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学的广袤天地中,总有一些作家以独特的笔触和深厚的情感,描绘出一方土地的灵魂。黑龙江乡土作家郑旭东便是其中一位,网上,很多人读过他的文学作品,称之为“东北的赵树理”。
——简评龙江乡土作家郑旭东的文学创作
作者:陈瑞霞
在文学的广袤天地中,总有一些作家以独特的笔触和深厚的情感,描绘出一方土地的灵魂。黑龙江乡土作家郑旭东便是其中一位,网上,很多人读过他的文学作品,称之为“东北的赵树理”。
我与他虽未谋面,但通过其作品,仿佛与他一同漫步在东北那片广袤而充满生机的黑土地上,感受着它的脉搏与呼吸。
作家郑旭东,这位来自哈尔滨市的文学多面手,身兼数职,他是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会员、黑龙江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黑龙江戏剧家协会会员,呼兰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他的身份多元,恰如他丰富的文学创作,在不同领域都绽放着独特的光彩。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夜的静谧,郑老师的作品就准时出现在哈尔滨作家群里,这已然成为我生活中最期待的时刻。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奇妙的旅行,而他的作品就是那座温暖的驿站,让我迫不及待地点开链接,一头扎进他用文字构建的文学世界。
早几年前,我就有幸读到他的《东北风情》《郑旭东散文集》,郑旭东老师对东北农村风土人情的描绘可谓淋漓尽致。从农村的生活场景,如农家小院里的鸡犬相闻,到民俗习惯,像春节时的贴春联、扭秧歌,再到自然风光,如春天的田野、冬天的雪景,无一不让人感受到东北大地的质朴与厚重。在散文《乡村的早晨》中,他这样写道:“春天,最早落脚的地方是乡村,乡村春天的早晨最惬意,最温馨,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水彩画。”简单的几句话,将乡村春天早晨的美好意境勾勒得恰到好处。农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开始新一天的劳作,孩子们在田野间嬉笑玩耍,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这些散文,是对土地上平凡生活的赞美,是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作家郑旭东的文字,宛如从呼兰河畔的黑土地里自然生长出来,带着泥土的质朴与芬芳,满是浓郁醇厚的东北乡土气息。就像在散文《绿在呼兰河》中,他这样描写:“水是绿色,不知道哪天突然飞来的水鸟,它们在空中盘旋了一会儿,猛地扎一个猛子,顷刻间,叼上一条小鱼来,然后,飞得高高,品味着开江鱼的味道……”这段文字灵动且充满生气,对水鸟捕鱼过程的描写一气呵成,将其刻画得栩栩如生,宛如一幅灵动的写生画。这让我不禁想起唐代画圣吴道子作画时“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的境界。作者仅聚焦水鸟这一主体,虽未着墨于周围环境,却让整个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与张力 。
作家郑旭东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这也是他作品的一大显著特色。他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故事、表达情感。在《家雀儿吵闹农家乐》中,他写道:“家雀儿,学名叫麻雀,约定俗成,农村人都这样叫,它是农村里最常见的一种鸟。”这种平实的语言,就像与读者面对面聊天,让人倍感亲切。
同时,他又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将人物、景物等描绘得栩栩如生。在描写东北农村的自然风光时,他说:“远处的山,近处的树,笼上一层薄薄的雾气,朦朦胧胧,如少妇披着一身淡淡的轻纱。”通过这样精妙的比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东北乡村的朦胧之美。正如诗人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这种质朴与生动相结合的语言风格,饱含着他对家乡的热爱,使得他的作品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艺术的感染力。
他的情感表达真挚深沉,对家乡的热爱贯穿于他的所有作品。无论是对呼兰河的赞美,还是对东北农村生活的怀念,都饱含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在他的笔下,土地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存在,更是情感的归宿和精神的家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他的作品阅读愈发深入,也愈发钦佩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执着与热情。长期以来,他在业余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歌词、影视剧等多样的创作中,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文学行者,无畏地穿梭于不同的文学领域。又似一位辛勤的耕作者,以笔为犁,以心为种,在文学的广袤田野里默默耕耘,将黑土地的深厚底蕴和人间万象播撒成一篇篇动人的华章。
老舍先生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离不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郑旭东老师的创作生涯,无疑是对这一观点最生动的诠释,是他对这片土地炽热情感的深情告白,更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洞察与记录。
郑老师作品对读者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他的创作风格与众不同,在书堆中或者网络上,他的文章读了开头,不用看作者名字,就知道是他写的。这就是文字功力。
郑老师的文学作品百分之九十都是写农村的人和事,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放不开。他生于巴彦县,长于萧红的故乡呼兰,黑土地的每一寸土壤、每一缕清风、每一个质朴的乡人,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家乡的黑土地,不仅是物质上的滋养,更是他精神的寄托。这种紧密的联系,使得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烙印上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仿佛是从黑土地里茁壮成长的庄稼,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顽强的生命力。
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样,皆深深扎根于土地。长篇小说《火浴》以呼兰解放战争时期为背景,围绕“鸳鸯钥匙、鸳鸯石门”,讲述呼兰人民剿匪反霸、与国民党特务斗争的故事,女区委书记耿兰等人物形象鲜明,书中融入呼兰地域文化,是对黑土地历史的深情回望。
《火浴》这部长篇小说写的就是呼兰的故事,东北的风土人情在书中随处可见,各种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我看过网上有一篇文章是这样这样介绍:“呼兰萧红故居看门孙大爷,九十岁在去世时,身边放的唯一一本书是《火浴》,书的页码已经被手指磨的没有了了数字.......”读后,令人红了眼圈。
近期,《百家号》连载他的中篇小说《播种记》。这部小说聚焦农村现代化进程,展现传统农业与现代生产冲突下,农民在经济、婚姻、教育等困境中的挣扎与奋进,传递出对农民命运的关怀。
在影视创作方面,郑老师同样成绩斐然,他编剧的电视剧《喇叭 棋招 预见性》等多部作品在省、市广播电视台播出并获奖,生动地展现了东北生活百态与人性光辉。电视纪录片《耕耘的画》《呼兰春晓》等记录了呼兰的发展历程。他创作的散文《绿在呼兰河》等三篇文章入选学生教材,《榆树钱儿》《土豆花》选入中高考题库,近500篇散文及民俗作品刊发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网》等相关平台,民俗文章《东北舌尖上的美食》入选人民日报“云课堂”,有力地传播了东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片黑土地的独特魅力。
郑旭东老师的创作,是生活、情感与文字的完美融合,具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他从土地中汲取灵感,用文字描绘出土地上的历史、现实与情感。他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东北大地的变迁与发展,又像一首赞歌,歌颂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他们的生活。他用自己的创作,诠释了土地是创作之源这一真理。真正的文学,离不开生活的滋养,离不开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郑旭东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是一位真正的乡土作家,他的作品成为人们了解东北乡土文化、感受人间真情的宝贵财富。
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我坚信郑旭东老师会继续扎根土地,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真挚的情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他将继续书写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北,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的创作,不仅是对自己文学梦想的坚守,更是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正如他自己所说:“静观春夏秋冬岁月,书写赤橙黄绿青人生。”他在东北这片土地上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学传奇,也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文学盛宴 ,我们期待着。
来源:作家郑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