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原市北城区是城区之一,因其方位得名。东与南郊区杨家峪乡毗连;北与北郊区的新城、丈子头、兰村、中涧河乡交错;南与南城区的柳巷、庙前街道办事处为邻;西临汾河东岸,与河西区隔河相望。全区设15个街道办事处,区政府驻解放路358号。北城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山西省和太原市
太原市北城区是城区之一,因其方位得名。东与南郊区杨家峪乡毗连;北与北郊区的新城、丈子头、兰村、中涧河乡交错;南与南城区的柳巷、庙前街道办事处为邻;西临汾河东岸,与河西区隔河相望。全区设15个街道办事处,区政府驻解放路358号。北城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山西省和太原市治所机关的所在地,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这里是中共山西省地方组织活动最早和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境内的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成成中学、进山中学、太原兵工厂、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省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最活跃的地方。
《太原市北城区志》本志一般纪事起自晚清,有的追溯到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7年末。
《太原市北城区志》共二十一卷,主要介绍了建置 环境、人口、城市建设、工业、商贸、饮食服务、建筑业、财政 税务 金融 保险、经济管理、党派群团、政权 政协、政务、政法、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医疗卫生、体育、民情 民俗、人物。
建置 环境
北城区地形呈西北、东南方向的不规则细长条状,东西最宽处9公里,南北长约24公里,管辖面积98.88平方公里。地势东部、北部高,西南低,东、北处于太行山麓低山丘陵地带,西南为冲积平原,呈簸箕状倾斜向汾河。境内最高点在牛驼寨主峰,海拔1258米,最低处在三桥地区,平均海拔800米左右。
至1997年年末,北城区辖15个街道办事处,461个居民委员会,405条自然街。1997年末,经国务院批准,市政府将市区五个行政区再次进行调整,北城区改为杏花岭区。
图为北城区行政区划图
人口
北城区是太原市人口较稠密的地区,全市1/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这里。1997年人口总数在山西省诸县区中仅次于洪洞县和本市南城区,居全省第三位。区境为工业重化工基地,产业工人占人口总数的五成以上。0—15岁人口约占三成,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一成左右。人口分布基本上以厂矿为依托,形成自南向北的条形状态。境内为五方杂居之地,居民八成以上是客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的8万余人到1997年的61万多人,人口总数提高7.6倍,平均年增加11000余人。人口性别结构一直是男性多于女性,文化结构中小学程度的占一半以上,文盲人数约一成,皆属老年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区人口的0.97%,除极少数回族是本籍外,大部分少数民族居民是客籍迁移而来。80年代以后,北城区人口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指导下,走上了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良性发展轨道。
图为北城区各民族人口统计表
城市建设
太原解放时,区境城市基础设施简陋,道路多系碎石土路,街巷交汇都是“丁”、“工”字形。城市建筑几乎全是平房,到处是战争痕迹,“路灯夜不明,行走路不平,住房破烂脏,喝水水不清,电话声音小,电报靠腿送,无风到处土,树木不成荫”,便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太原市人民政府和北城区人民政府把城市建设作为重点,加强统一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一度发展迅速。但由于种种原因,城建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时建时停,不尽人意。1984年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交通邮电事业和旧城改造加紧进行,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形成“道路四通八达,高楼鳞次栉比,电讯遍通海外,环境景色一新”的新景观。
北城系重化工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是全市重污染地区,环境保护和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工业
