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类孩子容易患上抽动症,当孩子发出“求救信号”,家长这样做!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13 10:57 8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

《中国儿童抽动障碍诊疗指南(2022)》—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

《儿童神经疾病诊治手册》—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抽动症的流行病学与治疗进展》—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年第56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报告

有些孩子总是频繁眨眼、耸肩、清嗓,甚至还会不自觉地发出奇怪的声音。很多家长以为这是小孩子的“坏习惯”,但这可能是抽动症的早期信号!

抽动症并非简单的“调皮”或“故意”,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甚至心理健康。尤其是以下这6类孩子,更容易被抽动症“盯上”!家长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并干预,别让孩子的健康受到影响!

抽动症,全称“抽动障碍”,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疾病,常见于3-12岁儿童。其特点是不自主的、快速的、重复的肌肉运动如眨眼、挤眉、耸肩、甩头,或发出清嗓、哼声等声音。

这类症状可能会随着情绪紧张、疲劳、压力增大会加重,但孩子往往无法控制这些动作,甚至自己都没意识到。这种病症的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遗传、神经递质失衡、环境因素、心理压力等都可能是诱因。

如果孩子的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或旁系亲属(如爷爷奶奶、叔伯姑姨)中曾有抽动症、焦虑症或强迫症,那么孩子患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研究发现,抽动症具有较强的遗传倾向,约50%-60%的患儿有家族史。

有些孩子天生就性格敏感、容易紧张、焦虑不安,在陌生环境中容易害怕,遇到压力时表现出明显的情绪波动。这样的孩子神经系统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从而诱发抽动症。

现代孩子的作息越来越晚,熬夜玩手机、看动画片,甚至周末“报复性补觉”。但长期的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神经递质紊乱,增加抽动症的发生风险。研究发现,80%以上的抽动症患儿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睡眠不足会加重症状,而充足的睡眠则有助于缓解抽动症。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脑)会导致孩子大脑过度兴奋,神经系统紊乱,增加抽动症的发病率。尤其是长时间盯着屏幕,容易引发眼部疲劳,导致频繁眨眼的症状。

研究发现,胎儿期缺氧、早产、剖宫产、低出生体重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大脑的发育,使得神经系统更容易出现异常,增加抽动症的风险。

有些孩子天生追求完美,凡事都想做到最好,但一旦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就会焦虑、紧张。再加上家长的高要求、学校的学习压力,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绷状态,大脑神经功能容易出现异常,从而诱发抽动症。

抽动症的症状通常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两大类,轻重程度不一,部分孩子可能症状轻微,但也有一些孩子的症状会严重影响生活。

轻度症状:眨眼、皱眉、耸肩、点头、甩头、挤鼻子、咧嘴等。

中度症状:反复摸东西、摇头晃脑、手臂抽动、踢腿等。

重度症状:全身抽动、跳跃、旋转、撞击自己或他人。

轻度症状:清嗓子、咳嗽、哼哼声、吸鼻子。

中度症状:重复某个音节、喊叫、模仿别人说话。

重度症状:大声叫喊脏话、重复某些刻板的句子。

症状具有波动性,可能时好时坏,有的孩子白天症状明显,晚上睡觉时消失。

对于症状较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的孩子,医生可能会使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α-2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避免副作用。

研究显示,心理行为治疗,如习惯逆转训练(HRT)、暴露与反应预防(ERP),对抽动症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减少电子产品使用,避免过度刺激大脑

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

1. 让孩子学会放松,避免过度紧张

2.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质量

3. 适当运动,增强神经系统的稳定性

4.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疏导心理压力

抽动症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如果长期忽视,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家长们要学会观察孩子的异常行为,及时干预,别让“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各位家长,你是否在孩子身上发现过类似的症状呢?欢迎留言讨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马医师健康小助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