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台海一旦冲突,就立刻没收中国财产后,瑞士:我又中立啦!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13 12:05 6

摘要:在2023年5月,瑞士联邦议会通过了一项涉及台湾的动议,宣布将“加强与台湾立法机构合作”。更令人疑惑的是,就在这项决议通过的同时,瑞士却突然宣布,如果台海发生冲突,瑞士将立刻没收中国在瑞士的所有财产。

瑞士以“中立”闻名。

在2023年5月,瑞士联邦议会通过了一项涉及台湾的动议,宣布将“加强与台湾立法机构合作”。更令人疑惑的是,就在这项决议通过的同时,瑞士却突然宣布,如果台海发生冲突,瑞士将立刻没收中国在瑞士的所有财产。

瑞士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2022年2月,俄乌战争一打响,“永久中立国”就坐不住了。2022年6月,瑞士联邦政府正式宣布首批制裁措施,冻结了俄罗斯一批企业和个人的资产,涉及金额大概在几十亿美元左右。

到了8月,制裁范围进一步扩大,瑞士跟着欧盟的步调,又新增了一堆俄罗斯官员和公司的黑名单,冻结金额一下子跳到了上百亿。

2023年初,瑞士继续加码,3月直接锁定了普京和拉夫罗夫的账户,直接把他们的资产列入了冻结清单。

外界看到这一幕,纷纷炸开了锅,190亿美元可不是随便拿出来吓唬人的,那是一笔实实在在的巨款,冻结之后俄罗斯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瑞士这么干,等于在俄乌冲突的棋盘上狠狠地“掺了一脚”。

俄罗斯一些寡头的豪华游艇和私人飞机也被瑞士盯上了,这些资产散落在瑞士的湖边码头和小型机场里,被瑞士政府下了禁令,禁止转移或出售。

还有一些俄罗斯公司在瑞士注册的子公司,账户里的流动资金也被冻得严严实实,连日常运营都成了问题。瑞士的银行系统效率极高,一旦冻结令下达,那些账户瞬间就变成了“死账”,连取现都不可能。

外界忍不住议论纷纷:这还是那个几百年来标榜中立、不掺和大国争斗的瑞士吗?这分明是跳出来当了欧美对俄施压的“急先锋”。

瑞士这么一通操作下来,彻底撕下了“中立国”的面纱,也越来越像欧美阵营的“帮手”。

俄罗斯在面对欧美和瑞士的接连制裁时,显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

2022年下半年,普京下令对欧洲的能源出口按下暂停键,俄罗斯的天然气公司加斯普罗姆率先行动。从8月起,逐步减少通过北溪一号管道向德国输送的天然气,理由是“设备维修需要”。

但很快供应量从每天1.67亿立方米骤降到2000万立方米,最后干脆完全停掉。

俄罗斯通过德鲁日巴管道,向波兰和匈牙利的原油供应,也在2022年底被掐断,理由是“制裁导致支付问题”。

欧洲的能源命脉被俄罗斯牢牢捏住,工业大国德国、意大利的天然气库存告急,电厂和工厂被迫减产。

2023年初,欧洲的能源价格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涨,天然气批发价一度飙到每兆瓦时300欧元以上。工业品成本跟着水涨船高,化肥、钢铁、汽车零部件的生产线接连受挫,价格翻倍甚至三倍地往上窜。

通货膨胀的压力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传导开,欧洲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直线上升,电费账单翻了几番,超市里的面包和奶酪也贵得离谱。

德国的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关闭部分工厂,意大利的中小企业成片倒闭,抗议能源危机的游行在街头此起彼伏。

扛不住压力的欧洲各国开始动摇,波兰和匈牙利率先松口。

2023年2月,两国悄悄恢复了与俄罗斯的能源谈判,试图绕过制裁框架进口部分原油。

德国紧随其后,虽然嘴上还硬,但通过第三方国家的“灰色渠道”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事情也开始浮出水面。法国和意大利在欧盟内部推动调整制裁政策,提出“能源例外条款”,希望给俄罗斯松绑换取喘息机会。

