走好。"
"您是央视最帅的男主播,是我们青春里的记忆。"
"您的声音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就在这位主播离世前一年,他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起落。
2008年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一年。
作为央视的金牌主播,罗京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
这可是他从业二十多年来最光荣的时刻啊!
可就在例行体检时,医生的脸色突然变得凝重。
"罗先生您的淋巴癌已经到了晚期,必须立即住院治疗!"
这晴天霹雳般的诊断结果,让罗京愣在原地。
但他很快镇定下来,恳请医生为他保守这个秘密。
"让我完成火炬传递的使命,这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就这样他强撑着病痛,脸上依然挂着招牌式的温暖笑容。
当他高举火炬迈着稳健的步伐时,没人知道他已经几天没合眼了。
连最亲近的家人都被他瞒在鼓里,只当他是工作太累。
任务完成的那一刻,他长舒一口气默默住进了医院。
从此他的生活成了与死神赛跑的日子。
无情的化疗让他饱受折磨,全身布满了溃疡。
吃一片药都痛得要命,不得不依靠麻醉剂来缓解痛苦。
但即便在这种状态下,他还是坚持关注每天的新闻。
"等我好了我还要回播音台。"他总是这样对前来探望的同事说。
每当家人红着眼眶看他时,他反而笑着安慰他们。
"别担心我可是'零失误'的罗京啊,这点挫折算什么?"
谁能想到这么乐观的他,内心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这位"国嗓"用生命诠释着什么是新闻人的担当。
但你可能想不到,这位播音界的传奇,最初与播音事业竟是个美丽的意外。
1979年18岁的罗京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北京男孩。
那会儿的他性格随和,说白了就是个没啥大志向的年轻人。
谁能想到就因为陪朋友去北京广播学院考试,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了。
朋友没考上他这个"陪考生"却意外被选中了。
从零基础到"学霸",罗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天赋+努力"。
班里30个同学大多都是新闻行业的老手。
而他就像张白纸,啥都不懂。
但这个爱穿白衬衫的男生硬是凭着一股韧劲,愣是从"倒数第一"逆袭成了优秀毕业生。
毕业那会儿央视一眼就相中了这个稳重的小伙子。
谁知道他用短短两年就杀入"央视三巨头",跟赵忠祥、宋世雄这些大咖平起平坐。
不过啊这位"最帅男主播"的终身大事,可把家里人愁坏了。
24岁了还是单身狗,在那个年代可真是"大龄青年"了。
结果缘分这东西,说来就来。
在母校看望恩师李钢时,他遇见了师妹刘继红。
那会儿的刘继红,就跟追星一样抓住机会就问这问那。
从此罗家多了个每天准备润喉茶的贤内助。
1996年罗京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他成为了央视新闻首次直播的主播。
要知道那可是真刀真枪的直播啊,一点差错都不能有。
台里那么多老资历,最后却选了他。
事实证明这选择太对了。
罗京不负众望以超乎想象的稳定发挥,开创了新闻直播的新纪元。
同年他和刘继红迎来了爱情的结晶——小名"疏桐"的儿子。
这个名字来自古诗《蝉》,寄托着父母对孩子品德高尚的期望。
如今罗京离开我们已经14年了。
但每当深夜打开电视,仿佛还能听到他那标志性的浑厚嗓音。
短短48年的人生,他用实力诠释了什么是"国嗓"的分量。
3000多次零失误的播报背后,是无数个挑灯练习的深夜。
即便生病期间他也从未放弃对新闻事业的热爱。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话:敬业,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骨子里的坚守。
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主播们或许不再需要像罗京那样追求"零失误"。
但他留给我们的,是对职业的无限热忱。
是那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职业精神。
每个见过罗京的人都说,他就是个"干实事"的人。
不爱炫耀不搞噱头,就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条新闻。
他用生命诠释了:最美的语言,不是华丽的词藻,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所以当超过4万人自发为他送行时,我们终于明白。
这不仅仅是在送别一位播音员,更是在告别一个时代的标杆。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他最后的微笑依然那么温暖。
就像他念出的每一条新闻一样,温暖而有力量。
这或许就是他最后想告诉我们的:"好好活着,诚恳做事。"
没有人能打败时间,但总有人能在时间里留下不朽的痕迹。
罗京就是这样一个人。
人间有耳必有回响。
"这里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这句话永远定格在了他48岁的年华里。
来源:郭艾伦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