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2点,35岁的程序员小王盯着裁员邮件苦笑。过去8年,他在二线互联网公司勤勤恳恳写业务代码,每天重复着“增删改查”,连新来的00后实习生用AI工具半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他却要花一整天。“我以为稳定就是安全,结果成了部门最容易被替代的人。”
关注我 分享更多精彩故事
国学典藏,古人的智慧,现代的启示
凌晨2点,35岁的程序员小王盯着裁员邮件苦笑。过去8年,他在二线互联网公司勤勤恳恳写业务代码,每天重复着“增删改查”,连新来的00后实习生用AI工具半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他却要花一整天。“我以为稳定就是安全,结果成了部门最容易被替代的人。”
这不是个例。来自某平台的《2024职场生存报告》显示,35岁以上互联网从业者中,63%因技能单一面临淘汰风险。
《乐不思蜀》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后,刘禅在洛阳宴席上笑称“此间乐,不思蜀”。后世骂他昏庸,但心理学家却读出了另一层真相:他用“示弱”换取生存机会,却让整个蜀国群体陷入“慢性死亡”。
▶️职场版“乐不思蜀”的本质:
⚠️短期安全感:用“听话”“省心”换取领导信任
⚠️长期毒性:能力退化、抗风险能力归零
⚠️群体传染:一个部门的“养老文化”能拖垮整个公司
▶️ 温水青蛙型:银行柜员的十年之痛
某银行柜员李姐,十年重复存取款操作,网点智能化改革后,她成了唯一不会操作跨境汇款系统的员工。
据某招聘平台数据统计,基础岗位从业者5年内未技能升级者,薪资涨幅不足行业平均的1/3。
▶️虚假繁荣型:日报写满加班的真相
教育公司的运营小林,每天晒凌晨打卡照片,实际在刷短视频等领导下班,3年后公司裁员,他连基础的数据分析都不会。
脑科学解释:重复性事务会刺激多巴胺分泌,制造“努力幻觉”,但大脑神经元毫无新连接。
▶️路径依赖型:教培老师的转型困局
原某名师张老师,转型直播带货仍用“板书教学法”,3个月直播间峰值仅27人。
经济学警示:诺奖得主塞勒提出,人对沉没成本的执着,会让错误路径依赖加剧90%。
1️⃣毒丸计划:每月逼自己吞一颗“学习苦药”
用“T型知识图谱”,每月掌握一个跨领域技能,靠自学跳槽后薪资翻倍。
2️⃣第二曲线:下班3小时=人生Plan B
公式:主业现金流×副业兴趣×市场需求=抗风险金三角
工具:用“副业画布”找到变现路径,如HR转职涯规划师、会计转财税博主。
3️⃣痛苦指标:主动找虐才是高级自律
方法:每周接1个超能力30%的任务(如普通员工主动申请带项目)
模板:SMART目标表(示例:3个月内用Python自动化完成80%重复报表)
4️⃣人脉疫苗:三个圈子防“信息过时”
✅同行圈(获取行业动态)
✅跨界圈(触发创新灵感)
✅00后圈(捕捉未来趋势)
5️⃣认知重启:每季度做“大脑杀毒”
工具:
✅哈佛大学技能老化测评
✅未来职业需求预测工具
【互动话题】
“你中了几条安乐陷阱?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破局经历!关注账号,揭秘更多历史故事里的启示!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别忘了点赞、转发,并关注我,获取更多深度好文!
来源:清风茶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