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这一切都与我读过的好书有关。这里列出的60本书,每一本我都一字一字地读过,从头读到尾。
黄土地上望星空
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这一切都与我读过的好书有关。这里列出的60本书,每一本我都一字一字地读过,从头读到尾。
——陈晓萍
我从小就是个书迷,喜欢钻进别人的故事,去体验自己平淡人生中经历不到的磨难和跌宕起伏,或去观看在一己视角中无法捕捉的宏大图景,亦或去踏足那些永远无法企及的远方。我读过很多小说,在尚未走出中国以外的世界时,就已阅读了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作家的书籍,并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除了满足好奇心和想象力,我也特别喜欢充满理性和逻辑的书籍,让我对现实存在的社会、经济、组织、制度和人心既有高度的俯视和广度的认知,又有抽丝剥茧的深度理解,醍醐灌顶,酣畅淋漓。有了书的加持,无论我遇到什么样的困惑,都不会害怕找不到解决方法;无论我对当前的处境感到多么无助,也不会对未来失去希望。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这一切都与我读过的好书有关。
这里列出的60本书,每一本我都一字一句地读过,从头读到尾。其中有不少我还写过长篇书评,一方面因为读完之后自己觉得意犹未尽,另一方面又觉得必须让别人也感到精彩,所以就忍不住动笔了。
比如,读完《一生的旅程》(罗伯特·艾格著)时,我写了一篇题为《CEO不可承受之重》的书评,其中一段写道:
“CEO的不可承受之重在上海迪斯尼开幕的那一天也许是一个集中表现,但是正如艾格先生所言,‘在这么大一个公司,而且足迹遍布全球,有那么多员工,每时每刻都可能有意外发生,坏消息变得不可避免。’迪斯尼在全球有二十多万名员工,每年接待五千两百多万名游客,只要其中任何一个人出了事,都会对公司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作为巨型公司的CEO,爱心、同情心和心理承受能力需要多么强大才能应对如此的挑战呢?
这本书虽然不是艾格先生的自传,但是从他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顾中,可以看见他成长的历程以及对他的成长有过巨大影响的人物(包括前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迪斯尼上一任CEO麦克·艾森纳、资本城市集团前CEO汤姆·墨菲、ABC体育频道节目制作人鲁尼·阿莱格等),并发现他的沉着、镇定、换位思考能力、不断创新的精神,以及出色的讲故事水平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
又比如在读完《不拘一格:网飞的自由与责任工作法》后,我以《管理的最高境界:自由和责任》为题,如此写道:
“这本书绝了。因为这本貌似关于企业管理的书,却颠覆了所有HR一直提倡的各种管理制度,包括目标管理、群体决策、KPI、绩效工资、涨薪幅度、工资等级制度、休假制度、出差费用管控、开支管控、决策批准程序、管理者给合同签字等一切繁文缛节。书的作者用自己公司在过去二十年中的实践和数据说明:废除这些制度才能给企业带来活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简而言之,‘不管’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和老子说的无为而治完全一个意思!
更绝的是,网飞这个公司没有诞生在深谙道家哲学的亚洲国家,而是最讲细则管理的美国。而且该公司没有因为 “不管”而垮掉;相反,自2002年上市以来,年年业绩上升,销售额呈指数级增长、股价从2002年的15美元涨到今天的近1000美元。该公司在美国站稳脚跟后,在2012年走向世界,慢慢摸索出了一套把“不管”哲学应用到不同文化情景中的方法。之后的2016年,公司一举扩张到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没再遇到什么文化挑战。目前该公司来自美国之外的营业额已占大半。”
《在四面楚歌中重新想象资本主义》(Reimagine Capitalism in a World on Fire)是哈佛大学教授丽贝卡·亨德森的著作,是比较早涉及ESG的书籍之一。她在书中描述了公司在拯救“资本主义”中的关键作用。
