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恶性事件频发,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心理按摩”?

摘要:仅短短两个月,接二连三的人间惨剧震撼着社会的神经,人们在无比痛惜之余,也对社会根源问题的反思愈加迫切。我们不禁疑惑,这到底是偶发性的事件,还是社会深层矛盾的一次集体爆发?

王丹琪 | 文

网络 | 图

2024年即将进入尾声,然而近期社会上却发生了一连串令人震惊的“恶性”伤人事件,引发各界较大关切。

仅短短两个月,接二连三的人间惨剧震撼着社会的神经,人们在无比痛惜之余,也对社会根源问题的反思愈加迫切。我们不禁疑惑,这到底是偶发性的事件,还是社会深层矛盾的一次集体爆发?

社会焦虑与不满:压抑的情绪“开关”

在这些恶性事件的背后,似乎有着一股无法被忽视的社会焦虑感在撩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事件并非“孤岛”,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无论是个人经济纠纷、口角纠纷,还是对财产分割的不满,这些看似偶然的个人冲动行为,实际上都指向了一个关键问题——社会压力和心理问题的累积。

在经济持续下行的大环境下,很多人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感到力不从心,经济压力与生活压力叠加,加剧了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尤其是一些在事业和家庭中遭遇失败的人,他们会感觉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甚至可能认为暴力是唯一能够发泄不满的途径。

在这些人眼中,社会对他们并不“公平”,社会既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机会,也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权益。对于他们来说,这种“不公平”的感知逐渐转化为一种压抑的愤怒,当这种愤怒累积到一定程度而又无处伸张的时候,他们便开始选择以暴力的方式发泄。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情感困境。尤其是在一些低收入群体和社会边缘人群中,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隐患。生活的艰难与现实的无奈,逐渐让他们产生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抵触,甚至认为自己所遭遇的一切苦难,应该通过暴力的手段去“复仇”。

从个体到集体:

陌生人时代的社会信任危机

恶性事件的频发,暴露出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戾气”与“暴力文化”。在信息高速流通的背景下,个体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传统人文关怀精神,并在理性的指导下争取个人自由、谋取个人利益、实现个人价值,这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淡漠、怀疑和猜测,社会日益走向人际情感淡漠的陌生人社会,而这构成了诱发极端行为的土壤。

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现代社会中的“孤立感”与“绝望感”往往是引发暴力行为的重要因素。然而,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心理疾病干预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许多处于困境中的人,由于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一切,而暴力则成为他们宣泄不满的唯一方式,最终走向极端。

法律与道德:对暴力行为零容忍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这些恶性事件背后有何社会因素,暴力本身都是不可容忍的,不能因一些所谓的深层原因,模糊这些人暴力报复社会的本质。无论是因经济纠纷、家庭矛盾还是心理失衡,恶性行为的发生,都是对社会道德底线的挑战。

有网友表示,“不管一个人的境遇如何,不管他曾经历了什么,他一旦选择向手无寸铁的无辜者伸出犯罪的黑手,就应该为自己的残忍付出沉重的代价。”无辜者的生命与安全,不能因他人的不满而受到侵害。

恶性事件的频发,暴露了当前社会中个人与社会、情感与道德之间的复杂互动。在这其中,社会的经济压力和个体的心理压力无疑是导致暴力行为的重要因素。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将这些事件视为偶发的个人事件。它们更多的是社会焦虑、情感压抑、心理缺失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在反思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采取实际行动来预防和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

首先,提高公共安全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是当务之急。公共场所的安全检查、完善的信息监测与预警系统、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都是提高公共安全的重要措施。同时,加强法律的威慑力,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服务是必要的。社会在维护法律和秩序的同时,更应注重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公众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主流媒体的监督能力恰能突破基层治理中的一些顽固问题,为社会治理的改进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主流媒体还具备一种“宣泄阀”的社会功能,能够为公众群体提供一个可控且健康的情绪宣泄出口,从而帮助缓解社会压力,实现风险的平稳化,进而减少社会危机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用理性和爱心去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告慰那些逝去的生命,给生者以希望和信心,让社会重新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

新浪微博:JR观察

百家号:JR视角

来源:JR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