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NAS》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

摘要: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毛凯教授团队与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Gary Ruvkun教授团队合作,在《PNA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aenorhabditis elegans inositol hexaphos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毛凯教授团队与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Gary Ruvkun教授团队合作,在《PNA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aenorhabditis elegans inositol hexaphosphate pathways couple to RNA interference and pathogen defense”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在识别介导线粒体功能障碍监测的调控因子的遗传筛选中,意外地发现了肌醇多磷酸多激酶IPMK/IPMK-1突变体增强了RNAi介导的外源遗传元件的沉默。针对磷酸肌醇生物合成途径的进一步探索,揭示了肌醇五磷酸2激酶IPPK-1/IPPK产生的IP6具有通过腺苷脱氢酶ADAR 抑制RNAi反应的功能。

在ADAR介导的mRNA A-to-I编辑的结果中显示,ippk-1突变体中的A-to-I编辑完全丧失。而转录组分析表明抗病毒RNAi反应和未折叠蛋白反应(UPR)在IP6缺失的线虫体内激活。这两种应激反应的激活均需要RNA感应蛋白RIG-I/MDA5的线虫同源蛋白DRH-1。同时,UPR的激活需要Argonaute蛋白RDE-1和转录因子XBP-1,但不需要Mutator MUT-16,这一结果表明primary siRNA的产生是UPR的触发因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敲除IPPK会导致ADAR1被蛋白酶体降解,并激活免疫反应和UPR。因此,IP6并通过ADAR介导线虫和哺乳动物细胞的免疫应答。

未来农业研究院毛凯教授和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Gary Ruvkun教授是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徐文静为本文的第一作者。

文章链接:

来源:科学博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