“‘什么是资本主义?’ 它是给人类带来繁荣和财富的灵丹妙药?还是把地球推向毁灭的边缘,造成社会不稳定的罪魁祸首?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要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作者建议大家首先环顾人类当下面临的最严重挑战:自然环境大面积恶化,贫富悬殊日趋严重,福利制度的坍塌和国际形势的紧张。她认为,虽然这些严峻问题并不都是资本主义导致的结果,但起码它在此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者因此建议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并想象一种全新的模式,它能在发挥优势的同时,避免对社会造成伤害。简言之,资本主义的基本信条‘逐利’和‘效率’仍然值得参考,但必须拓展对于‘利’和‘效率’的定义。作者认为,利应该指长远的多方利益(而不是短期股东利益),而效率是在不损害多方长远利益的基础上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
作者认为,这个模式的改进,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应该是各种大大小小的公司。引用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比喻,公司就是‘一发’,当它被牵起来运用不同的模式思考和经营的时候,整个经济形态(即‘全身’)都将改变。”
在《毫无意义的工作》(大卫·格雷伯著)一书中,作者提出并定义了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毫无意义的工作, 即那些给予报酬,却完全没有必要存在,有时还有害于人的工作,如“装门面”的工作,“枪手、打手、吹鼓手”工作,善后的工作等等。
为什么毫无意义的工作泛滥成灾呢?作者用历史数据来看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中工作数量的变化。从1840年到2010年,农业类工作的数量从近70%的比例下降到不足4%,工业类工作的比例相对稳定,一直在20%左右徘徊,但是服务类工作的比例却从20%上升到了近80%。可以想象,作者认为大部分毫无意义的工作都是在这个领域诞生的,包括行政人员、咨询人员、金融财会人员、IT人员等。他从三个层面来问为什么:(1)个体层面,为什么人们会接受并忍受毫无意义的工作?(2)社会经济层面,有哪些重大推力促使无意义工作的泛滥?(3)文化政治层面,为什么工作的无意义化没有被视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没有人想办法干涉,从而任其泛滥?
在文化政治层面,有些国家需要造成一种全民就业的形象,所以创造了很多没有必要的岗位。但从文化深层剖析,也许和一种“劳动光荣”,“工作定义人”观念的根深蒂固有关。有工作好,没工作不好,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作者从宗教的教义出发,探讨“工作”一词的起源和含义。工作常常被认为是“玩乐”的对立面,它是一种枯燥重复的活动,该活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远古时期,不管是在东地中海关于人类起源的阐述,还是古希腊诗人赫希奥德的著作,还是关于伊甸园的故事,或是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人类必须工作被认为是对于违背了创世主训诫的惩罚。与此同时,工作本身给予人能力去生产或创造食物、衣服、城邦,以至于整个物质世界,也被描述为是创世主力量的卑微呈现。因此,工作之于人类有两重含义:(1)这不是一个我们自觉自愿想做的事情(被迫的惩罚),(2)但我们还是去做它以实现工作之外的目标(生产创造)。
关于现代经济的很多核心假设其实也有神学的渊源,因为人的欲望无限,而世界的资源有限,发展到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人的行动其实是一个经济行动, 即在一个竞争的世界中由理性行动者来优化分配稀缺资源。这个假设成为北欧出现的“服务”这个概念的基石,而整个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服务系统:由下自上,一层一层服务上去,最高一层便是国王。这个理念扩展到全社会,就产生了各种服务系统:徒弟服务师傅、佣人服侍主人等。再接着演化,工作的二重含义出现分离,“被迫的惩罚”部分被交给了徒弟、佣人、助手;而“生产创造”的功能由贵族、上层阶级承担。
《创业者的窘境》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创业课程的诺姆·沃瑟曼的著作。教课期间,他做了大量的一手研究,对创业者进行深度访谈,写案例,写反思。多年的积累,让他萌生了将课堂资料写成通俗书籍的念头。果然,此书在2012年首次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立刻引起了读者,尤其是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好评,并常年位于畅销书榜单上。很多大学至今仍用这本书作为创业课程的教科书,2014年该书还荣获美国管理学会创业学分会的最佳图书奖。在书中,作者用一万多家初创公司的案例和数据,总结出开创公司的八大陷阱和困境,并提出了具体的帮助你避开这些陷阱的方法,非常实用。
