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风拂过乌蒙山,六盘水的田间地头热闹起来。翻耕机的轰鸣声如春雷在山谷间回荡,农技员的身影穿梭在绿意盎然的田垄上俯身示范,农户们三三两两挥汗培土、弯腰清渠,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迎着晨光在喀斯特山地上徐徐展开。
春风拂过乌蒙山,六盘水的田间地头热闹起来。翻耕机的轰鸣声如春雷在山谷间回荡,农技员的身影穿梭在绿意盎然的田垄上俯身示范,农户们三三两两挥汗培土、弯腰清渠,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迎着晨光在喀斯特山地上徐徐展开。
在水城区米箩镇的千亩猕猴桃基地里,果农们正围着农技员张荣全学“新招”。“花期土壤湿度要稳住,施肥得讲究‘少吃多餐’。”张荣全蹲在地头,手把手、面对面、一对一指导果农如何施肥、如何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
过去这片坡地因地块零碎、技术落后,亩产一直上不去,如今靠着土壤改良、防雹网覆盖和省力化修剪技术,亩产提升了90.0%,优果率也涨了11.7%。基地负责人指着新架的银色防雹网笑道:“这东西能顶三十号劳力,再也不怕‘天公变脸’了!”去年,水城区像这样“升级”的高标准农田有4.5万亩,猕猴桃、刺梨、茶叶产业提质增效面积超过8万亩,山旮旯里长出了“金果子”。
二十公里外的野钟乡刺梨基地,春天的嫩芽已爬上枝头。别看现在满山青绿,到了秋天,这些酸涩的小果子就要上演“变形记”——在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刺梨果肉被榨成原浆直供北京,果籽提炼成SOD酶保健品,连果渣都“变身”生物有机肥。如今,水城区40.3万亩刺梨林覆盖16万农户,曾经的“山果果”成了致富“金豆豆”,去年产业总产值增长超18%,酸涩滋味酿出了甜蜜生活。
山高坡陡曾是六盘水农业的“拦路虎”,如今却成了“铁牛”大展身手的舞台。在盘州市普古乡的陡坡地上,普古乡农村工作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清桥开着微耕机灵活走位,身后播下的大豆和马铃薯种子排成笔直的“队列”。“这铁家伙爬40度坡不带喘气,一台能顶五头牛!”他拍了拍沾满泥巴的机身。
在钟山区保华镇二道坪村,李虎是“铁牛”的忠实粉丝。3月13日,天刚蒙蒙亮,他的翻耕机就在山头“突突”作响,半小时,几亩地已种满马铃薯。“以前全家老小齐上阵,一天也就种五亩地。现在机器开沟、施肥、播种一气呵成,省力又高效!”去年他靠400亩地赚了百万,今年一口气包下千亩搞起“土豆+玉米”复合种植。村里像他这样的“新农人”越来越多,曾经撂荒的坡地重新披绿,全镇机械化率已达60%,老把式们感叹:“这铁牛比牛听话多了!”
科技赋能的故事还在继续。水城区龙场乡的蔬菜基地里,无人机嗡嗡作响给菜苗打药,育秧工厂的全自动流水线“吐”出整齐的秧盘,大数据中心屏幕上,土壤湿度、作物长势一目了然。夜幕降临时,工人们麻利地打包小白菜,这些带着露珠的鲜菜24小时后就会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上。“咱们这‘不宜耕作’的土地,现在专供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负责人言语中透着自豪。今年,水城区计划再推1500亩全程机械化示范田,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51%。
从猕猴桃架下到刺梨林中,从马铃薯地头到蔬菜大棚,六盘水这片喀斯特山区热土上,传统农事与现代科技碰撞出耀眼的数字化火花,绘就了一幅“藏粮于技、兴业于链”的现代农业新图景。数据显示,截至3月10日,六盘水共组织20690台套(含小型旋耕机)参与生产,翻犁田土125.12万亩,完成马铃薯种植69.68万亩、玉米4.6万亩、豆类2.18万亩;完成田间施肥及除草小麦22.3万亩、油菜33.3万亩,完成病虫害防控小麦3.29万亩次、油菜8.7万亩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编辑 鲁媛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