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话·地名背后山西史 | 平顺:真正的“平顺”之道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17 13:33 5

摘要:平顺,非但这个名字平淡无奇,而且在山西动辄上千年、两千年的古县里,也没有可夸耀的资历,设县不过才500多年时间——嘉靖八年 (1529年),从潞城县分了16里,从黎城分了5里,从壶关分了10里,设了这么一个平顺县。

三晋城邑,名源何处?连缀历史,窥见华夏。《山西话》“地名背后山西史”系列节目,本期为您讲述“平顺”地名的由来。

平顺:真正的“平顺”之道

平顺,非但这个名字平淡无奇,而且在山西动辄上千年、两千年的古县里,也没有可夸耀的资历,设县不过才500多年时间——嘉靖八年 (1529年),从潞城县分了16里,从黎城分了5里,从壶关分了10里,设了这么一个平顺县。

平顺虹霓峡谷

平顺县地处太行山脉南段西半侧,是典型的干石山区,全境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土壤贫瘠,百姓生活凄苦,可以说,既不“平”又不“顺”。但为什么要叫平顺呢?清朝嘉庆《一统志》说,取“太平顺化”之意。事实上,此地的发展并不那么“太平顺化”。

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是官府的压榨和劣绅的掠夺是避免不了的,以致百姓难以维持生计,于是铤而走险、聚众作乱的行为更避免不了。嘉靖初年,山西、河南这一区域,遭遇地震、旱灾,民不聊生,于是,草莽间就有人趁势而起。

陈卿,潞城县青羊里石埠头村人,据说是县中小吏,因为私自将库粮分济家乡饥民,被官府惩罚,于是和朝廷决裂。当年在青羊山组织起义,陆续聚众两万多人,驰骋晋豫之间,攻破周边好几个县,声名威震天下。

这次起义,王朝的正史中没有进行详细记载,但在记载那些名臣的传记中,隐约可见。《明史·潘埙传》里说:“嘉靖七年,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潞州巨盗陈卿据青阳山为乱,山西巡抚江潮、常道先后讨贼无功,乃敕埙会剿。”由此可见,山西的事情,要河南来管,可见潘埙是来“救火”的,同时也显示陈卿起义声势浩大,不集中力量是不成的。

潘埙制定的“剿匪”策略简单粗暴,就如狮子搏兔,以势压人。原先平乱,义军据险而守,形势不好,就从山中其他道路撤退了。彼时潘埙整合几路大兵一起围剿,让义军无法互相照应,也无路可退。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战,义军各寨都被攻破。于是,陈卿率众突围,但由于有地主给官兵告密、指路,陈卿在河南遭到伏击,被押往北京斩首。这样,持续多年的起义才被镇压。

起义虽被镇压,但官府总得善后,一方面是抚恤地方百姓,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死灰复燃,于是分割了潞城、壶关、黎城各一块地方,设了一个县。这个县,嘉靖皇帝赐名“平顺”,意为“剿平逆贼,地方驯顺”。

名字虽只为讨个口彩,以给予人心理安慰,但关键还是要看实在的措施。之前,潞城、壶关、黎城都有孔道能通往河南,被朝廷控制起来,事权不能专一,于是就会有很多漏洞。平顺县地势高拔,且众多孔道集于一县,这样就非常方便管理驻守。

然而,俗话说,“山河之固,为政之善,在德不在险”。百姓难以维持生计就要闹事,就算有名将镇守,也对此束手无策。平顺县百姓的生活自古就不容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顺县人民发扬其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李顺达、申纪兰为代表的农民,将穷山恶水变成绿水青山,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才真正走上“平顺”之路。

• 本期文章素材节选自《地名背后山西史》,作者李玉,山西教育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

• 本期播读:王擎

• 本期制作:王擎

一个征集

您喜欢录音吗?您想和我们一起分享山西的故事吗?

录制您自己的声音,也许下一期节目里就能听得到!

录制要求:

1、本期征集和下期节目主题相关的录音文件,即和山西有关的素材内容。

2、音频格式为mp3,音频可为无特殊音效的干声,也可自己加垫乐。

3、音频时长不超过5分钟。

您可以将自己录制好的音频发送至邮箱

我们将择优发布。期待您的分享!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