从了解人的角度,我认为最好的书其实不是心理学专著(虽然我自己是心理学家),而是对人性刻画入木三分的好小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著的《百年孤独》就是这样一本让人玩味不已的好书。
这本书把深奥、神秘、虚无、孤独的主题通过四代人的故事讲述出来,从那个名叫马孔多(Macondo)的虚构村庄,以及村庄里那个百年家族的老房子里散发出来。这四代人,每一位的骨子里都渗透了孤独,但是孤独的内容和形式却有相当差异:天才的孤独、性欲的孤独、爱的孤独、美的孤独、英雄的孤独、长寿的孤独、死亡的孤独。作者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创造出充满诡异和想象的场景,对马孔多村庄里每一个人的本性、爱情、命运和死亡进行了曲折生动、鞭辟入里的描写,让人常感觉是在意料和想象之外,禁不住拍案叫绝。
我读完全书时,感觉通透彻悟,大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效果。马尔克斯把人类的终极孤独刻画得赤裸、深刻、淋漓尽致。每个人都生得偶然,死得孤单。哭过、笑过、繁华过、落魄过、爱过、恨过,但到最后谁不是撒手西去,灰飞烟灭?而整个地球上的生命,包括地球本身,又何尝不是如此?也许马孔多就是这个地球村落的一个隐喻,它在太空中孤独旋转,等到有一天宇宙膨胀到极限时,也可能和书中的村庄一样在顷刻间分崩离析。
另一个对人性理解深刻的作家是日本的村上春树。我在90年代开始读他的小说,立刻就被吸住了。特别喜欢的是他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国境之南、太阳之西》,和《奇鸟行状录》。村上小说中的一贯性,是他对人生的强烈体验(触目惊心、触及灵魂)和对人生的无可奈何的融合。他有对现世的留恋,也有对无欲无求状态的向往。他的理想世界是一切永恒,亘古不变的劳作以及爱情和音乐。如果有爱情和音乐,即使是生活在世界的末日,也比生活在现实中要更有吸引力,就像他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面做的选择一样,让两极相通,当头脑中的一根弦与另一根断裂时,就自动跳到另一个世界,和平安宁永远不会死。
村上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真实与想象的完美结合。他把你带进一个虚幻的世界,而在那儿又发生着有趣的故事,有时故事的背景完全真实,但故事很不真实,但在不真实的故事中又表露出真实的感情和人生。有时故事的背景虚幻,却发生着真实的故事。真实在想象中穿插跳跃,他能够运作自如,让读者跟着他的思路去想去看,不觉得荒唐同时知觉到与现实的距离。
《国境之南,太阳之西》的主人公是作者自己,孤独寂寞,酷爱书籍和音乐,却没有觉得可以沟通到心灵深处的人。他曾经与两个女孩有过深刻的交往,一个是小学的同班同学S。与作者是独生子一样,S是独生女,更由于一条腿带疾,非常沉默寡言,但他们俩却有很多相同的兴趣爱好。可是后来S搬家转学就失去了联系。另一个是中学同学I,但I因多次被他对性的随便态度和行为深深伤害而离开了他。大学时他没有遇到一个知音,浑浑噩噩地过了四年,心中极其怀念曾经相恋过的那两位女性,却是无法回头。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看见一个与S长得十分相似的女子,心中才猛然惊醒,并跟踪了几个小时,却始终没有上去讲一句话,结果还是未能证实和复合。几年后,他遇见了另一个女孩,很快便结婚生子。家庭生活温暖,事业也蒸蒸日上,开了一个爵士酒吧,很成功,于是又开了一个。记者来采访,把他的酒吧刊登在一本杂志上。半年后的一个雨夜,一位陌生的、气质极佳的女子来到他的酒吧喝酒,引起他的好奇,但他没有询问,因为他是老板,别人是顾客。可是到酒吧打烊时,女子非但没有离开,却走上前来向他问好祝贺,他才认出那原来是他的小学同学S。从此以后,他对S的感情和思念便一发而不可收,而S却一直保持神秘的状态,若隐若现,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他发誓一定要在下一次见到她时告诉她自己决定抛弃一切与她结婚,因为她才是他等了一辈子的人。她真的又出现了,又是在一个缠绵的雨夜,带着她的笑容和神秘。他毅然带她去了自己在郊外的别墅,向她诉说自己对她的感情。可是第二天醒来时,S再不见踪影,没有片言只语,没有一丝痕迹……真实和幻觉,过去和现在,感情和理智,活着和死去,一切都变得不可捉摸,不可把握。国境之南(墨西哥的南面),太阳之西(西伯利亚的西面)都是不可企及、无法达到的地方,作者要表现的可能就是这种对爱情的无力追回感。失去的爱情再也追不回来,错过了就是永远,这就是人生的悲哀和无法改变的现实。
