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武汉双年展以“城市流体”为主题,全展设立“文脉探源” “边界交汇” “微光探寻” “未来编码” “生灵之境”五个展览板块,其中“未来编码”单元由CAC策划,并由张尕、毕昕与曹佳敏三位策展人领衔共同完成。
武汉双年展
2024武汉双年展以“城市流体”为主题,全展设立“文脉探源” “边界交汇” “微光探寻” “未来编码” “生灵之境”五个展览板块,其中“未来编码”单元由CAC策划,并由张尕、毕昕与曹佳敏三位策展人领衔共同完成。
作为本届武汉双年展中全球媒体艺术前沿探索的集中呈现,“未来编码:感知者的信号”单元试图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感知框架,感知意识作为弥漫在万物中的存在,追问技术如何重塑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在人类与非人类实体之间如何构成一种生成流变的系统关系。同时,“编码”也从技术术语拓展为一种隐喻,超越了数字技术领域,渗透到生命的构建和气候的变化之中,揭示数字流变与水体、气候等自然流动的共通性,并借此重构观众对生命、感知的认知边界,并在非线性的展览设计引导观众思考编码在更广泛语境下的意义。
凤凰艺术与“未来编码”板块策展人毕昕、曹佳敏展开对话,共同讨论从科技艺术拓展着艺术创作边界的同时到人机协作对未来城市的重构感知,当代码成为新的“流体”,人类如何在技术的浪潮中锚定坐标?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相关报道。
2024武汉双年展现场,“未来编码”单元
2024武汉双年展以“城市流体”为命题,将科技与艺术的碰撞推向新的维度。作为五大核心板块之一,“未来编码:感知者的信号”单元如同一场数字时代的预言——在这里,算法生成的诗意图像与人类创造力交织,编码构成的“数据流”与武汉江河的“水文脉络”形成奇妙互文。
“未来编码:感知者的信号”单元在本届武汉双年展中集中呈现了全球媒体艺术的前沿探索,为观众提供了一场兼具思辨性与沉浸感的视觉盛宴。展览由CAC策划,并由张尕、毕昕与曹佳敏三位策展人领衔共同完成,旨在探索一种混合了生物湿件、矿物硬件、数码与环境能量的感知力,并进一步追问编码及转码在激活不同实体的知觉、情动与能动力之可能性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Q
可以谈谈您关于“未来编码”板块的策展理念吗?
毕昕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技术包围的环境中
我们将2024武汉双年展媒体艺术板块“未来编码”的标题定为“感知者的信号”,就是想去探讨万物中不同于人类的感知方式。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被很多技术包围的环境之中,比如日常使用的手机、AI产业的兴起等等,在某种程度上都塑造着我们去感知这个世界的方式。基于这样的时代环境,在这次展览中,我们会更关注以技术为中心的感知方式。
曹佳敏
数字流变与水体流变有共通性
2024武汉双年展现场,“未来编码”单元,武汉美术馆供图, 黄致益摄
我们希望通过展出的一件件艺术作品,将“感知”的概念放大,不仅仅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感知,还需要更多地去思考其他生命体是怎么进行感知的,以及技术如何改变这些生命体的感知。所以,在2024武汉双年展的“城市流体”主题之下,我们这个板块在策划中更多突出“数字”“编码”元素。数字的流变与河体、水体的流变之间其实存在着某种共通性。可以说,“编码”的概念可能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语境当中,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技术领域内的术语,它可能还会存在于生命的构建当中、气候的变化当中。
Q
作为策展人,您希望观众能够从展览中获得什么样的信号和感知?
毕昕
希望观众自己构建一个河流地图
2024武汉双年展现场,“未来编码”单元,武汉美术馆供图
这个板块我们希望去扩大对于感知、对于生命、对于流动这样的一些概念的定义,所以更希望观众去获得自己对于感知的新的理解和体验。走入这些作品,并且去思考、去投入、去体验。在展览设计当中,本身虽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流动的线,但在不同区域当中的作品之间其实也是有关联的,它不是必须“从一个点走到另外一个点”的一种观看路径,我们也很期待观众能够在这个展览当中发现隐藏在作品之间的关系,然后在自己的脑海当中可能构建出一个非常复杂的河流或者是支流的地图。
Q
具体到参展作品的选择上,策展人有哪些考量?请为读者分享几件代表性参展作品吧。
曹佳敏
四个维度展演技术如果编码感知
马塞尔·匝斯·萨格(Marcel Zaes SAGESSER)《闲置模式(噪音)》
在这一板块,作品探索的不只是技术媒介如何渲染了我们今天的物质现实与精神世界,还实验性地展演着技术媒介如何成为我们新的感知力,如何在编码与转码间激活知觉与感性能力,以此为触角去连接周遭的环境,并理解他者的存在方式。
在作品的选择上,我们从四个维度去切入:
首先,我们希望通过一部分作品,让观众感受到技术物本身所拥有的亲生物性——我们今天一直在讨论的全自动化、机器人是否拥有意识,即是这种亲生物性的体现,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生长逻辑与过程。
邱宇《微·声》
其次,有一部分作品,观众可以从中看到艺术家通过代码与传感器将我们周遭环境中不可见、不可感知的物质显现了出来。这些物质可能是微观尺度的生物,也可能是传感器感知到菌丝电化信号以及在我们周遭环境中的宇宙射线转变为声音传导等等。
李佳宝 《碳汇农场》
第三,展览还加入了一组作品去阐释我们的身体、精神是如何在数字系统的渲染与浸润下发生变化的。
最后,我们纳入了一组作品相对宏观地聚焦到系统本身的讨论。这些国内外艺术家并不只是要为观众去打造多么震撼的视觉效果,他们更多是在挑战某种我们固有的认知形态。
Q
请谈谈您对艺术双年展的期待。
曹佳敏
双年展作为“市民的客厅”
艺术双年展更多的是给大众提供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它其实包含许多不同角色的人,包括艺术家、科学家等等。所以我觉得双年展一定要具有包容性,让更多人可以参与其中。其实,双年展也是一个“市民的客厅”,大家可以在这儿做很多有趣的事情。
2024武汉双年展“未来编码”单元所在馆,武汉美术馆(琴台馆)
毕昕
双年展需要与城市文化生态联动
艺术双年展和城市紧密联系,它不仅仅存在于大体量的美术馆里,也应该能够走入街头小巷,跟当地文化生态有更好的联动,以此发掘一座城市更多历史、文化上的迷人之处。
未来编码板块
展览时间
2024年10月5日—2025年5月31日
参观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00停止入馆)
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区分布
武汉美术馆(琴台馆)E展厅/序厅
图片由武汉美术馆供图
来源:凤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