瑞士这边看着欧洲“小伙伴们”一个个低头,自己的处境也变得微妙起来。

因为瑞士的经济跟欧洲紧密捆绑,能源危机带来的通胀和工业停滞,也迟早会波及它的金融业和出口市场。

2023年,瑞士联邦政府突然宣布恢复“中立国身份”。3月23日,瑞士外交部发布声明,表示将重新审视对俄政策,并解冻了部分俄罗斯官员在瑞士银行的资产。

瑞士刚宣布恢复“中立国身份”没几天,美国就出手了。

2023年3月29日,美国国务院和财政部联手放出狠话,点名瑞士的“中立姿态”是在“破坏西方团结”,并威胁要对瑞士的金融业施加二级制裁。

美国当天就召见了瑞士驻美大使,要求解释解冻俄罗斯资产的决定,同时美国财政部的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开始起草针对瑞士银行的制裁草案,目标直指瑞士在SWIFT系统中的地位。

压力之下,瑞士联邦政府当天就召开紧急会议,几个小时后,瑞士宣布再次放弃“中立身份”,重新冻结俄罗斯资产。

瑞士还加码了对乌克兰的支持,承诺提供一批武器援助,包括价值约2亿瑞士法郎的防空装备和弹药,这批物资由瑞士军工企业秘密打包,计划通过波兰转运到乌克兰前线。

外界以为瑞士彻底倒向美国的时候,第二天,也就是3月30日,瑞士联邦政府再次发布声明,宣布恢复“中立国身份”,冻结措施暂时搁置,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也按下暂停键。

2023年5月,瑞士联邦议会下议院正式通过了一项涉台动议,决议明确提出要“加强与台湾立法机构合作”。

动议的起草过程早在几个月前就已启动,瑞士议会内部围绕这个议题展开了多轮辩论,最终在5月10日的投票中以多数票通过。

决议的具体内容包括推动与台湾“立法院”在经济、贸易和科技领域的交流,甚至还提到未来可能派代表团访问台北。

这份文件一经公开,国际社会掀起波澜,毕竟瑞士这个“中立国”很少在敏感的地缘政治问题上主动发声,更别提涉及台海这样的热点。

5月11日,台湾的各大媒体纷纷转播瑞士议会的决定,屏幕上施托克利的发言被反复播放。退役台军中将胡筑生给几位老战友发去消息,提到了2008年一桩旧事——

当年瑞士最大银行瑞银因帮助美国客户逃税,被美国财政部狠狠罚了7.8亿美元。

那次事件让瑞银被迫向美国交出数千个客户账户信息,瑞士银行的保密传统被打破,国际声誉也受了重创。

胡筑生点出这桩往事,显然是想提醒大家,瑞士如今的举动并非无迹可寻。2008年的教训之后,瑞士金融业对美国的态度一直小心翼翼,这次涉足台海,显然不是单纯的“国际友谊”那么简单。

瑞士插手台海问题,其实从2022年底就有了苗头。

当时,瑞士外交部和经济事务秘书处开始频繁与台湾的代表机构接触,讨论半导体供应链合作的可能性。

2023年3月,瑞士一家科技公司在台北设立了“办事处”,紧接着4月,瑞士议会就有人提出涉台动议的草案。动作环环相扣,最终促成了5月的决议通过。

几百年来,瑞士银行靠着保密性和中立性吸引了全球客户,从欧洲王室到中东富豪,再到亚洲政要,瑞士的保险柜里锁着无数秘密账户。

俄乌冲突期间,瑞士一次次打破保密原则,把普京和拉夫罗夫的账户公开冻结,29日又重新冻结,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更是让外界对瑞士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

2022年11月,沙特阿拉伯悄然将部分国有基金从瑞士银行转到了新加坡,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

2023年1月,印度一家大型财团也将价值约15亿美元的资产转移到香港,理由是“地缘政治风险上升”。

2023年5月,瑞士涉足台海问题后,资金外流的速度明显加快。瑞士国家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私人账户的存款总额减少了约200亿瑞士法郎,这一趋势在第二季度仍在持续。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流出的资金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流向美国,而是大量涌向了新加坡和中国香港。

新加坡的金融中心地位近年来迅速崛起,2023年上半年吸引了超过3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流入;香港凭借其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接纳了来自中东和亚洲的巨额存款。

2023年6月,瑞士信贷银行曝出一桩丑闻,一名客户因账户信息泄露起诉银行,牵扯出俄乌冲突期间的冻结操作失误,这让瑞士银行的声誉雪上加霜。

瑞士的“中立招牌”在俄乌冲突和台海问题中被反复折腾,已经摇摇欲坠,银行的金字招牌也跟着晃荡。

参考资料:

[1]卢铭君.二战之后瑞士银行保密法遇到的两大危机[J].战略决策研究,2012,3(2):22-27

[2]瑞士罕见打破中立宣布冻结普京及一批俄高官在瑞士 文|财新徐和谦 2022年03月01日

来源:古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