北城境内的工业历史悠久,是全省闻名的工业区,20世纪30年代,随着近代工业崛起,西北实业公司从这里起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城区是山西近代工业的发祥地,长期以来,对山西工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在这里投资建设,使原有的工业生产焕发青春,逐步建成先进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省重化工工业基地之一。其特点一是历史悠久,山西省最早的民族工业太原火柴厂就诞生在这个区。之后,从30年代开始,这里开始大规模兴办工厂,山西省的电力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军事工业从这里起步。二是门类齐全重点突出,有煤炭、电力、冶金、机械、电子、军工、化工、交通、建材、造纸、印刷、纺织、服装、制药、食品、酿造、制革等多种门类。三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大,仅国家级大型企业就有十余家,职工三十余万人。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就设在这里,长期以来,一直是太原市的“龙头”企业,是全国闻名的不锈钢和特种钢生产基地。四是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其各类工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在太原市得天独厚。
图为区属工业企业一览表
商贸
境内的商业比较发达。宋建太原城后,集市形成。明末清初,商业街区已在督军街、帽儿巷、楼儿底、鼓楼街、三桥街等地初现端倪,有些街巷成为特色专营地名,如麻市街、盘碗巷、辉(灰)市街、帽儿巷、估衣街等。有些私人商号如福泰诚、信丰成、世兴号、六合永、宏盛泰、德懋久已名扬并州,声誉三晋。民国时期,时政不稳,战乱不止,民不聊生,境内商业逐渐萧条。
新中国成立后,区境的商业得到很快发展。尤其是围绕重化工工业区这一经济特色和服务于工业发展的经商宗旨,建立新的商业网点,由此而形成了点多面广、小型分散的特点,方便了居民生活。此时的计划经济和商业政策,一度阻碍了个体和私营商业经济的发展,也给商品流通环节带来不少负面影响,这个时期的商业发展龟步蛇行,进展不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商业体制的改革深化,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商贸兴区”的发展战略,制定各种兴商措施,使北城区商业逐步走上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营体制模式。多体制、多渠道、多形式的各种跨地区、跨行业的商业体系逐步形成,诸多的集贸市场和商业街区日益扩大,呈现出繁荣昌盛、购销两旺的势头。这段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城区商业发展最好的时期。
饮食 服务
境内饮食服务业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在督军街、楼儿底、西肖墙、南肖墙等地饭店、旅栈盛行。据有关史料载,民国23年(1934)在省府一带就有酒家二十余家,有名的有一分利、香积园、宴华春、梁春园、聚盛园、开盛园、合盛全、普隆永、万义兴等。新中国建立后,在人民政府领导下,鼓励发展生产,保障供给,饮食服务业得到发展。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服务体系,服务于发展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模式,集体、私营饮食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网点遍布境内大街小巷。各类旅店、餐馆、娱乐、浴业、旅游等服务机构已很普及。原有的各单位内部使用的招待所,不断改善设备,增加服务项目,向社会开放,有力地促进了北城区服务业的发展。
图为1997年末主要饮食服务单位综合一览表
财政 税务 金融 保险
清末,区境内的地方财政实行地丁、学租制,除额定数留作地方财政开支外,余额悉数上解省署布政司。民国时期,财政收入除拨付行政、司法、监狱专项经费外,其它部份全部上解。
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的财政体制不断调整,变动较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区财政开始稳定发展,快速增长。1989年3月区财税局将财政和税务分设,税务改由太原市税务局管理,财政局留区。1990年区财政收支首次出现赤字。1992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名列全省县区财政收入第四位。
自清咸丰年间,境内曾先后有当铺、钱庄、银号。民国19年(1930)中原军阀混战,当铺、钱庄相继倒闭。区境内的金融机构始于民国2年(1913),是官商合营的晋胜银行。民国8年(1919)在鼓楼街成立山西省银行,为官督商办。1949年境内的金属业迅速发展,遍布全区。1984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太原市分公司在北城地区设办事处。1987年后陆续开办了一批城市信用合作社和证券机构。1997年北城地区共有6家银行分设的驻区支行、分理处、办事处25所,城市信用社20个,证券机构2个,保险机构3个。
图为1997年建行太原支行北城地区分支机构情况表
经济管理
从新中国建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区政府对各类经济的管理,基本采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各项经济计划的实施以及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特别是1984年城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区政府对区属企业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实行宏观调控,指令性内容不断缩小,指导性成份和市场调节范围不断扩大,区政府对经济的管理,逐渐由微观管理向宏观指导转变。
