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人“断舍离”消费,商家开始“内卷”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2-23 03:56 7

摘要:如今的年轻人,早已不是懵懂无知、任人摆布的角色。在社会的摸爬滚打中,他们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早早洞悉了消费的底层逻辑,对各类事物背后潜藏的利益纠葛更是了如指掌。

如今的年轻人,早已不是懵懂无知、任人摆布的角色。在社会的摸爬滚打中,他们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早早洞悉了消费的底层逻辑,对各类事物背后潜藏的利益纠葛更是了如指掌。

不管商家把营销话术玩出怎样的花样,将产品夸得如何天花乱坠,年轻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一眼就能看穿——说来说去,不就是瞄准了自己的钱包,变着法儿想把钱掏走嘛!

其实,年轻人并非不消费,只是消费观念更理性。在满足自身核心需求与能带来快乐的事物上,他们毫不吝啬;在其他方面则精打细算。有时追求极致性价比,有时又为 “千金难买我乐意” 豪爽出手,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我们成长于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却未盲目崇拜物质。而上一代人从贫穷到富裕,常把消费当作炫耀资本,热衷用名牌、高消费彰显身份地位。

如今的年轻人开始打破固有评价体系,让消费回归服务自身的本位。曾经被视为有魅力的消费炫耀,如今被看作 “冤大头” 行径。

过去人们比拼谁更能花钱,现在则是较量谁更会省钱。年轻人对产品成本、营销手段等了如指掌,明白消费是为满足自身需求,而非为了迎合他人。毕竟大家或多或少有些 “社恐”,不必为取悦他人而消费。

这种观念转变促使厂商摒弃华而不实的噱头,专注提升服务、品质,控制成本,解决消费者实际问题,推动社会价值观与消费观走向健康。年轻人变精明,商家就得 “卷” 起来。

比如那些诱导消费的广告语直播间话术,堪称 “韭菜社会学”。

像 “女孩子自己买钻石”“买东西就是省钱” 等话术,为诱导冲动消费,包装出各种逻辑,甚至扯上公益、混淆数学概念。但年轻人一句 “不买会死吗” 就不为所动。央视财经报告显示,近60%年轻人倾向只买必需品,40%选择少买、买好的,他们的消费始终理性节制。

不过即便年轻人努力减少不必要消费,衣食住行这些基本需求仍难以避开。

在 “吃” 上,我就是个 “吃货”,体重见证了我的 “吃功”。小时候赴宴,我总会不合时宜地喊还能再吃,让妈妈尴尬,也因此她 “失去” 不少朋友。

“穿” 方面,我身材特殊,穿啥都显圆润。面试银行时迟到,进门后面试官的反应和尴尬氛围至今难忘。朋友疑惑我出镜不显高级定制,其实是均码不合身,我穿的是大码外贸男装。

“住” 就更麻烦,买房,房地产行业像 “亲爹”;租房,除了房地产,房东也常添堵。

“行” 里的汽车,与商品外在含义紧密相连。我有个做装修涂料生意的远房亲戚,拉货却买小轿车,说是为了 “面子”。后来才明白他所谓 “面子” 背后的复杂原因。很多上一代人买车重面子,不关注性能和使用场景。

新一代年轻人心智升级,比如在选车上更注重自身需求,主要关注三个元素:

颜值即正义:年轻人渴望彰显个性,大城市的超跑青年和鬼火少年,还有我当年的 QQ 空间,都是追求个性的体现。

性能要给力:开车为代步和拓展生活范围,现代造车工艺让人们能以较低预算买到实用车,但年轻人仍憧憬速度,期望动力强、操作稳。

省心最重要:汽车带来便利,也有保养维护等烦心事,人们希望享受便利的同时减少麻烦。

除这三点,其他都是附加内容。有人喜欢城市开跑车享受堵车时的安全感,有人爱都市开越野车感受工业激情,只要有钱能让自己开心,都无可厚非。

这代年轻人不容易,在下一代成长前,要承担诸多压力。但他们也容易快乐,通过心智升级摆脱世俗压力和传统观念束缚。他们不再盲目追捧复古情怀等附加属性,面对阶层相关说法也很淡定。“好看吗?好用吗?方便吗?” 成为他们的消费三连问。

很多高溢价产品靠面向大众的广告,利用大众对付费玩家的关注获取高溢价。但年轻人抵制 “因为贵所以憧憬” 的消费逻辑,回归商业本质,用新认知反向教育厂商。厂商若想赚钱,就得生产年轻人喜欢的产品,做好设计、性能、售后,合理定价,不然年轻人凭什么选择你呢?

文本来源@半佛仙人 的视频内容

来源:围炉话古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