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间,何殊旅亭客”释文珦三首巅峰诗作,富有禅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17 00:05 3

摘要:释文珦(xiàng)(1210—?),字叔向(《宿山庵》诗末署),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据其《看新历》“百岁还惊五十过”句推算生年。少时出家,遍历东南,自述“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后因事入狱,获释后隐居不出

释文珦(xiàng)(1210—?),字叔向(《宿山庵》诗末署),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据其《看新历》“百岁还惊五十过”句推算生年。少时出家,遍历东南,自述“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后因事入狱,获释后隐居不出,享年八十余。原集散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成《潜山集》十二卷。

本文释文珦的三首诗作:《立冬日野外行吟》描绘了立冬时节的野外景色,诗人漫步山林,观察到天水相接、彩虹消散、大雁栖息等景象,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禅意。《人生几何行》以旅途中的客栈比喻人生,感叹时光流逝、青春难留,即使功成名就也难逃形体束缚。《閒中吟》描绘了隐居山林的闲适生活,青翠的山色、清冷的泉声、简朴的饮食、紧闭的柴门,都展现了诗人远离尘嚣、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立冬日野外行吟》是一首充满山林野趣的宋诗。全诗语言简朴自然,如“吟行不惮遥”直接写出诗人不惧路途遥远、执意探访山水的心志,这种白描手法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浅淡风格一脉相承。

首联“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看似写寻常游历,实则暗含宋人观察自然的“格物致知”态度。“抄”字将山水景致比作可临摹的画卷,这与他在《居山乐》中“山光悦吾目”的表述异曲同工。颔联“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捕捉季节更替的细节,清透的水天交融处,正是秋冬交替的节点,如王维“空山新雨后”的澄澈意境。

颈联“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ào)”展现生动的自然图景。彩虹逐渐消散在海湾,雁群栖息塘畔,动静之间颇具画面感。宋代诗歌对事物细致描摹的特点,在此得到体现。尾联“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透着禅意,月下归程与夜叩松门既呼应僧人身份,又暗合王维“明月松间照”的古典意境,将行走升华为精神皈依。

诗中字词看似浅淡却蕴含深意。“始交”既指节气转换,又暗含天地阴阳交泰的哲思;“许夜敲”的“许”字既写主人好客,也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浅语藏深意的表达,正是宋代文人追求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之境。释文珦作为方外之人,在诗中平衡了佛家空寂与生活意趣,既无枯禅冷寂,也无尘世喧闹,正如他在《居山乐》所言“未必王侯家,有吾清净福”,展现了古代僧诗独特的审美境界。

人生百年间,何殊旅亭客。

少壮不可留,渐觉衰老迫。

纵使功业成,谁能免形役。

长歌归去来,山中煮白石。

《人生几何行》用简练笔触勾勒人生百态。开篇“人生百年间,何殊旅亭客”将生命比作驿站过客,檐角尚未看清便要启程。这种漂泊感与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相通,但释文珦的比喻更具体——驿站暂驻,茶未凉尽,已闻更鼓催行。

“少壮不可留,渐觉衰老迫”直白道出时光无情。青春难以挽留,正如宋代赵长卿所言“一年光景浑如梦”,而释文珦连梦境都不留,只用“不可留”三字点破时间流逝的必然。

“纵使功业成,谁能免形役”如当头棒喝。即便建功立业、钟鸣鼎食,仍难逃脱形骸束缚。这与苏轼“长恨此身非我有”的困惑相映,释文珦却更透彻:功名富贵如同樊笼,沉溺其中者自陷囹圄。“钟鼎与轩裳,总是牢笼物”的论断,与庄子“鹪鹩(jiāo liá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的哲思遥相呼应。

结尾“长歌归去来,山中煮白石”笔调陡然轻快。“归去来”不仅是陶渊明的田园向往,更暗含许由洗耳典故——尧欲让天下,许由却以山泉洗净耳朵隐入箕(jī)山。所谓“煮白石”,既是道家的隐逸象征,又充满生活气息:拾溪边白石,舀山间清泉,慢火细煨的不只是石头,更是用浮名换来的闲适心境。

全诗妙在对比:百年光阴与驿站须臾、功名枷锁与白石清欢,这些矛盾被释文珦用浅白语言娓娓道来。没有李白“浮生若梦”的激越,也无李商隐“夕阳无限好”的缠绵,如同老僧煮茶,在水沸声中参透冷暖。这种淡而有味的风格,恰似宋代文人画的留白,看似空灵,实则气象万千。

读到“富贵者常劳,贫贱者常逸”时,方懂诗人为何选择僧袍而非官服。如白居易问鸟窠(kē)禅师的公案:“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释文珦的诗亦如此,不用玄奥术语,仅凭旅亭、白石等寻常意象,便将百年人生写得通透。这样的诗如同山涧卵石,初看朴实,细品方知流水千年的打磨之功。

云山青青,风泉冷冷。

山色可爱,泉声可听。

乃赋归来,盟诸山灵。

身去世远,心与真冥。

蔬食果腹,麻衣蔽形。

尘车绝迹,蓬户常扃。

不行他缘,唯诵自经。

眇观人世,沧波一萍。

朽钝寂漠,待终余龄。

唤主人公,教常惺惺。

《閒(xián)中吟》用简笔勾勒隐逸生活图景。开篇“云山青青,风泉泠泠(líng)”以叠字描绘雨后空山景象。青翠山色伴着清冷泉声,如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畅快。诗人紧接着“盟诸山灵”,与自然立约的庄重感油然而生,类似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物我相融之境。

“蔬食果腹,麻衣蔽形”直白道出隐者生活状态。山中采摘蔬果,手工纺织麻衣,这种简朴如王维“松下清斋折露葵”的日常。“尘车绝迹,蓬户常扃(jiōng)”更显决绝——紧闭的柴门如同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的专注,将尘世纷扰挡在门外。这般生活态度,与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三间茅屋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的闲适相通。

诗人“眇(miǎo)观人世”时,将人间比作“沧波一萍”,颇有苏轼“寄蜉蝣于天地”的豁达。这种超脱不是逃避,更像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在。结尾“唤主人公,教常惺惺(xīng)”尤为精妙,“主人公”指自我觉醒,与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的修身理念相合,提醒人们保持内心澄明。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既有谢灵运山水诗的清新,又带寒山子禅诗的机锋。“不行他缘,唯诵自经”中的诵经场景,既钻研佛理,更是观照内心。这般境界如张岱《湖心亭看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纯粹。“待终余龄”的坦然,与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的豁达形成跨时空对话。

“朽钝寂漠”四字以枯淡笔墨写从容,如同倪瓒画中的疏枝寒林,虽无艳丽色彩,却透出清刚之气。这种对生命本真的书写,与杨万里“闲看儿童捉柳花”的日常诗意相通。全诗如山间清泉,浅淡中自有深味,在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下,为山水诗增添了独特的禅意思辨。

来源:混沌婴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