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焕新颜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果显著

摘要:大运河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和精神家园。在历史的长河中,大运河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经济大命脉。同时,大运河又是一座文化传播的桥梁,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如今,随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的深入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

大运河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和精神家园。在历史的长河中,大运河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经济大命脉。同时,大运河又是一座文化传播的桥梁,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如今,随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的深入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仅承载着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更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使命。

互动共生,运河文化内涵日益丰富

大运河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孕育了水利文化、漕运文化、城市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

作为一条南北走向的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北连环渤海经济带,南接长江经济发展带,纵贯“一带一路”。通过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推动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和文化、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沿线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旨在通过整合大运河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物及文化资源,发挥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功能,打造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和重要文化影响的展示空间,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先进的国家综合治理、治水智慧以及多元文化交融的中华文化标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仅能够有效保护和展示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能够唤起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大运河文化带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两者在地理空间、文化内涵、生态保护等方面浑然一体。大运河文化带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又能进一步彰显大运河的文化魅力和遗产价值,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的深入发展。两者互为支撑、互为依托,共同构成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立体交叉网络。

互联互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大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八个省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沿线地区的紧密合作与协同推进,将大运河打造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标志性文化工程。

运河北首,打造运河生态格局。近年来,北京致力于大运河沿线的古建、遗址的修复保护工作,优化大运河沿线文化生态空间。自2017年起,对大运河重点河段开展水质监测,大运河沿线水质持续改善,主要河流稳定达到或好于水功能区要求;通过大运河水系治理、周边环境整治等措施,有效改善大运河周边环境,全面改善大运河生态环境。积极建设文旅产业,开发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有机整合北运河沿岸的文化旅游资源,彰显大运河的生态和文化价值;为配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申遗工作,重现“九龙漱玉”历史景观,同步规划建设昌平白浮泉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成功举办2024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河之端”系列文化活动等,连续三年举办北京国际运河艺术周,向世界展示中国运河魅力。

津沽文脉,探索运河非遗传承。天津对大运河天津段沿线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调研,摸清沿线与运河文化相关非遗项目多达100余项,并结合“行走大运河”系列活动,对大运河沿线特色非遗进行展示。例如,在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活动中,带领读者实地了解天津非遗发展脉络,建设并开放展示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主的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以地方非遗为珠,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津沽大运河文化体验区。

神韵京畿,守护运河文化原真。河北对大运河沿线的重要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勘探与发掘,如大名府故城、永济渠遗址等。这些遗址的勘探与发掘工作有助于揭示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面貌,为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在考古工作中,注重大运河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对出土的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和整理,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齐鲁大地,擦亮运河城市名片。大运河山东段流经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五个地市,2023年山东完成大运河沿线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编制。山东发布了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涵盖了多个沿运河城市的文化节点,确立七大主题共10条山东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并举办多种研学活动,将大运河文化与齐鲁文化要素融合。

锦绣中原,注入运河文化底蕴。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联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大融合。河南加强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系统梳理了运河沿线的文物、非遗等各类文化旅游资源,并实现基本全覆盖的保护。同时,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功能区。为庆祝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河南还举办了“大运河文化河南行”系列活动,将大运河文化展现给更多民众。

皖韵悠长,见证运河千年活力。大运河古道泗县段是通济渠中重要河段,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处于通济渠的中枢地位。在深化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中,安徽积极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宿州市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等9个重要项目,凭借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保护意义,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时期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的储备库。

水韵江苏,注重运河文旅融合。江苏作为大运河的起源地和申遗牵头城市所在省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近年来,江苏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对沿线的重要遗址和古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如宿迁市的皂河老船闸、陈家大院等历史建筑得到了有效保护;并实施了多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如运河沿线古运河的疏浚、古桥古闸的修复等,有效保护了大运河的文化遗产资源。文旅活动方面,江苏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多届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融古汇今,千年运河与中华文明”为主题举办2024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等活动,通过展览、演出、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运河文化知识,提升大运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浙东风貌,焕发运河绚丽光彩。自2020年启动以来,浙江大力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的建设,成功落地了诸如浙东运河博物馆、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文化设施项目。嘉兴市启动了“运河畔我家”系列文化活动,激励当地居民讲述他们与运河紧密相连的个人故事;湖州市南浔区依托其历史悠久的“百间楼”等街区,居民们自发地参与到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中,通过开设手工艺品店铺和特色民宿,不仅成功地维护了古朴的生活风貌,还为运河沿岸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宁波市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不断深化公众对于大运河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始点的文化认知与身份认同。

互学共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目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沿线八个省市现有世界遗产共计22项,约占全国世界遗产总量的37%;不可移动文物共计25.7万余处,约占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的三分之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1项,占全国总量的一半。另外还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3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99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57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231个,国家一级博物馆142家。这条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承载了无数历史记忆与未来憧憬。

新时代的运河故事,并不仅仅局限于历史的回顾与文化的传承。随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大运河的文化资源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挖掘与整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全面打造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四大功能分区,通过整合沿线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以运河为媒,促进交流与互鉴,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体验,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公园的建设还将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文化产业集群,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站在新起点上,要把握契机,用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讲述运河故事,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只有保护好这条“流动的文化遗产”,才能让大运河的故事代代相传。因此,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治理和保护,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让大运河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改善水质、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提升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还将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引导人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这条奔腾不息的承载着国家记忆的文化大河将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