其实人的大脑和心灵真是一个谜。只要任思绪飘起,人的心灵就能经历十分不同的东西。现实一下变得无比遥远,好像可以脱离现实活着,一切都是知觉的存在,不知觉就可以不存在。人的信念之所以能对人的实际行为和现实起作用,就在于知觉和意念的专注以及随之产生的力量。只要闭上眼睛,人就能完全沉入另一个世界,而且感觉到那个世界存在对于现实的合理性,可是睁开眼睛时,会立刻感到自己的荒谬。真实和虚幻确实只有一步之遥。在真实与虚幻的边缘所创作出来的东西则常常变为不朽。像梵高、毕加索的画,都是那样的产物。走不出现实的人是没有勇气的;无法超越自己的人,一直在虚幻中生活的人则会出现精神疾病的症状。能在这两者之间来去自由的人才是健全和有灵性的人。
村上春树当然就是这样一个作家。他的《奇鸟行状录》更加离奇曲折,令人神思迷惑却又无法自拔。我在读完之后几天,都无法驱逐那些强烈的画面和深刻的内省及梦境。它们在头脑中徘徊盘旋,有时甚至产生生理的反应:恐怖,黑暗,心惊和欲求。这本书与他其他小说的相似之处,是现实与想象的不可区分性,现实似梦,梦似现实。在绝对的黑暗之中,比如当主人公在井底之时,连自己的身体也无法看见,唯一能够知道自己存在的只有浮游的思想,或者说那时连思想也会怀疑自身的存在,因为看不见,因为与世隔绝。在那个时候,真实的是梦境,梦境中发生的事会在现实中留下痕迹。人对自身存在的怀疑在这本书中是表现得最为深刻和彻底的,对自我的定义和认知也是如此。
对自我的探讨应该是该书的真正主题。书中每个人都对自我有十分困惑的时候。我是谁?我是什么?这个我与那个我的分离,哪个是真正的我?书里的写法很有分裂人格的痕迹,但这个问题确实是困扰人类的问题。本书的另一个主题是对生与死的探讨。生和死的界限在哪里?有的人活着却如同死去一般,体会不到生的快乐和意义,像书中那个年老的军人,以及第二个阶段中的算卦的妹妹。邻家少女有一段关于死对于生的意义的思考非常深刻:如果人不会死,生命顿时就失去了光彩和意义,所以就像是黑色衬托出白色,死亡给予生命色彩和动力。
说到对自我的探寻,脑科学家阿尼尔·塞斯的《意识机器》(Being You)是必读之书。本书对自我意识和意识进行了深入的科学探讨。什么是自我意识?
作者认为,除了对于外界事物的意识,人的最大特点是自我意识,即对于自我存在的感知。自我意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自身身体的意识(self-body consciousness),另一个是对自我身份的意识(self-identity consciousness)。作者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其实是“受控的幻觉”,只是这里的幻觉对象是自己。比如,人对身体的意识,主要是通过内部器官向大脑提供的信号形成的,而人看不见摸不着自己的五脏六腑。信号最明显的如心跳、疼痛等,让大脑意识到身体部位的存在,或者存在问题,需要治疗。因为人意识身体的终极目标是维持生命,是让生物体活着。
但就是对身体的意识也可能只是幻觉,著名的“假肢错觉”实验就展现了这一点。让被试把自己的两只手臂放在桌上,目光可及。然后用纸板挡住左臂,同时放一截带手的假肢在被试的前方,让他一直盯着看。这时,实验者两手各拿一枝毛笔,粘上颜料,轻轻地同时把颜料涂到被试的左手手指和假肢的左手手指上,这样一个一个手指涂过去,被试就会慢慢地感觉到假肢就是自己的左臂了。这时,如果实验者拿起一把刀刺向那个假肢的时候,被试会立刻把自己的真实左臂缩回来。现在用VR技术,甚至可以让人产生“他人附体”(body swap)的真实错觉。受控的幻觉可见一斑。
而对于自我身份的意识,则更加复杂。它与社会环境和人际互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还有产生情绪的可能性。这些情绪包括内疚、羞耻(负面)或骄傲、归属、爱情(正面)等。自我意识与他人有关,与情绪有关,所以产生幻觉的可能性更大,需要矫正的空间更多。有一个著名的吊桥实验可以来说明“爱上了某人”感知的不可判定性。
众所周知,在我们与自己一见倾心的人初次见面时,心跳会加速,会感到兴奋紧张,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实验者是一个女大学生,她一一面试了参加实验的被试(都是男生),并给他们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让他们有问题随时和她联系。实验的任务是过桥,地点设在温哥华北部的一条河边。河水浅而湍急,河上有两座桥,一座是长达450英尺(大约150米)摇摇晃晃的吊桥,还有一座是稳固坚实的木桥。被试可以选择任何一座桥过河。选择吊桥的不少男生在实验结束后,都给女大学生打了电话聊天,有的还提出约会的请求;但选择木桥的男生就很少有此举措。研究者因此判断,那些在吊桥上行走的男生可能把自己当时既紧张又兴奋的情绪归因于对于女大学生的动心了,可能是自己“爱上了”那个女生,才产生了生理上的紧张和激动。当然这个幻觉在那个女生说明实验原委后就会停止,幻觉因此得到了控制。
