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姑娘,把成本15元产品卖5000元,19年后身价400亿,凭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13 17:25 6

摘要:2023年,华熙生物全年营收突破60.76亿元,以玻尿酸为核心的医美产品线贡献了超70%的利润。

2023年,华熙生物全年营收突破60.76亿元,以玻尿酸为核心的医美产品线贡献了超70%的利润。

尽管未跻身全球医美巨头前三,但其凭借“原料+终端”双轮驱动的模式,让国际同行和国内竞品倍感压力。

在医美行业监管趋严、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华熙生物却逆势扩张

旗下润致、润百颜等品牌终端产品毛利率高达85%以上,一支成本仅15元的玻尿酸注射剂,终端售价可达5000元。

可同时也迎来各种质疑,凭啥呢?

而这一切,还得从赵燕说起。

01

1966 年,赵燕出生于云南昆明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

1988 年,她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但不安于现状的她,两年后辞职下海,先后从事外贸、房地产中介等工作。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激发了全民创业潮,赵燕在杭州街头发现了商机,

许多家庭因冰箱故障无处维修而发愁。

她果断借钱租下门面,组建了一支维修团队,以 “低价回收故障冰箱,修复后加价转卖” 的模式,一年内净赚 80 万元,被同行称为 “冰箱女王”。

带着这笔启动资金,赵燕在海口成立振东区华熙实业公司,主营服装代工。

至1992年,她精准捕捉海南国际椰子节商机,推出椰风主题系列服饰,同步引进德国自动化裁床设备承接政府职业装订单。

此时企业已形成"生产+地产"双轮驱动模式:

服装厂年营收突破百万,早期购置的5亩仓储用地更在海南地产热中增值超十倍。

就在企业高歌猛进时,危机突至。

出差途中的赵燕突接噩耗——厂长与副厂长携款潜逃,

不仅制造14万元财务黑洞,更留下未履约订单引发的违约诉讼。

面对法院传票,她连夜飞返海南,以原始合同存在程序瑕疵为由据理力争,最终赢得"合同无效"判决,保全了生产线。

这场风波让赵燕深刻意识到:企业腾飞不能仅靠商业嗅觉,制度铁律才是基业长青之本。

1993 年,她又带着积蓄进京闯荡,通过收购北京日报旧办公楼并高价转售给华夏银行,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此后十年间,她涉足房地产、证券等多个领域,却始终在寻找 “能改变行业规则” 的机会。

直到2001 年,一次山东考察中,赵燕偶然接触到透明质酸(玻尿酸)技术。

当时,这项由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研发的技术因资金短缺陷入困境。

赵燕当即决定以“救火”姿态入局,出资 45 万元买断技术,并以净资产 1.5 倍的价格收购员工持股,接盘了这家亏损企业。

接着,她又力排众议,高薪聘请首席科学家郭学平博士,确立了 “技术立企” 的核心战略。

“那时候没人看得上玻尿酸,它只是个眼科黏弹剂原料,但我相信它会是未来的黄金。”

赵艳回忆道。

凭借生物学的专业背景和商业嗅觉,她以“技术+资本”双拳出击,

用5年时间将华熙生物的玻尿酸发酵产率从不足3克/升提升至12克/升,

成本骤降90%,直接改写了全球玻尿酸产业的格局。

作为全球最大玻尿酸原料供应商(市占率44%),其原料成本已压至每公斤千元级别,但赵燕的野心不止于此。

2018年,她力排众议启动“终端反哺原料”战略,推出首个自主医美品牌“润百颜”,将原本按吨卖的原料,转化为按毫克计价的高端注射产品。

以明星产品“润百颜水润次抛精华”为例,单支玻尿酸含量仅25毫克,原料成本约15元,但通过医疗器械注册证壁垒、医生注射服务溢价及“抗衰”概念包装,终端价格飙升至5000元/支。

这种“千倍溢价”的背后,是华熙生物耗时8年、耗资数亿完成的“三级跳”:

从食品级原料到医药级资质,再到医疗器械认证,每一步都构筑起技术护城河。

赵燕深谙“定价即权力”的商业法则。

在医美领域,她复制了苹果的生态闭环:

上游通过原料垄断控制全球40%的玻尿酸供应,中游以“润致”“丝丽”等品牌绑定数千家医美机构,下游则通过“润百颜”等护肤品渗透C端市场。

这种“B2B2C”模式,让华熙生物既能以批发价赚取原料利润,又能通过终端产品收割品牌溢价。

对比国际竞品更显强势:

瑞士瑞蓝的玻尿酸注射剂终端价约6000-8000元/支,而华熙生物凭借本土化生产和渠道控制,

将同等效力的产品定价压低至3000-5000元区间,既挤压进口品牌空间,又对国产小厂形成降维打击。

“我们的成本优势可以让利给机构,但消费者感知的是国际品质、国产价格。”

赵燕在2023年股东会上直言。

03

2022年,一场舆论危机险些颠覆华熙生物的帝国。

有消费者质疑:“成本15元的东西卖5000元,是不是智商税?

赵燕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别——她将危机转化为品牌升级的契机。

华熙生物迅速启动“透明化战略”:

公布玻尿酸原料的医药级生产标准(纯度达99.8%),联合三甲医院分别发布了128篇临床功效论文,甚至将生产线开放给媒体直播。

同时,推出“智慧玻尿酸”概念,通过分子量修饰技术打造“miniHA”“Hyacross”等差异化产品线,让技术术语成为营销话术。

消费者不是为玻尿酸买单,而是为‘精准抗衰解决方案’付费。”赵燕在投资者沟通会如是说。

当同行还在玻尿酸红海中厮杀时,赵燕已布局下一个十年。

她提出 “未来十年打造 3-5 个国民产品” 的目标,计划将玻尿酸应用拓展至保健食品、宠物护理等领域。

2023年,华熙生物投入5.8亿元用于合成生物学研发,占营收比重达9.1%,远超行业平均3%的水平。

其天津研发中心已实现γ-氨基丁酸、胶原蛋白等物质的生物合成,其中重组人源胶原蛋白的成本较传统提取法降低70%,有望复制玻尿酸的暴利神话。

“未来医美的竞争是细胞层面的竞争。”

赵燕在2024年博鳌论坛上预言。

据悉,华熙生物正在研发的“超分子玻尿酸”可将维持时间从6个月延长至18个月,这意味着一支针剂的价格可能突破万元。

04

尽管华熙生物风光无限,但其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

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剧,福瑞达、昊海生科等企业通过收购原料商、拓展终端市场发起冲击;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医美产品价格透明度的质疑日益升温。

2022 年,赵燕被举报低价回购员工股票事件,暴露出公司治理中的潜在风险。

赵燕的应对策略是 “技术 + 生态” 双轮驱动。

在技术端,公司与山东大学、江南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布局人乳寡糖、胶原蛋白等下一代生物材料;

在生态端,通过 “透明质酸博物馆”“合成生物科学馆” 强化品牌科普,试图将高定价转化为 “科技价值认同”。

2023 年,华熙生物推出 “热量计算器” 式产品标签,将成分、功效可视化,回应消费者对安全性的关切。

05

虽然争议不断,但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出信任票。

自2019年科创板上市以来,华熙生物上市首日400亿,到2021年一度突破1500亿,远超传统药企。

这背后是赵燕打造的独特商业逻辑:用生物科技撬动消费医疗,让实验室里的菌种代谢物变成女人脸上的“青春密码”。

或许正如她所言:“茅台的成本也不到售价的1%,但没人质疑它的价值。华熙生物卖的从来不是原料,而是中国生物科技的溢价权。

在赵燕的棋局里,15元与5000元之间,隔着一整个产业升级的鸿沟——而这,正是她纵横商海30年的底气。

来源:新咖探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