1984年以来,区政府立足全区,改变旧的管理模式,经济管理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行政管理向法制化转变,加大经济管理力度,提高了综合经济管理能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继党政分开之后,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等一系列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图为北城区1958—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教育
清末,境内除太原府学、阳曲县学外,还有令德堂书院和义学、私塾。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兴起,书院和各式旧学或停办或改为学堂。民国元年(1912)学堂改为学校。日军侵占太原后,不少学校停办,有的学校被迫迁往外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有所恢复。到民国38年(1949)太原解放前夕,区境有幼稚园3所,小学16所,中学2所,师范学校2所。
1949年4月24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军管会派文教组接管并调整各校,先后将教会学校、私立学校转为公办。同时,又新办一批学校。1952年8月市政府将境内的小学校、幼儿园下放给第二区人民政府管辖。“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学校学生停课闹革命,部分教师被下放劳动,学校教学秩序遭到破坏。1978年起,政府大力调整教学结构,巩固提高小学教育,普及初中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恢复与发展高等教育,形成比较完整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体系。
聋哑人特殊教育也有长足发展。成人教育由扫盲、文化补习发展为初、中、高级教育的独立体系,为成年人开辟了学文化的机会。
图为1997北城地区普通中学一览表
文化
北城的群众文化源远流长。早在8世纪,这里就有堂会演出。之后,群众性的龙灯、高跷、旱船、秧歌等广场表演艺术出现。清末民初,境内出刊当时山西省惟一的报纸《晋报》。随着新文化的兴起,这里成为省城新文化运动窗口。30年代,西北实业公司建立,职工文化兴起。民国24年(1935)在裕德西里开办西北电影公司,在中国电影发展史和三晋文化发展中都具有深远意义。区境系历代府衙建置之地,地位十分重要。山西省的广播、报刊、通讯、电影、戏剧、文艺创作大都发端于此,引向全省。
太原解放后,北城逐渐形成强大的重化工工业区。文化活动以职工文化为基础,形成了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网络和地区文化特色,涌现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和浓厚生活气息的文艺作品和创作队伍。驻地专业文艺团体深入群众,体验生活,创作和演出一批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进入80年代,北城的文化活动空前活跃,群众性的各种协会、学会遍布全区。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学艺术培训、展览,群众性的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成果甚丰,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北城区举办的群众文化艺术节以群众性、广泛性、健康性著称。报刊、出版、音像、电视事业发展迅速,音像、电视的飞速发展使无线广播、电影和戏剧处境维艰。到90年代,厂矿俱乐部和专业影剧院大都歇业,改作他用。
图为驻地部分单位图书馆(室)一览表
医疗卫生
北城区境内的医疗事业历史悠久,全市最早的医院是1900年开设的教会医院,首家官办医院是正太铁路医务处(1907年)、首家由中国人自办医院是山西陆军医院(1913年)都诞生在境内。但在解放前,医疗设备简陋,医疗卫生条件很差,疫病时有流行。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人民健康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从50年代起,国家把医疗卫生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建设规划,建立基层卫生保健网,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方针,从防治常见病、传染病入手,广泛开展防疫保健和群众性卫生活动,大力普及群防群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体制和公费医疗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全区形成以基层保健网络为基础,以厂矿职工医院为主体,以国营医疗机构为骨干的医疗保健格局。
北城地区医疗机构密集,设备较好,队伍庞大,在省市堪称一流。驻地有省、市、区级医疗单位二十余家,山医二院、省肿瘤医院、省眼科医院、省妇幼保健院、市中心医院、市中医研究所、市人民医院等大型医院和太钢、太铁、十三冶、矿机、机车厂等厂矿综合性大型医院设在区内,极大地带动全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至1997年末,全地区共有专业医护技术人员12545名,平均每万人拥有医卫人员246人,每万人均有病床123张。
图为部分年份区卫生技术人员专业分类表
来源:晋南道