另一个说明自我意识是“有控幻觉”的例子,就是人们常常觉得自己有一个“稳定的一以贯之的自我”。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不仅我们身体中的每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生死更替,就是我们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自我身份也是时时刻刻在更新的,只是我们不愿意失去对自我的控制感而已。作者由此提出了意识的两种目的:一种是认识世界(包括自我),强调客观性(objecthood);还有一种就是控制和调节世界(包括自我),强调积极的行动和干预(active interference)。而这两个目的最终的归宿,就是让自己“活着”,好好活着。
所以,活着的生命体才是意识的载体,没有生命,便没有意识。
最后,我夹带私货,把自己的几本书也放进了这个书单。希望我推荐的每一本书都能够给你带来知识、思考、震撼和欣喜。
本文作者陈晓萍,《管理视野》执行主编、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Philip M.Condit讲席教授。以下为陈晓萍老师推荐阅读的60本书单。
Part 1
经济、管理、心理类
丹尼尔·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
《思考:快与慢》
沃尔特·艾萨克森
(Walter Isaacson)
《创新者 : 一群技术狂人和鬼才程序员如何改变世界》
大卫·格雷伯
(David Graeber)
《毫无意义的工作》
诺姆·沃瑟曼
(Noam Wassrman)
《创业者的窘境》
亚当·格兰特
(Adam Grant)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GIVE AND TAKE》
阿尼尔·塞斯
(Anil Seth)
《意识机器》
里德·哈斯廷斯, 艾琳·迈耶
(Reed Hastings、Erin Meyer)
《不拘一格 : 网飞的自由与责任工作法》
罗伯特·艾格
(Robert A. Iger)
《一生的旅程 : 迪士尼CEO自述如何请比我优秀的人为我工作》
霍华德·舒尔茨
(Howard Schultz)
《从头开始 : 星巴克之父》
萨提亚·纳德拉
(Satya Nadella)
《刷新 : 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
史蒂文·约翰逊
( Steven Johnson)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 : 重塑世界的6项创新》
詹姆斯·索罗维基
(James Surowiecki)
《 群体的智慧 : 如何做出最聪明的决策》
查尔斯·汉迪
( Charles Handy)
《非理性的时代》《悖论的时代》《超越确定性》《大象与跳蚤》
苏珊·凯恩
(Susan Cain)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罗伯特·西奥迪尼
(Robert Cialdini)
《影响力》
大卫·霍金斯
(David Hawkins)
《意念力 : 激发你的潜在力量》
丽贝卡·亨德森
(Rebecca Henderson)
《在四面楚歌中重新想象资本主义》
(Reimagine Capitalism in a World on Fire)
曾鸣
《智能商业》
吴晓波
《激荡三十年》《激荡十年,水大鱼大》
冯仑
《野蛮生长》《理想丰满》
张维迎
《市场的逻辑》《博弈与社会》《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回望》
茅于轼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刘力平著(秦朔主编)
《出海:联想全球化20年实战方法论》
Part 2
小说类
曹雪芹
《红楼梦》
维克多·雨果
《悲惨世界》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车尔尼雪夫斯基
《怎么办》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
村上春树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海边的卡夫卡》《 国境之南 太阳之西》《奇鸟行状录》
奥玛·帕穆克
《纯真博物馆》《雪》
余华
《活着》《兄弟》
麦家
《解密》《风声》
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
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右岸》
《三体》
扬·马特尔
(Yann Martel)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哈珀·李
(Harper Lee)
《杀死一只知更鸟》
Part 3
陈晓萍的书
陈晓萍,沈伟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陈晓萍,凯文·斯廷斯马
《有影响力的学问是怎么炼成的》
陈晓萍
《跨文化管理》
来源:辛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